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空间的法律与设计谈判暂告一段落,紧绷的弦终于可以稍微松弛。江澈特意空出半天时间,没有安排任何商业会面,而是牵着许念的手,走进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大门。
“带你来充充电,”他低头在她耳边说,语气带着不易察觉的宠溺,“我的艺术家需要持续输入,才能保持输出。”
MoMA里人流如织,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在此流连。置身于大师云集的艺术圣殿,许念仿佛鱼儿回到了大海,眼睛瞬间被点亮。她不再是被商业谈判中那个条理清晰的合伙人,而是变回了那个对艺术充满纯粹热爱与探索欲的学生。
她在梵高的《星月夜》前驻足良久,看着那奔流旋转的笔触,感受着画面中喷薄而出的生命张力。江澈就安静地站在她身后半步的位置,没有打扰,只是目光始终落在她的侧脸和那双倒映着璀璨画作的清澈眼眸上。
“你看这里的蓝色,”许念忽然微微侧头,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画中的星空,“不仅仅是忧郁,更像是一种在极致压抑下,对自由和光明的嘶吼。”
江澈顺着她的目光看去,他对艺术史的了解更多是基于数据和逻辑,但此刻,他努力尝试用她的视角去感受:“像不像……运行到极致的代码,在崩溃前最后迸发出的、不受控的能量流?”
这个比喻有些奇特,却意外地精准触动了许念。她惊讶地转头看他,眼底漾开笑意:“江同学,悟性很高嘛。”
江澈微微挑眉,带着点小得意,伸手揽住她的肩,继续陪她往下走。
在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作品前,许念思考的是秩序与平衡中的“呼吸感”;在杰克逊·波洛克的滴画面前,她探讨的是无序背后的内在节奏与偶然性的力量。她不时会低声说出自己的感悟,有时是完整的句子,有时只是零碎的词语。江澈大多时候只是听着,偶尔在她停顿思考时,提出一个基于他逻辑思维的角度的问题,往往能启发许念产生新的联想。
他们不像普通情侣那样频繁交谈,更不像游客那样走马观花。他们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共享”着这场艺术之旅——她负责感受与表达,他负责守护与理解。他的存在,像一道稳定而温暖的背景音,让她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安心探索。
掉马了吗?
是的,在这种纯粹的精神共鸣场合,江澈那属于“计算机酷哥”的、被认为可能与艺术绝缘的思维模式,再次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掉马,并与许念的艺术感知力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掉下的,是“理科生不懂艺术”的刻板印象。
露出的,是他愿意并且能够尝试用自己独特的“代码”思维,去理解、靠近她的世界,并在另一个维度上给予她反馈与启发的努力。这种跨越领域的“共振”,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显用心。
当他们走到一个相对安静的展厅,这里陈列着一些更具实验性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其中一个利用光影和传感器互动的装置,吸引了许念的注意。观者的移动会影响空中投射的光斑形态和声音频率。
许念站在装置中央,试探性地缓缓移动手臂,看着光斑如同有生命的精灵般随之舞动、重组,发出空灵变幻的音符。她玩心渐起,开始尝试更大幅度的动作,裙摆翩跹,发丝飞扬,整个人仿佛融入了那片光影构筑的梦幻场域之中。
江澈没有参与,他退到展厅的角落,靠墙站着,目光专注地追随着光影中那个灵动的身影。看着她从最初的认真研究,到后来的沉浸享受,脸上露出孩童般纯粹愉悦的笑容,他的嘴角也不自觉地扬起,眼底蕴藏着深不见底的温柔与迷恋。
此刻,什么梵高、蒙德里安,什么声光互动装置,都成了模糊的背景。他的全世界,只剩下那个在光影中翩然起舞的姑娘。
他拿出手机,没有开闪光灯,悄悄调整角度,记录下这一幕。不是偷拍,而是想要珍藏这份她全然放松、沉浸在创作与感知快乐中的美好。
许念玩够了,带着微微的喘息和发亮的眼睛跑回他身边:“这个装置的理念很有趣,虽然是科技手段,但核心还是在引导参与者感知自身与空间、与无形能量场的关系……”
她兴奋地分享着感受,一抬头,却撞进江澈那双过于深邃专注的眼眸里,那里面的情绪浓烈得几乎要将她吸进去。她的声音戛然而止,脸颊微热:“你……一直看着我吗?”
江澈伸手,用指腹轻轻擦去她鼻尖上因为微汗而沾上的一点细小灰尘,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他的声音低沉而缱绻:
“嗯。因为最好看的展品,在动。”
许念的心猛地一跳,脸颊瞬间绯红。这个男狐狸精,情话技能真是点满了,随时随地都能给她来个“心跳过速”。
她娇嗔地瞪了他一眼,嘴角却忍不住向上翘起。
两人继续在博物馆里漫步,气氛比之前更多了几分黏腻的甜蜜。就在他们准备离开,经过博物馆的衍生品商店时,一个略带惊讶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