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90章 保障机制生根与灵活就业新图景

当叶尘最后一次催动净化仙纹扫过江州与临淮的天际线时。

江州市城西建材市场的“零工App”已经更新到了3.0版本。

周明远正用手机在上面接下当天的第三单活,订单信息里清晰标注着“搬货3小时,工钱240元,包中餐”。

他笑着把手机揣进兜里,系上洗得发白却依旧挺括的“蓄力腰封”——那腰封上的仙纹早已淡得看不见,却成了他干活时的习惯,像揣着一份踏实的念想,走向商户门店。

同一时刻,临淮市城东文创园的“文创合作社”里,李娜的团队刚签下一笔800万元的品牌全案合同。

团队成员围着电脑讨论方案,桌上的“灵感玉片”静静躺着,表面的光泽和普通玉石无异,早已没了当初能引导思路的灵息波动——如今他们的创意,更多来自彼此的头脑风暴、对市场的深度调研,以及一次次试错后的经验沉淀。

叶尘团队的仙力正在悄然消退。

江州市城西市场那棵“聚灵梧桐”,枝叶间的微光慢慢敛去,变成了一棵普通的老槐树,却依旧是零工们歇脚聊天的聚集地;临淮市文创园的“灵感共生阵”,阵纹融入了园区的装修线条,成了一道独特的装饰,路过的人只觉得好看,不知其曾有过的魔力;跨市骑手的“时序调度网”,仙纹的逻辑被程序员拆解成一行行代码,成了平台算法的一部分,没人再追问“为什么调度突然变合理了”,只当是技术进步的必然。

仙力留下的“痕迹”,没有消失,而是被人间的实践慢慢转化为“常态”。

灵活就业群体的生活,也在这一过程中,铺展开一幅全新的图景——不再是“飘着的草”,而是“扎了根的树”,在城市的土壤里,稳稳地生长。

一、江州市:零工市场的“新生态”——从“找活”到“择活”的转变

江州市城西建材市场的“灵息供需网”,早已不是当初依赖仙力的“木牌系统”。

市场管理处联合“蓄力互助社”,把仙力引导的“供需匹配”“信用评级”“技能对接”逻辑,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和制度,做成了官方认可的“零工App”。

如今这App覆盖了全市12个零工市场,注册零工超过2万人,合作商户达1500多家,成了零工们每天离不开的“饭碗工具”。

这里的零工们,正在从“被动找活”变成“主动择活”,日子过得越来越有“选择权”,也越来越有“尊严感”。

1. “零工App”里的“主动权”:挑着活干,赚得更稳

周明远的手机屏幕总是亮着,“零工App”的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

他点开App,首页的“智能推荐”栏里,根据他的信用评级(五星)、技能特长(重物搬运、易碎品保护、初级叉车操作)和过往接单偏好(上午搬货、下午安装),系统自动推送了6个订单。

从“瓷砖店搬货2小时200元”到“家具城配送安装3小时280元”,每个订单都标注着详细信息:工作内容、工钱结算方式、商户评价、是否包餐、是否需要特殊工具。

“以前蹲市场,半天抢不到一单,现在在家就能挑活。”周明远滑动屏幕,手指在“家具配送安装”订单上停住。

这单的商户是“宜居家具城”,App上显示商户评价4.9分,过往合作过的零工都说“老板爽快,结钱快”。

他点击“接单”,不到10秒,手机就收到了商户的确认信息,同时生成了一份电子用工协议,明确双方责任——比如货物损坏的赔偿比例、超时工作的加班费,协议同步上传到江州市人社部门的监管后台,有了官方背书。

出门前,周明远打开App的“技能提升”板块,里面有政府免费小说网站提供的“家具安装进阶课程”,他报名了下周的线上培训,“学完能考中级证书,到时候带证书的订单,工钱能涨50块一天”。

他还记得第一次用App时,只是觉得“找活方便”,现在才发现,这App不仅给了活计,还给了“往上走的路”。

像周明远这样的零工,在江州市还有很多。

58岁的老郑,以前只会干杂活,通过App的“电工培训”拿到了初级证书,现在接的电工零活,工钱比杂活高一倍;32岁的小杨,学了App上的“短视频剪辑入门课”,白天在市场搬货,晚上接短视频剪辑的散单,一个月能多赚2000多元。

“零工App不是只给活干,是给我们指了条能赚更多钱的路。”小杨说。

2. 互助社的“新角色”:从“抱团取暖”到“行业自律”

城西建材市场的“蓄力互助社”,也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只为应急的小团体。

现在的互助社,有了正式的法人资格,注册成了“江州市零工互助协会”,下辖12个分会,覆盖全市所有零工市场,会员超过1.5万人。

互助社的角色,从“抱团取暖”变成了“行业自律”“权益代言”和“技能提升”的综合平台。

互助社制定了《江州市零工行业服务规范》,这是省内第一份由零工群体自主制定的行业规范。

规范里明确了零工的服务标准——比如搬运易碎品时必须使用防震材料、上门服务时需佩戴工牌;也明确了商户的责任——比如不得拖欠工钱、不得要求零工从事危险作业、必须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

“以前零工和商户是‘各管各的’,现在有了规范,大家都按规矩来,矛盾少了很多。”互助社社长老郑说。

上个月,一家五金店老板要求零工小李冒险攀爬未固定的脚手架,小李拒绝后,老板扣了他一半工钱。

小李找到互助社,协会立刻联系商户,拿出《服务规范》里“不得要求零工从事危险作业”的条款,又通过App调取了双方的电子协议和现场录音(零工可自愿开启工作录音功能),证据确凿。

