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540章 华夏修仙学院招生纪实(3):港澳五关考核启幕

华夏修仙学院招生纪实(第三章):港澳特别行政区五关考核启幕

灵气潮覆盖华夏第三年的初秋,维多利亚港上空的灵韵如细碎的金箔,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香港会展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灵韵微光;与此同时,澳门大三巴牌坊前的石板路上,灵韵与香火气息交织,议事亭前地的喷泉溅起的水珠,都裹着淡淡的金色灵韵。这一天,港澳两地同步启动华夏修仙学院首批招生考核 —— 作为华夏的特别行政区,两地虽地域面积小,却因 “国际化程度高、灵韵融合基础好”,成为招生体系中极具特色的一环。

柳若雪与吴莲分别驻守香港、澳门,通过灵韵通讯实时联动。柳若雪手中的 “名额分配表” 清晰标注:香港以 747 万常住人口、1106 平方公里地域面积、96% 灵韵覆盖达标率,分配 100 个名额;澳门以 67 万常住人口、32.9 平方公里地域面积、95% 灵韵覆盖达标率,分配 50 个名额。两地共 150 个名额,采用 “协同考核、标准统一、特色适配” 的模式,既保证公平,又贴合港澳的地域与人文特点。

“若雪姐,香港报名人数已达 1.8 万,其中 40% 是跨境通勤者,20% 是外籍居民;澳门报名人数 6000 人,以本地居民为主,还有不少从珠海过来的考生。” 吴莲的声音通过灵韵通讯传来,背景里能听到澳门考核点的引导广播(粤语、普通话、英语三语播报)。

柳若雪站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的考核指挥台,目光扫过台下排队的考生 —— 既有穿着西装的金融从业者,也有推着餐车赶来的茶餐厅老板,甚至有戴着斗笠的渔船船长。“按协同方案启动第一关,记住两个核心:一是语言协同,港澳考核全程提供粤、普、英三语服务;二是地域协同,香港侧重跨境灵韵场景,澳门侧重文旅灵韵场景,确保考核贴合两地生活。”

随着两地同时敲响灵韵铜钟,华夏修仙学院港澳特别行政区招生考核,在珠江口东西两岸同步启幕。

第一关:报名登记关 —— 跨境信息互联 多语智能核验

港澳的报名登记关最大难点,在于香港的跨境通勤人群与澳门的珠澳跨境考生。为此,两地考核系统与粤港澳大湾区灵韵监测网络互联,考生无论在港澳还是珠海、深圳,都能通过 “跨境灵韵信息平台” 完成预审,线下仅需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澳门威尼斯人会议中心两个主考点完成核验。

香港考点的登记区,来自深圳的跨境通勤者陈健明正用粤语操作 “多语智能终端”。他提前在平台上填报了信息,系统自动同步了他在香港写字楼、深圳家中的灵韵监测记录。“请将手掌放在感应区,选择您熟悉的语言界面。” 终端语音播报后,陈健明选择粤语,15 秒后,淡绿色的 “灵韵信息卡” 弹出,卡面同时印着繁体中文与英文:“香港 - 跨境考生 - -00821”,背面标注 “下午 15:30 第二关 香港 2 号测试场”。

“以前跨境办事总怕信息不通,没想到修仙学院的系统这么方便,深圳的灵韵记录都能调出来。” 陈健明拿着信息卡,笑着对工作人员说(工作人员同时会粤、普、英三语)。

澳门考点的登记区,设置了 “珠澳跨境通道”。来自珠海的考生李萌萌,凭港澳通行证和灵韵流动记录,顺利完成核验。“我在澳门读大学,灵韵覆盖后,经常在澳门练习吐纳,这次特意来报考,没想到通道这么便捷。” 李萌萌的信息卡上,还标注着 “澳门 - 珠海跨境考生” 的特殊标识,方便后续优先安排考核。

两地登记区共设 50 台多语智能终端(香港 30 台、澳门 20 台),每台每小时可完成 200 人核验,截至当天下午 5 点,香港 1.8 万、澳门 6000 名考生全部完成第一关,通过率 100%—— 这一关通过跨境信息互联,解决了港澳考生的地域流动问题,多语服务则消除了语言障碍,体现了特别行政区的包容特性。

第二关:灵韵感知关 —— 香港跨境场景 澳门文旅场景

两地的灵韵感知关,分别设计了贴合本地生活的特色场景。香港作为跨境都市,测试场分为 “跨境通勤场景”(模拟港铁东铁线、深圳湾口岸的流动灵韵)、“写字楼场景”(模拟中环写字楼的密闭灵韵环境);澳门作为文旅城市,测试场分为 “文旅服务场景”(模拟大三巴、澳门塔的人流密集灵韵)、“社区生活场景”(模拟澳门老街的居民灵韵环境)。

