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541章 华夏修仙学院招生纪实(4):新、藏五关考核启幕

华夏修仙学院招生纪实(第四章):新藏自治区五关考核启幕

灵气潮覆盖华夏第三年的初秋,新疆伊犁河谷的草原上,灵韵如淡绿色的薄雾缠绕着毡房,漫山遍野的牧草泛着灵韵光泽,牧民的马蹄踏过草地时,会激起细碎的灵韵涟漪;与此同时,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广场上,灵韵与经幡的气息交织,大昭寺前的转经者手中,念珠都裹着一层淡淡的金色灵韵。这一天,新疆、西藏两个自治区同步启动华夏修仙学院首批招生考核 —— 作为华夏地域最辽阔、民族最多元的区域,两地虽自然环境特殊,却因 “灵韵纯净度高、民族文化与修仙融合潜力大”,成为招生体系中极具地域特色的一环。

郑蓉与柳若璃分别驻守新疆、西藏,通过灵韵通讯实时协同。郑蓉手中的 “名额分配表” 清晰标注:新疆以 2589 万常住人口(多民族聚居)、166 万平方公里地域面积(全国最大)、90% 灵韵覆盖达标率(草原灵韵为主),分配 300 个名额;西藏以 366 万常住人口(藏族为主)、123 万平方公里地域面积(高原为主)、88% 灵韵覆盖达标率(高原灵韵为主),分配 200 个名额。两地共 500 个名额,采用 “地域适配、民族包容、标准统一” 的模式,既兼顾高原 \/ 草原的特殊环境,又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

“若璃姐,新疆报名人数已达 4.5 万,涵盖维吾尔、汉、哈萨克等 13 个民族,其中 60% 是牧民或从事农业生产;西藏报名人数 2.8 万,以藏族为主,还有不少来自青海、四川的周边藏族考生。” 郑蓉的声音通过灵韵通讯传来,背景里能听到新疆考核点的维吾尔语引导广播。

柳若璃站在西藏拉萨的考核中心(设在大昭寺旁的文化广场),目光扫过台下穿着民族服饰的考生 —— 有戴着皮帽的哈萨克族牧民,有穿着藏袍的藏族转经者,还有抱着羊皮袄的柯尔克孜族老人。“按协同方案启动第一关,核心原则有两个:一是环境适配,新疆侧重草原灵韵场景,西藏侧重高原灵韵场景;二是民族包容,全程提供多民族语言服务(新疆 7 种、西藏 3 种),尊重各民族的修炼习惯。”

随着两地同时敲响民族特色的灵韵乐器(新疆手鼓、西藏法螺),华夏修仙学院新藏自治区招生考核,在华夏的西北与西南边疆同步启幕。

第一关:报名登记关 —— 多民族语言服务 跨区域流动适配

新藏两地的最大难点,在于地域辽阔导致的考生跨区域流动(新疆考生最远需从喀什赶到伊犁,西藏考生需从阿里赶到拉萨),以及多民族语言差异。为此,两地设置了 “地州分考点 主考点” 模式(新疆设 14 个分考点、西藏设 7 个分考点),考生可就近在分考点完成预审,再到主考点进行最终核验;同时,每个考点配备多民族语言志愿者(新疆有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等 7 种语言志愿者,西藏有藏语、汉语两种语言志愿者)。

新疆伊犁主考点的登记区,哈萨克族牧民阿合买提正用哈萨克语与志愿者沟通。他从喀什叶城县赶来,提前在分考点完成了信息填报,系统自动同步了他在草原上的灵韵监测记录(分考点的灵韵终端可移动,深入牧区为考生服务)。“请将手掌放在感应区,屏幕会显示哈萨克语界面。” 志愿者用哈萨克语引导,阿合买提按提示操作,20 秒后,淡蓝色的 “灵韵信息卡” 弹出,卡面同时印着哈萨克文与中文:“新疆 - 喀什 - -02156”,背面标注 “下午 16:00 第二关 草原灵韵测试场”。

“以前去内地办事要带翻译,没想到修仙学院的考核有哈萨克语服务,太方便了!” 阿合买提握着信息卡,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向志愿者道谢,志愿者还贴心地给他递了一瓶灵韵矿泉水(适合草原干燥气候)。

西藏拉萨主考点的登记区,藏族考生卓玛正用藏语操作终端。她从那曲地区赶来,分考点的藏族志愿者帮她完成了预审。终端屏幕上,藏文界面清晰显示着她的灵韵记录:“卓玛,28 岁,那曲牧民,常年在纳木错周边放牧,灵韵感知评级‘良好’(高原灵韵适配性强)。” 核验完成后,工作人员还向她赠送了一本藏文版《修仙基础手册》,方便她后续学习。

新疆 14 个分考点 1 个主考点、西藏 7 个分考点 1 个主考点,共配备 200 台多语言终端,每台每小时可完成 150 人核验,截至当天傍晚 7 点,新疆 4.5 万、西藏 2.8 万考生全部完成第一关,通过率 100%—— 这一关通过 “分考点 多语言服务”,解决了边疆地域辽阔与民族语言的难题,让偏远牧区的考生也能顺利参与考核。

