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军阀铁血的“冷炉令”如同一张巨大的寒冰铁网,骤然罩向了广袤的焦土。
命令的核心只有一个:无火即无聚。
他坚信,只要熄灭了家家户户的灶火,就能斩断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温情纽带,将反抗的火苗扼杀于冰冷的灰烬之中。
第一天,村庄死寂。
往日里炊烟袅袅的屋顶,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轮廓,像一个个沉默的墓碑。
百姓们遵从了命令,封存了赖以为生的灶台。
他们没有哭喊,没有反抗,只是沉默。
这种沉默比任何呐喊都更令人心悸,仿佛整片大地都在屏息,等待着什么。
第七夜,月凉如水。
负责巡逻的守卫打着哈欠,百无聊赖地踢着脚下的石子。
突然,他停住了脚步,死死地盯着一处早已废弃的公共灶坑。
那本该是填满了泥土和垃圾的深坑,此刻,竟丝丝缕缕地渗出一种诡异的蓝色雾气。
雾气不散,在坑口盘旋凝聚,渐渐勾勒出一个古老的纹样——断裂的锁链环绕着三簇跳动的火焰。
守卫揉了揉眼睛,以为是自己眼花了,可那蓝色的火焰纹样却愈发清晰,仿佛是大地睁开了一只冰冷的眼睛。
更诡异的事情接踵而至。
不仅仅是这个灶坑,所有曾经有过聚餐、篝火、集体取暖的地方,地底深处都仿佛有温热的暗流在缓缓循环。
一名年老的勘测兵趴在地上,耳朵贴着冰冷的泥土,脸色惨白。
他能听到,那是一种低沉的、如同巨兽呼吸般的脉动,一股隐秘的热量正沿着不为人知的路径,在地脉中穿行。
军阀的禁令,非但没有掐灭火焰,反而逼得它钻入地底,学会了自己呼吸。
与此同时,一个名叫艾琳的女人,正悄然进行着一场无人知晓的“播种”。
她将一种古老的摩语——一种通过特定频率震动来传递信息的秘术——悄无声息地编入了一名孤寡老妪的陶罐。
这老妪无儿无女,每日唯一的慰藉,便是用这只旧陶罐去山泉打水,再利用军阀尚未收走的最后一点余炭,勉强煮一碗温粥。
清晨,当老妪如常揭开罐盖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陶罐的内壁上,竟凝结出了一层薄薄的蓝色晶体,每一颗晶体中央,都有一朵米粒大小的火苗在跃动。
那火苗是活的,却不燃烧任何东西,只是散发着一股温润的热量,将她干枯的手掌烘得暖洋洋的。
老妪看不懂这神迹,只是出于习惯,仍将陶罐放在了冰冷的灶台上。
第七日,奇迹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扩散开来。
村子里所有人家中的陶器,无论碗碟还是水缸,都开始自动积蓄热量。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的陶器上都泛起微光,蓝色的光点在器皿间流转跳跃,仿佛一张覆盖了整个村庄的地下火网,终于在地表找到了无数个呼吸的出口。
不是人们要去点火,是那些承载过热汤、盛放过食物的容器,记住了人与人围炉共食的温度,并在最寒冷的时候,将那份记忆释放了出来。
军阀的铁腕并未就此停歇。
当“地火”的流言传到他耳中时,他非但没有畏惧,反而变本加厉,下达了更为严酷的“痛成薪种”计划。
他下令将境内所有稍有名气的炊事者、铁匠、甚至是懂得钻木取火的老人,全部抓捕,投入位于极北冻港的“冷炉监”。
那里,是绝望的代名词。
囚徒们被冻铁锁链捆绑,锁链本身就是一件刑具,持续不断地吸走人体的热量,旨在从根源上断绝薪火的传承。
一名来自冻港的少年,他的父亲曾是最好的厨师,如今却被锁死在冷炉监的寒冰地牢里。
少年眼中燃烧着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仇恨。
他潜入了冷炉监,不是为了救人,而是为了送去“种子”。
他将一种从地脉蓝雾中提取的“蓝脉孢子”混入炉灰,用蜡封成米粒大小,藏于舌下,伪装成送饭的杂役混了进去。
他成功了。
孢子混入囚徒们稀烂的食物中,无声无息地进入了他们的身体。
三日后,冷炉监内爆发了诡异的“瘟疫”。
那些骨瘦如柴、气息奄奄的囚徒们,开始剧烈地咳嗽。
他们咳出的,不再是带血的浓痰,而是一颗颗弹珠大小、包裹着蓝色黏液的痰珠。
痰珠落地,瞬间燃起一捧幽蓝色的火焰,无声,却炽热无比。
火焰仿佛有生命一般,沿着地面流淌,触碰到冰冷的冻铁锁链,竟发出“滋啦”的熔断声!
蓝焰沿着锁链逆向燃烧,攀上囚徒的身体,却不伤他们分毫,只是精准地熔断了每一个铁环。
狱卒们惊恐地发现,他们越是想用寒冷禁锢这些“火种”,这些人的身体反而越是变成了最完美的炉膛。
那无处发泄的生命热量,那被压抑的求生**,在孢子的催化下,从内向外,点燃了他们自己。
窒息,成了内燃的开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