香港考点的 “跨境通勤场景” 测试场,陈健明正站在模拟港铁车厢的平台上。灵韵像列车进站时的气流,时而快时而慢,还夹杂着深圳方向的灵韵波动(模拟跨境灵韵交汇)。他闭上眼睛,回忆每天通勤时的灵韵感知 —— 在港铁上,他习惯靠窗坐,感受窗外掠过的灵韵;过海关时,灵韵会因两地浓度差异产生轻微波动。2 分 30 秒后,他清晰感受到灵韵从香港方向流入,经丹田后与深圳方向的灵韵形成小循环,举手示意通过。

澳门考点的 “文旅服务场景” 测试场,本地茶餐厅老板梁姨正应对人流密集的灵韵环境。测试场模拟大三巴前的游客高峰,灵韵杂乱且流动快。梁姨每天在茶餐厅接待大量游客,早已习惯在嘈杂中感知灵韵。她深吸一口气,过滤掉杂乱的灵韵干扰,专注捕捉来自地面的稳定灵韵,3 分钟内完成感知,顺利通过。

香港 3 个测试场、澳门 2 个测试场,每个场可同时容纳 50 人,每小时共完成 2500 人考核。截至第二天中午,香港 1.8 万考生中 1.1 万人通过,澳门 6000 人中 3600 人通过,两地平均通过率 61%—— 这个比例既符合港澳的灵韵覆盖基础,也体现了跨境与文旅场景的考核难度,筛选出能适应两地灵韵环境的考生。

第三关:体质适配关 —— 针对港澳职业特点的动态指标

港澳考生的职业特点鲜明:香港以金融、跨境贸易、渔业为主,澳门以文旅、餐饮、博彩服务业为主。为此,两地的体质适配关在基础指标外,新增 “灵韵抗干扰度”(针对香港跨境通勤的灵韵波动)与 “灵韵续航力”(针对澳门服务业的长时间工作)两项指标。

香港考点的体质检测区,渔船船长黄志强正接受检测。他常年在海上作业,体质强度达标(1.6),但灵韵抗干扰度略低(75%,标准 80%)—— 海上风浪大,灵韵波动频繁,导致他对稳定灵韵的适应力较弱。“黄先生,您可以在‘灵韵稳流舱’中调整 1 小时,通过模拟海上灵韵环境,提升抗干扰度。” 工作人员引导他进入舱内,舱内灵韵模拟海浪波动,黄志强跟着舱内的引导语音练习 “稳流吐纳诀”,1 小时后重测,抗干扰度提升至 82%,顺利通过。

澳门考点的检测区,酒店服务员陈嘉欣的灵韵续航力略低(78%,标准 80%)—— 她每天工作 10 小时,长时间站立导致灵韵消耗快。工作人员递给她一杯 “澳门灵韵姜茶”(用本地生姜与灵韵泉水熬制),并指导她练习 “站式续航诀”,半小时后重测,续航力达到 81%。“这姜茶很管用,以后上班也能泡来喝,既暖身又能补灵韵。” 陈嘉欣笑着说。

香港 20 台、澳门 10 台体质检测仪,每小时共完成 1800 人考核。截至第二天深夜,香港 1.1 万考生中 6600 人通过,澳门 3600 人中 2160 人通过,两地平均通过率 60%—— 新增指标精准适配了港澳的职业特点,避免因通用标准错失适合本地生活的考生,也为后续修仙方向选择提供了参考(如黄志强适合 “海洋灵韵” 方向,陈嘉欣适合 “服务场景灵韵” 方向)。

第四关:心性测试关 —— 跨境协作 文旅服务情景

港澳的心性测试关,完全贴合两地的人文与生活场景,摒弃了传统的农耕情景,重点考察 “跨境协作” 与 “文旅服务” 中的心性:

香港情景(跨境协作):

跨境通勤时,你的灵韵信息卡突然失效,需在香港、深圳两地补办,是否愿意耐心沟通,按两地流程处理?(测试耐心与规则意识)

与深圳同事合作修炼,对方习惯用内地功法,你习惯用香港修仙启蒙站的功法,是否愿意融合双方优势?(测试协作与包容)

澳门情景(文旅服务):

游客在文旅景点灵韵紊乱,你作为考核者,是否愿意暂停考核,优先帮助游客平复灵韵?(测试责任心与服务意识)

