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4章 非遗汉服文化日活动,让孩子们穿汉服、学手艺、懂习俗。

六月的锦川,热浪渐起,“轻折柳”工作室的后院里,晒满了即将送往全国非遗博览会的展品——有融合苗绣、彝绣、唐卡元素的“民族丰收图”挂毯,有各职业群体的汉服婚服样品,还有“二十四节气”儿童汉服和农耕主题配饰。樊赟正拿着针线,给“民族丰收图”最后的麦穗纹收针,金色丝线在阳光下闪着光,像真的麦芒垂落。

“省教育厅那边刚发来消息,全省‘非遗汉服进校园’的试点学校定了十所,下周就要去第一所学校做课程启动仪式,”凰慕拿着平板电脑走进来,屏幕上是试点学校的名单和课程表,“咱们得准备两套方案,一套给小学低年级,以汉服纹样认知和简易缠花为主;一套给高年级,加入苗绣针法体验和节气汉服设计,得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找到乐趣。”

倾喃则在整理博览会的展品介绍卡,每张卡片上都写着展品背后的故事——军婚汉服的“长城纹”代表守护,华侨婚服的“归雁缠花”藏着家国情怀,儿童节气汉服的“雨水杏花”源自民俗传统。“博览会上来的都是各地的非遗爱好者和从业者,得让他们不仅看到手艺,还能读懂背后的心意,”她把卡片插进透明袋,贴在对应的展品旁,“比如这套农耕汉服,要写上草绳编织来自农场老匠人,颜料是用甜菜根、菠菜榨的,这样才够生动。”

出发去博览会前,阿依和沙玛阿支特意从寨子里赶来,带来了新绣的苗绣蝴蝶和彝绣太阳纹挂饰,要放在博览会展位上。“咱们的手艺能走到全国去,是多大的福气,”阿依握着樊赟的手,眼里满是骄傲,“要是有人喜欢咱们的绣活,以后咱们还能一起做更多合作。”洛桑师傅也寄来了两幅迷你唐卡,一幅画着青稞田,一幅画着雪山,要和缠花配饰摆在一起,体现藏族非遗与其他手艺的融合。

全国非遗博览会在邻省的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轻折柳”的展位被布置成了“非遗汉服小天地”——正中央挂着“民族丰收图”挂毯,四周分别摆放着职业婚服、儿童汉服、景区礼盒和非遗手作,墙上还贴满了活动照片,从幼儿园汇演到农耕体验,每一张都透着温暖。

开展第一天,展位前就围满了人。有位来自云南的非遗传承人,指着苗绣蝴蝶挂饰,激动地对樊赟说:“我们寨子里也有类似的绣法,没想到能在这里看到这么好的融合设计!”还有位高校的民俗学教授,拿着“二十四节气”汉服的设计稿,仔细研究纹样:“把节气习俗和汉服结合,既创新又保留了传统,值得推广!”更有不少家长和景区负责人,当场就留下联系方式,想后续合作儿童汉服和文创产品。

博览会期间,樊赟还受邀参加了非遗论坛,分享“轻折柳”从手艺传承到多元融合的故事。当她讲到临时帮幼儿园修改汉服,意外开辟儿童非遗汉服赛道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掌声。有位听众提问:“如何让非遗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樊赟笑着回答:“从孩子的一件汉服、一次手作体验开始,从普通人的一场婚礼、一次景区游览开始,让非遗融入日常,才是最好的传承。”

第一百零八章 校园织韵

从博览会回来后,三人来不及休息,就投入到全省“非遗汉服进校园”的筹备中。第一所试点学校是市实验小学,校方希望能以“端午”为主题,开展一场非遗汉服文化日活动,让孩子们穿汉服、学手艺、懂习俗。

樊赟带着团队,给孩子们准备了简易版端午汉服——浅碧色短襦裙,裙摆绣迷你艾草纹,腰间系着玉米叶编织的小香囊;倾喃则设计了“端午非遗课堂”,分为纹样认知、缠花体验、香囊制作三个环节,还准备了端午习俗的动画短片,让孩子们边看边学;凰慕则联系了学校的家长志愿者,一起布置活动现场,在操场上挂起艾草、菖蒲,在教室门口贴端午主题的剪纸,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活动当天,市实验小学的校园里满是浅碧色的身影——孩子们穿着端午汉服,在操场上列队,跟着老师读端午的童谣;在缠花体验课上,樊赟手把手教孩子们绕线,虽然孩子们的小手还很笨拙,缠出的艾草缠花歪歪扭扭,但每个人都笑得格外开心;香囊制作环节,孩子们跟着家长志愿者,往玉米叶香囊里装艾草、薰衣草,有的还在香囊上绣自己的名字,说要送给爸爸妈妈。

