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那句“我跟你一起去深圳看看”,像一颗定心丸,让林澈悬着的心彻底落回了肚子里。家庭内部的坚冰终于被打破,虽然母亲依旧忧心忡忡,但也不再强烈反对,只是默默地为父子俩收拾行李,反复叮嘱“路上小心,多看多问,别急着做决定”。
第二天,林澈就以“家里有急事”为由,向辅导员又请了三天假。然后,他拿着那张承载着家庭未来命运的银行卡,和父亲一起,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2010年的高铁网络远不如后世发达,他们乘坐的是传统的特快列车。哐当哐当的车轮声,伴随着车厢内嘈杂的人声和泡面味,一路向南。父亲很少出远门,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从北方的萧瑟逐渐变为南方的葱茏的景色,脸上写满了新奇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凝重。
林澈的心情同样激荡。他不仅是在带领父亲去看房,更是在走向自己宏伟蓝图的第一块实地拼图。他拿出笔记本,假装复习功课,实际上却在上面写写画画,计算着首付、月供、以及未来可能的租金收益,反复推演着说服父亲的词句。
近二十个小时的颠簸后,列车终于缓缓停靠在深圳站。
一股潮湿、温热、带着海腥味和勃勃生机的空气扑面而来。站台上人流如织,步伐匆忙,到处都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面孔,说着各种方言和蹩脚的普通话。高楼大厦在远处拔地而起,吊塔林立,整个城市像一个巨大的、正在轰鸣运转的工地。
父亲显然被这座陌生城市的快节奏和现代化程度震慑住了,下意识地紧了紧身上那件旧外套,眼神里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局促。
“爸,跟着我。”林澈深吸一口这熟悉又陌生的空气,眼神锐利而坚定。他提前联系好的房产中介小陈,已经举着牌子在出站口等候。
小陈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穿着不太合身的西装,头发抹得锃亮,脸上挂着职业化的热情笑容:“是林先生吗?欢迎欢迎!一路辛苦啦!”他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广府口音。
“陈先生你好,这是我父亲。”林澈介绍道。
“林伯伯好!一看您就是有福气的人!”小陈热情地握手,然后快步引导他们走向一辆半旧的桑塔纳,“车就在这边,咱们先去店里坐坐,喝口水,然后马上就看房!现在深圳的房子啊,一天一个价,看好就得赶紧下手!”
车子驶入市区,街道两旁繁华的景象让父亲看得眼花缭乱。尤其是当车子经过南山片区时,看着那些崭新的玻璃幕墙写字楼、繁忙的科技园区(虽然规模远不如后世),以及周边一个个挂着巨幅广告牌的楼盘,父亲沉默着,只是目光复杂地窗外。
中介门店位于南山大道旁的一个临街铺面,玻璃门上贴满了各种房源信息,红纸黑字格外醒目:“**地铁口物业**”、“**学区房**”、“**空前绝后,升值在即**”、“**前海规划核心,潜力无限**”……其中,“前海”两个字出现的频率极高。
店里人不多,几个中介都在忙着打电话,语气急促而兴奋:“王姐,那套房子刚才又有客户来看过了,业主要涨价了……”“李总,您再犹豫就真的没了,昨天一天我们这个片区就成交了五套!”
气氛火热而焦灼。
小陈给他们倒了两杯水,拿出一叠厚厚的房源信息表:“林先生,林伯伯,根据你们电话里说的预算和需求,我重点推荐几个南山这边的楼盘。虽然单价相对周边稍高一点,但未来的发展绝对是这个!”他翘起大拇指。
他抽出一份资料,指着上面一个小区的外景图:“ especially 这个,‘锦隆花园’,虽然楼龄稍长一点,但位置没得说!就在科技园旁边,距离未来的地铁站也很近。关键是价格,现在还能找到单价一万五左右的房子!”
“锦隆花园?”林澈心中一动,这个名字他有印象,确实是后来南山中心区为数不多的老牌住宅区之一,位置极佳。
“是啊!目前有一套12楼的,120平米,三房两厅,南北通透,总价只要180万!业主急着换房,价格还可以稍微谈一点。”小陈极力推销着,“这个面积,这个地段,这个总价,绝对是洼地!”
“180万?”父亲倒吸一口凉气,声音都有些变调,“120平?一万一平五?”这个数字对他而言,依旧是天文数字。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林澈。
林澈面色平静,心里却在快速计算:180万,首付三成是54万,贷款126万,按当时基准利率打八五折左右,三十年月供大概在六千多块钱。这在当时看来,是一笔巨大的月度支出。
“首付…要多少?”父亲的声音干涩。
“三成,54万就行!”小陈立刻接话,“林伯伯,您别嫌贵,您去看看这地段,去看看那房子!而且您想想,这房子租出去,一个月至少能租四五千!您自己再添一点点,就够月供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