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的技术突破如同给林澈的比特币囤积计划加装了一台涡轮增压器,但林澈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的帝国蓝图里,科技与金融,如同飞机的双翼,缺一不可。陈默补上了技术这一翼,而另一翼——金融分析与资本运作,则需要另一类人才。
他的目光,再次在校园里搜索起来。
这一次,目标明确:金融学院,成绩顶尖,具备扎实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市场敏感度,并且,最好有实战**。
很快,一个名字和与之匹配的形象跳入了他的脑海——李娜。
金融学院大二的年级第一,奖学金常年拥有者。不同于陈默的完全低调,李娜在金融学院颇有名气。她不是那种只会死读书的学霸,据说经常泡在图书馆看《华尔街日报》、《财经》杂志,甚至还会用软件分析上市公司财报。她长相清秀,但总是带着一副生人勿近的冷静气场,眼神锐利,逻辑清晰,在课堂辩论中经常把对手驳得哑口无言。
林澈需要她的能力。
周五下午,没课。林澈知道李娜这个时间点大概率会在图书馆三楼的经济期刊阅览区。他特意洗了把脸,换了件干净衬衫,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利落些,然后揣上笔记本,走向图书馆。
阅览室里很安静,只有沙沙的翻书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洒进来,在长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林澈很容易就找到了李娜。她独自坐在靠窗的一个位置,面前摊开着几本厚厚的《财经》杂志和《中国证券报》,旁边放着一台打开的超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正是股票行情软件的界面。她微微蹙着眉,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时而停下来在旁边的草稿纸上写写画画,神情专注而投入。
林澈没有立刻打扰,他先在书架间假装找书,目光快速扫过她的屏幕和草稿纸。屏幕上似乎是几只消费类股票的K线图和财务数据对比,草稿纸上则写满了市盈率、净利润增长率、ROE(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计算公式和结果。
果然是在做功课,而且是颇具深度的分析。
林澈定了定神,拿着一本《货币银行学》作为掩护,自然地走到她旁边的空位坐下。
李娜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他的到来毫无反应,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林澈也不急,假装看书,用余光观察着她。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李娜似乎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分析,轻轻呼了口气,身体向后靠了靠,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
机会来了。
林澈合上书,侧过身,用恰到好处、不会打扰到其他人的音量,开口问道:“同学,不好意思打扰一下,看你好像对股票很有研究,能请教个问题吗?”
李娜闻声转过头,清冷的目光落在林澈脸上,带着一丝被打扰的不悦和审视。她显然不认识林澈,眉头微挑:“什么事?”
“我刚才看你在看消费类的股票,”林澈指了指她屏幕上的板块分类,语气诚恳,“我自己也对这块有点兴趣,但总是把握不好。你觉得……像伊利、茅台这样的消费股,未来还有上涨空间吗?现在算不算高估了?”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内行,直接切入估值和未来趋势的核心,而不是问“该买哪只票”,这让李娜眼中的不悦稍稍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遇到“同道中人”的探究。
她扶了扶眼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为什么关注消费股?”
“我觉得,”林澈组织着语言,尽量符合当前时代的认知,“中国经济还在高速增长,老百姓收入提高了,肯定更愿意花钱,尤其是在吃穿用度上。消费升级应该是大趋势吧?”
李娜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似乎没想到一个看似普通的男生能有这样的宏观视角。她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个逻辑,然后她的专业模式被启动了。
“你的方向没错。消费升级确实是长期逻辑。”她的语速不快,但条理极其清晰,带着一种学术般的冷静,“但具体到个股,需要数据支撑。比如伊利股份,”她将笔记本电脑屏幕微微转向林澈,手指点着上面的财务数据,“你看它过去三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保持在18%和22%以上,远高于GDP增速。毛利率和净利率也在稳步提升,说明产品结构和成本控制都在优化。”
她又调出贵州茅台的界面:“茅台更特殊,它具有极强的品牌护城河和定价权。虽然短期估值看起来不低,但其稀缺性和在高端消费中的地位,决定了它的业绩确定性和成长性依然很强。你看它的预收账款和现金流…”
她侃侃而谈,引用的数据信手拈来,分析逻辑严密,完全不像一个大学生,更像一个专业的行业研究员。
林澈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心中暗喜。他要找的就是这种人!不仅懂理论,更能沉下心去做枯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
等到李娜一段分析告一段落,林澈适时地表现出钦佩之情:“太厉害了!你这分析比很多证券公司的报告都深入!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