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8章 穿汉服,做手工,冬天暖,心里甜…

接下来的日子,玛丽成了“轻折柳”的常客。每天早上,她跟着樊赟学缠花、跟着倾喃拍非遗视频;下午就去柳岸里的巷子里逛,跟张叔学做热干面的调料,跟李爷爷学写毛笔字,还跟着陈爷爷编了个小小的竹编篮。“柳岸里就像家一样,”玛丽坐在后院凉棚下,喝着桂花茶说,“这里的人都很热情,手艺也很温暖,我不想走了。”

凰慕听了,眼睛一亮:“那你可以留下来,咱们一起开‘中法手工工坊’!一边教中国朋友做法式刺绣,一边教法国朋友做中国非遗,让更多人感受两国文化的美。”玛丽当即就答应了,当天就给里昂的家人打了电话,说要在锦川多待些日子,把中国手艺学扎实。

为了筹备“中法手工工坊”,三人陪着玛丽去选场地——就在非遗驿站旁边,是间带小院子的老房子。樊赟在院子里种了薰衣草和桂花,说要“把普罗旺斯和锦川的春天都种在这里”;倾喃则把房子里的墙面刷成浅米色,挂上当红的汉服和法式刺绣作品;凰慕则设计了工坊的课程表,每周开设“缠花刺绣融合课”“染布藤编体验课”,还打算邀请法国和中国的匠人来做客座老师。

工坊试营业那天,巷里的居民都来捧场。玛丽教大家做法式刺绣书签,樊赟在旁边帮忙加缠花装饰,两人合作的作品很快就被抢空。有位阿姨拿着刚做好的书签,笑着说:“既有法国的浪漫,又有中国的雅致,太好看了!”玛丽看着满屋子的人,心里满是感动:“谢谢你们,让我在这里找到了新的方向。”

秋风吹过院子,薰衣草和桂花的香气混在一起,格外好闻。三人坐在工坊的窗边,看着玛丽和客人聊天的身影,凰慕在笔记本上写下:“秋天的相遇,是为了让手艺有更多可能。”樊赟和倾喃相视一笑,柳岸里的秋天,因为这场跨越国界的缘分,变得格外温柔,而“轻折柳”的故事,也在这温柔里,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

锦川市的冬天,冷得总让人想躲在暖炉旁。“轻折柳”工作室的暖炉里,炭火正旺,樊赟煮了锅桂圆红枣茶,香气飘满了整个屋子。玛丽正坐在炉边,跟着樊赟学做“冬日暖绒缠花”,手指捏着掺了羊毛的彩线,慢慢绕出梅花的形状;倾喃则在整理“中法手工工坊”的课程反馈,忽然听见门口的风铃响了——是福利院的王院长,手里拎着个布包,头发上还沾着雪粒。

“孩子们听说玛丽老师在,特意做了些手工送过来,”王院长打开布包,里面全是孩子们的作品:有朵朵用彩纸折的汉服小人,每个小人都穿着缀满缠花的裙子;有小男孩编的竹编小灯笼,里面还放着个小小的LEd灯,点亮后像颗小太阳;还有个孩子用蜡笔画了幅“冬日工坊图”,画里的四人围着暖炉煮茶,旁边还趴着只流浪猫。“还有个事想麻烦你们,”王院长笑着补充,“福利院要办‘冬日暖心会’,想请你们和玛丽老师一起,教孩子们做‘中法融合’的手工,再给他们讲**国的冬天故事。”

四人当即就应了下来。凰慕连夜设计了“冬日手工课”的流程:先教孩子们用羊毛和彩线做“梅花薰衣草缠花”,再用玛丽带来的法国藤条,编小小的暖手篮;樊赟则准备了材料包,里面装着剪好的羊毛、彩线和藤条,还特意做了几个样品,方便孩子们参考;倾喃和玛丽则一起整理法国冬天的故事,玛丽还带来了家里的照片,给孩子们看法国的雪景和圣诞市场。

暖心会当天,福利院的活动室被装点得格外温馨。孩子们围坐在桌子旁,手里拿着材料包,眼睛亮晶晶地看着玛丽。“咱们先把藤条弯成圆形,再用彩线绕紧,”玛丽边演示边用中文解释,虽然发音有些生涩,却格外认真。有个小女孩的藤条总缠不好,玛丽耐心地帮她调整,还教她用法语说“加油”,小女孩跟着念,引得大家都笑了。

手工课结束后,玛丽给孩子们**国的冬天故事。当讲到“法国孩子会在圣诞夜挂袜子,期待圣诞老人送礼物”时,孩子们都好奇地睁大眼睛,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新年愿望。倾喃趁机拿出准备好的“心愿卡”,让孩子们把愿望写在上面,再挂在活动室的圣诞树上(玛丽特意从法国带来的)。朵朵写下“想和姐姐们、玛丽老师一起过春天”,还画了朵小小的梅花,看得大家心里暖暖的。

暖心会快结束时,孩子们拉着四人的手,唱起了自己编的儿歌:“穿汉服,做手工,冬天暖,心里甜……”王院长看着眼前的场景,眼眶有些发红:“谢谢你们,孩子们从来没这么开心过。”玛丽笑着说:“我也很开心,这是我在锦川过的最温暖的冬天。”

离开福利院时,雪还在下,可四人的心里却暖融融的。倾喃把孩子们送的画挂在工作室的墙上,和之前的照片排在一起,笑着说:“这个冬天,又多了段温暖的回忆。”凰慕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冬天的温暖,是为了春天更好的相遇。”樊赟和玛丽则继续坐在暖炉旁,做着“冬日暖绒缠花”,线团上的香气混着暖炉的热气,在工作室里散开,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