第二关:灵韵感知关 —— 新疆草原灵韵 西藏高原灵韵场景

两地的灵韵感知关,完全贴合自然环境设计:新疆以 “草原灵韵场景” 为主(模拟伊犁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灵韵),西藏以 “高原灵韵场景” 为主(模拟拉萨河谷、那曲草原的高原灵韵,含低氧灵韵环境),且考核时间延长至 5 分钟(适应高原 \/ 草原灵韵流动较慢的特点)。

新疆伊犁主考点的 “草原灵韵场景” 测试场,阿合买提正站在模拟草原的平台上。平台上铺着真实的草原牧草,灵韵像草原上的微风,缓慢而均匀地流动,还夹杂着沙漠边缘的干燥灵韵(模拟新疆 “草原 - 沙漠” 过渡带的灵韵特点)。阿合买提常年在草原放牧,早已习惯这种灵韵 —— 他闭上眼睛,像平时躺在草地上晒太阳那样,感受灵韵从牧草中渗出,顺着皮肤进入体内,再随着呼吸循环到四肢。3 分 40 秒后,他清晰感受到灵韵在体内形成 “草原循环”(顺着马蹄踏过的节奏流动),举手示意通过。

西藏拉萨主考点的 “高原灵韵场景” 测试场,卓玛正面对低氧灵韵环境。测试场模拟那曲 4500 米的海拔,灵韵浓度比平原低 30%,且流动缓慢(高原灵韵特性)。卓玛从小在那曲长大,对低氧灵韵适应性极强 —— 她采用藏族传统的 “转经呼吸法”(深呼吸配合缓慢转身),引导灵韵在体内缓慢流动,4 分 20 秒后,灵韵成功抵达丹田,形成稳定循环,顺利通过。

新疆主考点设 5 个草原测试场、西藏主考点设 3 个高原测试场,每个场可同时容纳 60 人,每小时共完成 2400 人考核。截至第二天下午 3 点,新疆 4.5 万考生中 2.7 万人通过,西藏 2.8 万考生中 1.68 万人通过,两地平均通过率 60%—— 这个比例既考虑了高原 \/ 草原灵韵的特殊性(感知难度略高于平原),也筛选出真正适应边疆灵韵环境的考生。

第三关:体质适配关 —— 针对高原 \/ 草原环境的特色指标

新藏考生的体质特点与平原截然不同:新疆考生需适应草原的干燥、温差大,西藏考生需适应高原的低氧、强紫外线。为此,两地的体质适配关在基础指标外,新增 “灵韵抗干燥度”(新疆)与 “灵韵抗低氧度”(西藏)两项特色指标,且检测仪器经过特殊调试,适应边疆的低温环境。

新疆伊犁主考点的体质检测区,维吾尔族农民买买提正接受检测。他常年在吐鲁番种植葡萄,体质强度达标(1.7),但灵韵抗干燥度略低(76%,标准 80%)—— 吐鲁番气候干燥,灵韵容易在体内流失。“买买提大叔,您可以在‘灵韵保湿舱’中调整 1 小时,舱内模拟草原的湿润灵韵环境,还会提供灵韵葡萄汁补充水分。” 工作人员引导他进入舱内,买买提喝着酸甜的灵韵葡萄汁,感受着湿润的灵韵,1 小时后重测,抗干燥度提升至 83%,顺利通过。

西藏拉萨主考点的检测区,藏族牧民次仁正接受检测。他常年在阿里放牧,灵韵抗低氧度达标(85%),但体质强度略低(1.4,标准 1.5)—— 阿里海拔高,长期低氧导致肌肉密度较低。工作人员递给次仁一杯 “灵韵酥油茶”(用西藏传统酥油与灵韵泉水熬制),并指导他练习 “高原强身诀”(结合藏族锅庄舞的动作),1.5 小时后重测,体质强度提升至 1.55,成功通过。

新疆主考点设 30 台、西藏主考点设 20 台特制体质检测仪,每小时共完成 2000 人考核。截至第二天深夜 11 点,新疆 2.7 万考生中 1.62 万人通过,西藏 1.68 万考生中 1.008 万人通过,两地平均通过率 60%—— 新增指标精准适配了边疆的自然环境,避免因通用标准错失适合草原 \/ 高原修仙的考生,也为后续修仙方向提供参考(如买买提适合 “绿洲灵韵” 方向,次仁适合 “高原灵韵” 方向)。

第四关:心性测试关 —— 民族生活场景 边疆责任情景

两地的心性测试关,深度融合民族生活与边疆责任,设计了贴合新藏考生的情景,摒弃了平原的都市 \/ 农耕情景:

新疆情景(草原生活 民族团结):

草原灵韵突然紊乱,你的毡房与邻居(其他民族)的毡房同时面临危险,是否愿意优先帮助邻居转移?(测试民族团结意识)

外来商人想低价收购你家的灵韵牧草,却计划高价转卖,是否愿意拒绝并告知其他牧民?(测试诚信与集体意识)

西藏情景(高原生活 边疆责任):