最热闹的是“端午走秀”环节,孩子们穿着汉服,拿着自己做的缠花、香囊,在舞台上走着小步子,台下的家长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位家长笑着说:“我家孩子以前总觉得传统文化没意思,今天穿了汉服、做了手作,回家路上一直说‘妈妈,端午太好玩了’。”

活动结束后,学校的校长找到三人,希望能把“非遗汉服课”变成常态化课程,每个月开展一次,从端午、中秋到冬至,跟着节气学非遗。“孩子们的变化太明显了,不仅了解了传统文化,还变得更有耐心、更专注,”校长感慨地说,“以后还要请你们多来学校,带孩子们做更多有意思的手作。”

在后续的试点学校中,三人还根据不同学校的特色,调整课程内容——在乡村学校,加入农耕非遗元素,让孩子们用田间的作物做颜料,给汉服纹样上色;在艺术学校,鼓励孩子们发挥创意,设计自己喜欢的汉服纹样,再用剪纸、绘画的方式呈现;在特殊教育学校,准备了更简单的手作材料,比如用预裁好的布片做香囊,用粗线学缠花,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

有次在乡村学校开展活动时,一位小女孩拿着自己做的缠花,跑到樊赟身边,小声说:“老师,我以后能像你一样,做好看的汉服吗?”樊赟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当然可以,只要你喜欢,以后咱们还能一起做更多好看的东西。”小女孩听了,开心地跑回教室,把缠花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像珍藏着一份珍贵的梦想。

随着“非遗汉服进校园”在全省的推广,“轻折柳”工作室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有外地的非遗传承人和机构主动联系,想开展跨地域合作。有位来自四川的蜀绣传承人,通过博览会的联系方式找到樊赟,希望能一起设计“蜀绣 缠花”的汉服;还有位来自浙江的竹编匠人,想把竹编元素融入儿童汉服的配饰,让更多人了解竹编手艺。

三人特意去了四川和浙江,拜访这些传承人。在四川,蜀绣传承人李师傅展示了自己绣的芙蓉花,针脚细腻,色彩明艳;樊赟则演示了缠花技艺,用丝线绕出立体的花型。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合作一套“蜀绣缠花芙蓉汉服”——用蜀绣绣出芙蓉花的底色,再用缠花做立体的花蕊,让花朵既有平面的雅致,又有立体的生动。

在浙江,竹编匠人老陈教三人编迷你竹编发簪,纤细的竹丝在老陈手里,很快就变成了精致的花纹;凰慕提议,把竹编发簪和儿童节气汉服搭配,立春款配竹编柳芽簪,清明款配竹编青团簪,让配饰更有节气特色。老陈听了很高兴,当即就答应批量制作竹编配饰,还说要教工作室的学徒竹编技法,让手艺能更好地传承。

除了跨地域合作,工作室还接到了一个特别的订单——市图书馆想定制一批“非遗汉服书签”,作为读者的文创礼品,书签上要融入不同的非遗元素,比如苗绣蝴蝶、彝绣太阳纹、唐卡莲花。樊赟和倾喃一起设计了书签的样式,用薄木片做底,上面贴迷你版的非遗绣片或缠花,再刻上图书馆的logo,既实用又有纪念意义。

当第一批“非遗汉服书签”送到市图书馆时,很快就被读者领完了。有位读者在图书馆的留言本上写道:“每次用这个书签看书,都能想起‘轻折柳’工作室的故事,想起那些藏在汉服里的匠心与温暖。”

十月的柳岸里,桂花又开了,巷口的老槐树下,张叔的小吃铺前依旧热闹。樊赟、倾喃、凰慕三人坐在工作室的后院里,翻着新的合作意向书,有景区的新礼盒订单,有学校的非遗课程安排,还有跨地域合作的汉服设计方案。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纸上,三人相视一笑——她们知道,“轻折柳”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还会有更多与非遗、与热爱、与温暖相关的篇章,等着她们用一针一线,在柳岸里慢慢书写,等着她们把这份匠心与美好,传递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