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合带着千余残兵,狼狈不堪地退至曹操大营。旌旗招展的曹军大营连绵十里,与这支败军的落魄形成鲜明对比。张合卸甲弃枪,单衣赤足,径直走向中军大帐请罪。
曹操正在与诸将商议军机,见张合如此模样入帐,心中已猜得七八分。当他听闻万先锋大军竟被黄忠老卒杀得只剩千余人,顿时勃然变色。
“黄忠老卒,竟敢如此!”曹操拍案而起,案上军报震落一地,“张合!你随我征战多年,竟败于一老卒之手,还有何面目来见?”
张合伏地请罪:“末将轻敌,愿受军法处置。”
曹操怒极反笑:“轻敌?好个轻敌!万大军损失殆尽,岂是一句轻敌可掩?”他猛地抽出佩剑,“今日若不以你之首级整肃军纪,何以服众?”
帐中诸将见状,纷纷跪地求情。贾诩拱手道:“魏公息怒!张将军虽败,然胜败乃兵家常事。如今大战在即,斩将恐伤士气。”
徐晃也劝道:“阳平关险要,非战之罪。愿魏公许张将军戴罪立功。”
曹操本意也非真欲杀张合,见众人相劝,便顺水推舟:“既然诸将为你求情,暂留你项上人头。命你率本部残兵为先锋,三日内攻下阳平关,将功折罪!”
张合叩首谢恩,冷汗已湿透重衣。
次日,曹操亲率大军进抵阳平关外。十万大军依山扎营,营寨连绵,旌旗蔽空,远望令人心悸。
曹操在众将簇拥下登高远眺,阳平关的险峻形势尽收眼底。但见关城如铁锁般扼守于两山之间,关墙高耸入云,垛口密布如齿,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之地。曹操凝目细观,发现守军竟沿着山势横向筑城数里,层层设防,形成了一道道相互呼应的壁垒体系。
关前遍布鹿角障碍,错综复杂,足以迟滞任何进攻部队的推进。更令人心悸的是,阳平关依托秦岭山脉天然险阻而建,褒斜道等山路本就狭窄难行,如今更是被守军巧妙利用,设置了数重关卡。每一条可能通往关后的小径都已被彻底封死,或设伏兵,或布陷阱,可谓步步杀机。
曹操目光所及之处,尽是依山势而建的防御工事。城墙上弩台林立,滚木礌石堆积如山,每隔百步便设有烽火台,一旦有警,顷刻间便可传遍全线。关墙之上,守军旗帜鲜明,甲胄精良,显然早已严阵以待。
横山筑城十余里,多重壁垒相守……曹操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凝重。他征战半生,见过无数关隘,却少见如此防御体系完备的雄关。每一处山势的起伏都被巧妙利用,每一段城墙都与其他防御设施形成犄角之势,可谓将地利运用到了极致。
群山环抱中的阳平关,就像一头盘踞在秦岭深处的巨兽,静候着来犯之敌。曹操深知,要攻克如此险关,恐怕要付出远超预期的代价。
曹操远眺雄关,不禁感叹:“若得此关,汉中便在掌中矣。”继而摇头,“可惜刘备麾下竟有如此能人据守。”
贾诩在一旁应声道:“霍峻长于守御,黄忠善于冲锋,二人相辅相成,实乃心腹大患。”
曹操默然片刻,忽然转头发问:“听闻前日交战,那黄忠以老迈之躯,竟能在阵前击败张合将军?”
张合面露惭色,出列禀报:“黄忠虽年事已高,然刀法精湛绝伦,力道刚猛异常。末将确实力不能敌,甘愿受罚。”
曹操眼中掠过一丝难以捉摸的神色,缓缓道:“蜀中有如此人物,实乃刘备之幸。”他的目光再度投向远方关隘,语气中既有赞叹,又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忌惮。
在场众将闻言,皆默然不语。一阵山风吹过,卷起帐前旌旗猎猎作响,更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与此同时,黄忠屹立关墙之上,远眺曹军大营。只见十里连营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各营寨间互为犄角,防守严密有序,宛如一座移动的钢铁城池。老将军不禁抚须长叹:“观其布阵之法,攻守兼备,曹操用兵,果然名不虚传。”
他的面色渐渐凝重,沉声道:“曹军十倍于我,若不惜代价强攻,纵然关险,恐怕也难以久守。”
霍峻立在身侧,闻言朗声笑道:“黄老将军多虑了!阳平关险据天堑,粮草充足,滚木礌石堆积如山。纵有百万敌军,又能奈我何?”他抬手遥指关外曹营,语气坚定,“我等只需坚守士日,主公大军必至。到时里应外合,必教曹贼有来无回!”
然而放眼望去,关外曹营如乌云压城,旌旗遮天蔽日。虽然众将谈笑自若,但见那连绵不绝的营寨和如林的刀枪,守军将士们仍不免心生寒意。一阵山风吹过,卷起城头战旗,猎猎作响,仿佛也在诉说着大战将至的紧张。
黄忠默然不语,手按刀柄,目光如炬。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深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十万大军在曹操亲自率领下,浩浩荡荡开至阳平关下五里处,依令列阵。旌旗蔽空,刀枪如林,肃杀的寒意随着晨风弥漫开来,连关上的守军都能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压迫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