福利院活动室的儿歌还没消散,雪就下得更密了些。樊赟把孩子们做的“梅花薰衣草缠花”小心收进竹篮,每一朵都带着稚嫩的温度——有的花瓣歪了边,有的丝线绕得松,但缀在细竹签上,倒像极了冬雪里倔强开着的花。玛丽捧着孩子们编的暖手篮,指尖轻轻摩挲着藤条的纹路,忽然说:“咱们把这些手工做成‘冬日纪念册’吧,贴上孩子们的画,写下今天的故事,等明年春天再来看。”

倾喃当即就点头,从包里掏出随身携带的相机,翻出刚才拍的照片——有朵朵踮脚给玛丽递彩线的瞬间,有小男孩专注编藤条的侧脸,还有大家围着圣诞树挂心愿卡的热闹场景。“我来排版,”倾喃笑着说,“再请李爷爷写几句毛笔字当序言,肯定特别有意义。”凰慕则拿出笔记本,记下要补充的细节:“还要把孩子们的儿歌录下来,附在纪念册里,下次来就能听见他们的声音了。”

回到工作室,四人围着暖炉忙开了。樊赟找来了素色的棉麻布,裁成纪念册的封面,还在边角绣了朵小小的梅花;玛丽则用法国刺绣的技法,在封面上绣了行中文“暖冬记忆”,虽然笔画有些笨拙,却透着认真;倾喃把照片打印出来,按时间顺序贴在册子里,还在空白处画了些小插画——比如暖炉里跳动的炭火,窗外飘着的雪花;凰慕则联系了李爷爷,约好第二天去取序言。

第二天一早,李爷爷就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拿着张写好的宣纸,上面是苍劲的毛笔字:“雪落有声,手作有情,童心暖意,岁岁相逢。”他看着桌上快完成的纪念册,笑着说:“你们这是把冬天的温暖,都装在册子里了。”樊赟接过宣纸,小心地贴在纪念册的第一页,轻声说:“等明年冬天,咱们再做一本,看看孩子们又长了多少本事。”

纪念册做好的那天,四人特意送到了福利院。朵朵捧着纪念册,翻到自己挂心愿卡的照片,高兴得蹦起来:“你看!我在这里!”王院长也翻着册子,眼眶有些湿润:“谢谢你们,给孩子们留下这么珍贵的回忆。”玛丽蹲下来,摸了摸朵朵的头:“明年冬天,我还来教你们做新的手工,好不好?”朵朵用力点头,把纪念册抱在怀里,像抱着件宝贝。

离开福利院时,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给柳岸里的青石板路镀上了层金边。樊赟忽然说:“咱们去买些糯米粉吧,晚上包汤圆吃,就当庆祝纪念册完成。”玛丽好奇地问:“汤圆是什么?”倾喃笑着解释:“是中国冬天常吃的点心,煮在热水里圆圆的,象征着团圆。”

晚上,工作室的暖炉旁摆上了小桌子,四人围着桌子包汤圆。樊赟教玛丽把糯米粉揉成团,再捏出小窝,放进芝麻馅;倾喃则在汤圆上做了些小标记——有的捏了个小梅花,有的压了个薰衣草的形状,方便区分口味;凰慕则在锅里烧着水,等着煮汤圆。玛丽包的汤圆歪歪扭扭,有的还漏了馅,引得大家笑个不停,暖炉里的炭火噼啪作响,把笑声衬得格外热闹。

汤圆煮好后,四人捧着碗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夜景。玛丽咬了口汤圆,芝麻馅的香甜在嘴里散开,她笑着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点心,比法国的马卡龙还甜。”樊赟也笑着说:“只要大家在一起,再简单的食物,也会变得好吃。”倾喃看着手里的碗,轻声说:“这个冬天,因为有你们,一点都不冷了。”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下:“暖冬有食,知己相伴,便是最好的时光。”

锦川市的腊月初,巷口的老腊梅树开了花。细碎的黄花缀在枝头,冷香飘得满巷都是,“轻折柳”工作室的窗台上,樊赟插了枝刚剪的腊梅,风一吹,花瓣就落在玛丽正在绣的法式桌布上,成了天然的图案。

这天早上,三人正陪着玛丽整理“中法手工工坊”的新年课程表,门口的风铃突然响了——是职业技术学院的李老师,手里拿着份红色的邀请函:“学校要办‘非遗师徒结对’活动,想请你们和玛丽老师当指导师傅,带学生们做新年非遗手作,还要在春节前办场‘师徒成果展’,让更多人看到年轻人的手艺。”

凰慕接过邀请函,指尖抚过上面的“非遗传承”字样,眼睛一亮:“这主意好!咱们可以带学生做‘新年融合手作’,比如用中国的缠花做法式刺绣的装饰,用法国的藤编技法编中国结,既有新意又能传手艺。”玛丽也点头,拿出随身携带的刺绣本:“我可以教学生做法式绒线绣,再让樊赟老师教他们把缠花缝在上面,做成新年挂饰。”

接下来的日子,工作室成了“师徒课堂”。每天下午,五六个学生准时来报到——周子墨带着染布工具,想跟樊赟学“腊梅染”;学竹编的小林则围着陈爷爷(被请来当特邀师傅),要学编新年竹编灯笼;还有个叫苏晓的女生,抱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玛丽讲的法式刺绣针法。

樊赟教周子墨染腊梅花时,特意选了浅米色的棉麻布:“要先把腊梅花煮出汁,再加点明矾固色,染出来的布才会有淡淡的黄,像腊梅的影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