外籍游客询问修仙学院的招生政策,语言不通且对方对灵韵认知有限,是否愿意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测试耐心与跨文化沟通)

香港考点的情景舱内,陈健明正面对 “跨境协作” 的第一个情景。他想起上次在深圳湾口岸补办灵韵卡的经历,当时他耐心配合两地工作人员,最终顺利解决。这次他选择 “按流程沟通,先在香港补临时卡,再回深圳补正式卡”,灵韵记录显示 “规则意识:优秀,耐心:良好”。

澳门考点的情景舱内,梁姨面对 “文旅服务” 的第一个情景。她在茶餐厅曾多次帮助灵韵紊乱的客人,这次她毫不犹豫选择 “暂停考核,用基础灵韵术帮助游客”,甚至模拟了她平时常用的 “姜茶灵韵安抚法”(用姜茶的暖意辅助平复),心性评估为 “优秀”。

香港 15 个、澳门 10 个情景舱,每小时共完成 1000 人考核。截至第三天下午,香港 6600 考生中 3960 人通过,澳门 2160 考生中 1296 人通过,两地平均通过率 60%—— 这些情景不仅考察心性,更像是对港澳考生生活经验的 “灵韵转化”,让他们意识到日常的跨境协作、文旅服务,都能成为修仙路上的宝贵素养。

第五关:基础实操关 —— 港澳特色功法 协同演练

港澳的基础实操关,在 “快速吐纳诀”“应急灵韵引导术” 的基础上,新增了 “港澳特色灵韵术” 的考核,且两地考生进行 “协同演练”,体现大湾区的融合特性。

香港考点的实操区,黄志强正在演练 “海洋灵韵引导术”—— 这是香港修仙启蒙站结合渔民生活设计的功法,通过模拟海浪节奏引导灵韵。他站在模拟渔船的平台上,双手结印,灵韵顺着手臂流动,像海浪般起伏,3 分钟内成功引导灵韵形成 “稳流护盾”(适合海上灵韵紊乱时使用)。主考官(香港灵韵应急队的渔民出身考官)点头:“你的功法很贴合海上生活,入学后可以加入‘海洋灵韵专班’。”

澳门考点的实操区,梁姨正在演练 “文旅灵韵安抚术”—— 用澳门常见的姜茶、杏仁饼等食材的灵韵,辅助平复他人灵韵紊乱。她将灵韵注入模拟的姜茶中,递给 “模拟游客”(工作人员扮演),同时配合轻柔的粤语安抚,2 分钟内成功平复 “游客” 的灵韵波动,评分 86 分。

最具特色的是 “港澳协同演练” 环节:香港与澳门的考生通过灵韵投影连线,共同完成 “跨境灵韵传递”—— 香港考生将灵韵通过模拟的港珠澳大桥灵韵通道,传递给澳门考生,考验双方的灵韵操控与协作能力。陈健明与澳门考生李萌萌配合,灵韵传递过程平稳,没有出现波动,两人均获得额外加分。

香港 30 个、澳门 20 个演练场,每小时共完成 1500 人考核。截至第三天晚上 9 点,港澳两地考核全部结束:香港 3960 考生中 100 人通过,澳门 1296 考生中 50 人通过,共 150 人成为候选者,平均竞争比香港 1:39.6、澳门 1:25.9,既符合两地的名额分配,也体现了香港因跨境考生多导致的竞争更激烈。

柳若雪与吴莲通过灵韵通讯汇总结果时,香港的夜色中,维多利亚港的灵韵与澳门大三巴的灵韵遥相呼应。“若雪姐,澳门 50 名候选者中,有 10 人是珠澳跨境考生;香港 100 名候选者中,30 人是跨境通勤者,还有 5 名外籍居民。” 吴莲的声音带着欣慰。

柳若雪看着手中的候选者名单,上面既有香港的金融从业者、澳门的茶餐厅老板,也有跨境通勤的上班族、外籍教师。“这些候选者,是港澳灵韵融合的缩影,也是大湾区修仙融合的种子。接下来,他们将和内地考生一起,前往昆仑巅,让港澳的特色灵韵文化,融入华夏全民修仙的大业中。”

夜色中的珠江口,香港与澳门的灵韵像两条金色的丝带,缠绕着大湾区的夜空。华夏修仙学院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招生考核,不仅为两地选拔了修仙人才,更用灵韵为纽带,加深了港澳与内地的融合。这 150 名候选者,将带着港澳的地域与人文基因,踏上昆仑巅的修仙之路,为华夏全民修仙大业,注入来自特别行政区的独特力量。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