高原灵韵监测点出现故障,你作为考核者,是否愿意暂停考核,协助工作人员前往偏远牧区修复?(测试边疆责任感)

外来游客因高原反应导致灵韵紊乱,语言不通且不愿接受治疗,是否愿意用藏族传统方式安抚并帮助他?(测试耐心与文化包容)

新疆考点的情景舱内,阿合买提正面对 “民族团结” 情景。他想起去年草原雪灾时,汉族邻居帮他转移羊群的经历,毫不犹豫选择 “先帮邻居转移毡房”,还模拟了哈萨克族传统的 “叼羊救人” 动作(用灵韵模拟叼羊,快速转移物资),灵韵记录显示 “民族团结意识:优秀,行动力:良好”。

西藏考点的情景舱内,卓玛正面对 “边疆责任” 情景。她曾协助灵韵监测员在那曲牧区工作,知道监测点对边疆灵韵稳定的重要性,选择 “暂停考核,随工作人员前往修复”,还主动提出用藏族传统的 “牦牛运输法”(用灵韵模拟牦牛,携带修复设备),心性评估为 “优秀”。

新疆主考点设 20 个、西藏主考点设 15 个情景舱,每小时共完成 1400 人考核。截至第三天下午 5 点,新疆 1.62 万考生中 9720 人通过,西藏 1.008 万考生中 6048 人通过,两地平均通过率 60%—— 这些情景不仅考察心性,更像是对边疆考生 “生活责任” 的灵韵转化,让他们意识到草原 \/ 高原的生活经验,正是修仙路上的独特优势。

第五关:基础实操关 —— 民族特色功法 边疆灵韵应用

新藏两地的基础实操关,在 “快速吐纳诀”“应急灵韵引导术” 基础上,新增 “民族特色灵韵术” 考核,且实操场景结合边疆的实际需求(如草原灵韵修复、高原灵韵救援),让考核更具实用价值。

新疆伊犁主考点的实操区,阿合买提正在演练 “草原灵韵修复术”—— 这是新疆修仙启蒙站结合哈萨克族游牧文化设计的功法,通过模拟马蹄踏地的节奏,引导灵韵修复受损的草原植被。他站在模拟草原退化的平台上,双手结印,灵韵顺着指尖渗入 “土壤”,像雨水般滋养 “牧草”,3 分钟内,“牧草” 泛出绿色灵韵,成功完成修复。主考官(新疆灵韵草原站的哈萨克族专家)点头:“你的功法很贴合草原生活,入学后可以加入‘草原灵韵保护专班’,守护咱们的草原。”

西藏拉萨主考点的实操区,卓玛正在演练 “高原灵韵救援术”—— 结合藏族传统的 “转经安抚法”,用灵韵平复高原反应导致的灵韵紊乱。她面对 “模拟高原反应患者”(工作人员扮演),一边用藏语轻声安抚,一边用手指在患者眉心、胸口点出灵韵光点,2 分钟内,“患者” 的灵韵波动恢复平稳,评分 88 分。

最具特色的是 “新藏协同演练” 环节:新疆与西藏的考生通过灵韵投影连线,共同完成 “边疆灵韵联防”—— 新疆考生引导草原灵韵,西藏考生引导高原灵韵,通过灵韵通道形成 “草原 - 高原” 灵韵联防网,模拟应对边疆灵韵异常。阿合买提与卓玛配合,灵韵流动平稳,联防网成功形成,两人均获得额外加分。

新疆主考点设 40 个、西藏主考点设 30 个演练场,每小时共完成 2100 人考核。截至第三天晚上 10 点,新藏两地考核全部结束:新疆 9720 考生中 300 人通过,西藏 6048 考生中 200 人通过,共 500 人成为候选者,平均竞争比新疆 1:32.4、西藏 1:30.2,既符合两地的名额分配,也体现了边疆考生对修仙机会的珍视。

郑蓉与柳若璃通过灵韵通讯汇总结果时,新疆的草原夜色中,灵韵如繁星般点缀着毡房;西藏的夜空下,布达拉宫的灵韵与星空交织。“若璃姐,新疆 300 名候选者涵盖 10 个民族,其中 70% 是牧民;西藏 200 名候选者中,80% 是藏族,还有 20% 是周边省份的藏族考生。” 郑蓉的声音带着欣慰。

柳若雪看着手中的候选者名单,上面既有新疆的哈萨克族牧民、维吾尔族农民,也有西藏的藏族转经者、汉族援藏干部。“这些候选者,是边疆灵韵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缩影。接下来,他们将和内地考生一起,前往昆仑巅,让草原的灵韵、高原的气息,融入华夏全民修仙的大业中,成为守护边疆、传承民族文化的修仙种子。”

夜色中的新藏边疆,草原的灵韵与高原的灵韵像两条巨大的丝带,缠绕着华夏的西北与西南。华夏修仙学院新藏自治区的招生考核,不仅为边疆选拔了修仙人才,更用灵韵为纽带,加深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这 500 名候选者,将带着草原的辽阔、高原的纯净,踏上昆仑巅的修仙之路,为华夏全民修仙大业,注入来自边疆自治区的雄浑力量。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