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7章 一巷藏尽千年韵,两国共谱文化章

凰慕笑着点头,从包里拿出皮埃尔先生送的法式藤编筐:“这是法国匠人编的,咱们可以放在非遗驿站,教游客做‘中法藤编缠花’。”

接下来的日子,工作室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每天早上,三人忙着整理法国展会的展品,把最受欢迎的汉服和配饰列出来,准备批量制作;下午就和文旅局的人开会,细化“中法文化交流专线”的流程——法国游客来的时候,不仅要穿汉服逛柳岸里,还要学做缠花、吃古风小吃,最后带着亲手做的伴手礼离开。

筹备过程中,周子墨也来帮忙。他最近研究出了新的染布技法,能在布料上染出法国薰衣草和锦川桂花交织的图案,正好用来做专线的定制汉服。“樊老师,您看这个颜色怎么样?”周子墨拿着染好的布料,眼里满是期待。樊赟摸了摸布料,笑着说:“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两种花的颜色过渡得很自然,像把普罗旺斯的春天和锦川的秋天缝在了一起。”

专线开通的前一天,巷里的居民都来工作室帮忙布置。张叔把热干面摊改成了“古风茶歇区”,用竹编碗盛着桂花糕;王婶带着邻居们缝了批“中法合璧”的小布偶,每个布偶都穿着汉服和法式长裙;李爷爷则在非遗驿站门口写了幅对联:“一巷藏尽千年韵,两国共谱文化章”,引得路过的游客纷纷拍照。

“中法文化交流专线”开通那天,第一批法国游客就爱上了柳岸里。穿汉服的法国姑娘们在老槐树下拍照,手里攥着刚做的缠花;孩子们围在陈爷爷身边学竹编,嘴里念叨着刚学会的中文“你好”“谢谢”;画舫上的古法茶会更是座无虚席,法国游客捧着青花瓷杯,听倾喃讲锦川的历史故事,风吹过湖面,带着茶的清香和笑声,格外惬意。

傍晚时分,游客们渐渐散去,三人坐在后院的凉棚下,喝着桂花茶。樊赟手里攥着刚做的薰衣草缠花,倾喃翻着游客拍的照片,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专线优化计划”。张叔端来三碗热干面:“累了一天,快尝尝,还是家里的味道香。”三人笑着接过面,柳岸里的夜晚,因为这场跨越国界的交流,满是温暖的烟火气。

第五十四章 夏荫新盼

柳岸里的夏天,蝉鸣把午后的时光拉得悠长。“轻折柳”工作室的后院凉棚下,樊赟种的牵牛花爬满了竹架,粉紫色的花瓣在阳光下透着薄光。倾喃正坐在竹椅上,整理法国游客的反馈,忽然听见门口的风铃“叮铃”响了——是锦川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手里拿着份“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计划。

“你们的非遗展和文旅专线做得太好,”工作人员笑着说,“教育局想请你们和全市的中小学合作,开展‘汉服非遗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传统文化,你们来设计课程内容,怎么样?”

凰慕当即就来了精神,拿出笔记本开始写计划:“咱们可以把课程分成‘汉服小课堂’‘非遗小手工’‘文化小故事’三部分!先教孩子们认识汉服的形制,再教他们做简单的缠花和竹编,最后给他们讲非遗匠人的故事,让学习更有趣。”樊赟也点头,顺手拿起桌上的彩线:“还可以做批‘迷你汉服材料包’,让孩子们自己拼贴汉服,培养动手能力。”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开始忙着设计课程。每天早上,她们去学校和老师沟通,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接受程度——给小学生设计简单的缠花书签制作,给中学生安排汉服形制小辩论;下午就回工作室准备教具,樊赟做了批色彩鲜艳的迷你汉服模型,倾喃把非遗故事画成漫画手册,凰慕则制作了汉服穿戴的教学视频。

筹备过程中,之前在职业技术学院教过的学生们也来帮忙。周子墨带着他的染布团队,给孩子们准备了安全的植物染料;学竹编的学生则编了批小竹筐,作为课堂的奖品。“以前是你们教我们,现在换我们帮你们,”周子墨笑着说,“能让更多孩子喜欢传统文化,我们也开心。”

“汉服非遗课堂”第一节课在锦川市实验小学开讲。樊赟穿着宋制褙子,给孩子们展示迷你汉服模型:“大家看,这件唐代的齐胸襦裙,就像公主的裙子一样漂亮,而宋代的褙子,穿起来很方便,就像你们的外套。”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纷纷举起手,想试试穿汉服。倾喃则教大家做缠花书签,有个小男孩用红色的线缠了朵小花,高兴地说:“我要把它送给妈妈,告诉她这是中国的传统手艺。”

