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供应链的燃眉之急,与富士康的合作逐渐步入正轨,小米手机的产能开始稳步提升,用户怨声渐消,口碑重回上升通道。雷军肩上的压力稍减,但这位永不满足的创业者,已经开始思考下一个问题:小米的未来,除了手机,还能是什么?
这日,林澈恰好在小米总部与雷军讨论完B轮融资后的一些股权细节。会议结束,两人信步走到办公区的茶水间稍作休息。茶水间一角摆着几张简约的沙发和小桌,桌上散落着几本科技杂志和一些竞品手机的模型,甚至还有几个不同品牌的移动电源和一条略显笨拙的早期智能手环样品——这都是小米员工买回来做市场调研的。
雷军冲了两杯咖啡,递给林澈一杯,自己则拿起那个厚重的智能手环掂量了一下,又放下,揉了揉眉心:“手机这块算是初步站稳了,但互联网模式讲究的是持续的增长和生态。单靠手机一款产品,天花板肉眼可见。林澈,你脑子活,总觉得你看事情比我们往前多想好几步,说说看,小米下一步,该怎么走?”
林澈接过咖啡,道了声谢。他知道,这是雷军又一次在战略节点上向他这个“外脑”征询意见,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信任。他看着桌上那些配件,目光微凝,知道时机到了。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雷总,您觉得,小米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雷军略一沉吟:“是‘米粉’?是我们的MIUI系统?还是这种极致的性价比模式?”
“都是,但又不全是。”林澈轻轻摇头,手指划过桌上的手机模型、移动电源和手环,“小米最大的财富,是通过手机和MIUI建立起来的与数千万用户的**直接连接和信任**。用户因为相信小米的手机做得好,所以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去相信,小米推荐或者生产的其他东西,也不会差。”
他端起咖啡杯,语气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预见性:“所以,下一步,不应该仅仅是做下一款手机,而是应该围绕我们已经拥有的海量用户,去**扩展他们的消费场景,满足他们更多的科技生活需求**。这就是我一直在想的——**小米生态链**。”
“生态链?”雷军重复着这个词,眼睛微微眯起,这个词在2012年听起来还颇为新颖和前卫。
“对,生态链。”林澈放下杯子,拿起那个笨重的移动电源,“比如这个。现在市面上移动电源品牌杂乱,质量参差不齐,容量虚标、安全性差是普遍问题。用户有巨大的需求,却没有一个足够信任的品牌。”
他又指向那条手环:“还有这个。智能可穿戴设备,监测运动、睡眠,这是未来的趋势,但现在产品体验极差,价格高昂,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
他的语速加快,勾勒着一幅蓝图:“小米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对性价比的极致追求,进入这些领域。我们不一定全部自己研发生产,可以投资、孵化那些在这些细分领域有顶尖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创业团队,输出小米的模式、标准和渠道,与他们共同打造产品。”
“初期,可以从这些与手机强相关的配件入手,比如**移动电源**、**智能手环**、耳机、智能插座等等。它们技术门槛相对可控,市场需求明确,而且——”
林澈顿了顿,抛出一个关键点:“**毛利率相当可观!** 尤其是移动电源,电芯、电路板、外壳,规模化生产后成本可以压得很低,但凭借小米的品牌和品质,完全可以定一个颠覆市场的价格,既能快速起量,又能带来不错的利润,反哺手机业务。”
雷军听得入神,身体不自觉地前倾,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显然被林澈描绘的图景吸引了。他拿起那个移动电源,翻来覆去地看着:“充电宝……手环……你继续说,具体怎么做?方向是什么?”
林澈见雷军已经上钩,便更加系统地阐述:
“具体方向,我认为可以聚焦于几个核心:”
“一、**手机周边**:刚提到的移动电源是重中之重,还有高品质的数据线、保护壳、蓝牙耳机等,这是最直接、最容易切入的市场。”
“二、**智能硬件**:智能手环是敲门砖,后续可以扩展到智能体重秤、智能家居网关、智能灯泡、空气净化器甚至净水器等,打造全屋智能的雏形。”
“三、**生活耗材**:比如毛巾、行李箱、笔等优质生活用品,用小米的模式改造传统行业,虽然科技属性不强,但能极大丰富生态,增强用户粘性。”
“模式上,”林澈补充道,“可以成立独立的生态链部门,专门去寻找、评估和投资这些领域的优秀团队。小米占股不追求绝对控股,但产品定义、品质标准、销售渠道必须符合小米要求,打上‘小米生态链’的标签。这样,我们既是投资者,也是赋能者,更是共赢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