课程结束后,校长拉着三人的手说:“孩子们从来没这么认真过,下课了还在讨论汉服的故事。以后咱们要长期合作,把‘汉服非遗课堂’开到每个年级!”凰慕笑着点头,从包里掏出份“校园非遗文化节”的计划:“咱们还可以办文化节,让孩子们穿汉服走秀、展示自己做的非遗作品,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

夕阳西下时,三人坐在学校的操场上,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打闹,手里还攥着刚做的缠花书签。樊赟轻声说:“咱们做的事,就像在孩子们心里种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倾喃和凰慕相视一笑,凉棚下的牵牛花香气飘过来,柳岸里的夏天,因为这些小小的种子,满是新的期待。而“轻折柳”的故事,也会像这夏天的蝉鸣,继续在时光里轻轻流淌,从未停下。

锦川市实验小学的操场上,彩旗被夏风吹得猎猎作响。“汉服非遗文化节”开幕这天,孩子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汉服,有的梳着双丫髻、别着樊赟做的缠花发簪,有的穿着改良汉服、系着陈爷爷编的竹编腰带,叽叽喳喳地围在“非遗体验区”前,眼里满是期待。

樊赟在缠花区摆了排小桌子,上面放着提前准备好的彩线和卡纸,正手把手教孩子们做简单的樱花缠花。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手指不太灵活,线总绕错方向,樊赟耐心地帮她调整姿势:“咱们慢慢来,先把线绕成小圆圈,再轻轻捏出花瓣形状,就像给小花‘捏脸蛋’一样。”小姑娘跟着做,终于缠出朵歪歪扭扭的樱花,举着向妈妈炫耀:“你看!这是我做的中国花!”

倾喃则在“汉服小剧场”区,带着孩子们排练简单的古风短剧。剧情讲的是“古人赏花”的故事,孩子们穿着不同朝代的汉服,有的扮演诗人、有的扮演侍女,手里拿着倾喃画的荷花、桂花道具,台词里还穿插着简单的古诗词。有个小男孩忘词了,急得脸通红,旁边穿宋制汉服的小女孩悄悄提醒他,两人相视一笑,台下顿时响起善意的掌声。

凰慕忙着协调各个展区的流程,还邀请了巷里的居民来帮忙。张叔推着“古风小吃车”,给孩子们分发用竹编碗装的桂花糕;王婶则在“汉服小课堂”区,教家长们给孩子穿汉服,手里还拿着倾喃画的穿戴示意图;李爷爷坐在“书法体验区”,教孩子们写“福”字,桌上摆着他特意为孩子准备的小毛笔。

文化节快结束时,一场“汉服巡游”把气氛推向**。孩子们穿着汉服,举着自己做的缠花、竹编小灯笼,跟着音乐绕操场走圈。最前面的两个孩子,一个穿着唐制齐胸襦裙、拿着薰衣草缠花(那是樊赟结合法国元素做的小设计),一个穿着宋制褙子、提着竹编小篮,像小使者一样,把传统文化的快乐传递给在场的每个人。

活动结束后,校长给三人递来杯冰镇酸梅汤:“这是最热闹的一届文化节!家长们都说,孩子回家后天天念叨要再做缠花、再穿汉服。”凰慕接过杯子,笑着说:“咱们下个月可以搞‘非遗亲子课’,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感情和文化一起传承。”樊赟和倾喃都点头,看着孩子们蹦蹦跳跳离开的背影,心里满是暖意——这些孩子眼里的光,就是传统文化最好的未来。

柳岸里的秋天,桂香飘得满巷都是。“轻折柳”工作室的窗台上,樊赟新做的桂花押花书签晒在竹筛里,浅黄的花瓣透着阳光,像撒了层碎金。倾喃正整理“非遗亲子课”的报名名单,忽然听见门口的风铃“叮铃”响了——是之前在法国展会上认识的里昂手工匠人玛丽,她穿着简约的风衣,手里提着个藤编箱,脸上带着腼腆的笑。

“我来锦川度假,特意来看看你们!”玛丽打开藤编箱,里面装着法国的手工刺绣布、薰衣草干花,还有她给孩子们做的小刺绣玩偶,“我还想跟着你们学做缠花、染布料,把中国手艺带回法国。”

樊赟当即就拉着玛丽坐在暖炉旁(虽然秋天不冷,但暖炉旁总让人觉得亲切),拿出彩线教她做桂花缠花:“你看,绕线的时候要松紧一致,这样花瓣才会饱满。”玛丽学得认真,手指被针扎了好几次,却依然笑着说:“中国手艺太精致了,比法国刺绣更考验耐心。”倾喃则带着玛丽去染布老匠人的作坊,看老匠人用蓼蓝草煮染料,玛丽还亲手染了块布,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藤编箱:“要把它做成法式靠垫,让家人看看中国染布的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