最后,在互助社和人社部门的协调下,老板不仅退还了扣的工钱,还公开道歉,并被纳入App的“重点监管商户”名单,三个月内不能发布订单。

“要是以前,我只能认栽,现在有互助社撑腰,我们零工也有话语权了。”小李说。

互助社还和江州市的20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长期用工合作协议”,建立了“零工人才库”。

企业需要临时用工时,直接从人才库调取信用评级高、技能匹配的零工,不用再花时间招聘;零工也能从人才库获得稳定的活计,收入更有保障。

周明远就是人才库的“星级零工”,每月能从宏远建材、宜居家具城等企业接到固定订单,月收入稳定在8000元左右,比以前零散接单时多了近3000元。

3. 政府的“新服务”:从“监管”到“赋能”,把好事办好

江州市人社部门,也在零工市场的变革中,完成了从“监管者”到“赋能者”的角色转型。

他们以“零工App”的信用数据和互助社的实践为基础,推出了“灵活就业赋能计划”,从政策、资金、服务三个方面,为零工群体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政策上,信用评级为四星及以上的零工,可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每月补贴300元社保费,连续补贴3年。

周明远的信用评级是五星,他已经连续领了1年补贴,“以前缴社保压力大,现在有了补贴,每个月能多给老伴买些营养品”。

对于有创业意愿的零工,政府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和场地支持,还能申请最高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贷款利息由政府全额补贴。

55岁的王秀兰,以前靠搬货为生,年纪大了干不动体力活。

她通过互助社了解到“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报名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家政服务创业培训”,学习了养老护理、保洁服务等技能。

培训结束后,她申请了5万元贷款,开了一家“秀兰家政服务部”,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现在她的服务部有5个零工,每月收入超过1万元,比以前搬货时赚得多,还更轻松。

“以前觉得老了就没活路了,现在政府帮我们创业,老了也能有奔头。”王秀兰说,她的服务部还被人社部门评为“灵活就业创业示范店”,获得了2万元奖金。

在服务上,江州市建立了“零工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权益维护、技能培训、社保办理等“一站式”服务。

零工们遇到问题,不用再跑多个部门,直接去服务中心就能解决。

服务中心还开通了“零工热线”,24小时接受咨询和投诉。

成立半年来,服务中心已经为零工们解决了1200多件问题,零工的满意度达到了95%。

“以前觉得政府部门离我们很远,现在服务中心就在市场旁边,有问题随时找,比亲人还贴心。”周明远说,上个月他的社保缴费记录出了点问题,去服务中心一趟就解决了,工作人员还耐心地教他怎么在手机上查询社保缴费情况。

二、临淮市:文创行业的“新升级”——从“散单”到“品牌”的跨越

临淮市城东数字文创园的“灵感共生园”,如今已经成了“临淮市文创产业合作社”,拥有成员300多人,下设品牌设计、短视频制作、新媒体运营、3d建模等10个专业团队,成了当地文创行业的“标杆”。

这里的技能者们,早已不是当初只能接散单的“自由职业者”,而是成了能接大订单、做自主品牌的“文创从业者”,在行业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1. 合作社的“品牌化之路”:从“接活”到“创牌”,底气越来越足

李娜的“品牌设计团队”,现在有了自己的品牌——“灵犀设计”。

团队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他们设计的品牌LoGo,从本地的餐饮品牌到全国性的科技公司,作品琳琅满目。

桌上的文件夹里,放着刚签下的海外订单合同——为一家新加坡的电商平台设计品牌视觉体系,订单金额200万元。

“以前自己接散单,客户问‘你们有什么案例’,我都拿不出手;现在我们有了品牌,客户主动找我们,还愿意为设计付费。”李娜笑着说,团队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合作社的支持。

合作社成立后,整合了团队的资源,帮他们做品牌推广、对接客户资源、提供法律服务,让他们能专心做设计。

去年,“灵犀设计”参加了“国际品牌设计大赛”,他们为一家农产品合作社设计的品牌形象,凭借“自然、质朴”的风格,获得了铜奖。

获奖后,团队的知名度一下子打开了,订单排到了半年后,其中不乏知名企业的订单。

“以前觉得灵活就业者做不出大品牌,现在我们证明了,只要有好的作品和平台,我们也能和大公司竞争。”李娜说。

合作社里像“灵犀设计”这样的团队还有很多。

“语墨文案”团队,专注于品牌文案策划,现在是多家上市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光影短视频”团队,擅长短视频内容创作,为多个品牌打造了爆款短视频,播放量过亿;“维度建模”团队,在3d建模领域崭露头角,接了不少游戏公司的建模订单。

这些团队通过合作社的“品牌孵化中心”,一步步成长起来,成了临淮文创行业的“生力军”。

2. 传艺工坊的“产业化培训”:从“自学”到“体系化”,技能越来越硬

临淮市的“传艺工坊”,也从当初依赖仙力的“玉牌教学”,变成了“产业化、体系化”的技能培训基地。

工坊和当地的职业技术学院、文创企业合作,开设了“数字文创技能培训班”,课程涵盖3d建模、短视频剪辑、新媒体运营、品牌设计等多个领域,由合作社的“大师傅”(资深技能者)和学院的老师共同授课,理论结合实践,让学员能快速掌握技能。

23岁的大学生小吴,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他喜欢短视频剪辑,却没系统学过,只能在网上看免费教程,接一些低价的散单。

后来,他通过合作社了解到“传艺工坊”的培训课程,报名参加了“短视频剪辑进阶班”。

培训班不仅教专业的剪辑技能,还教内容策划、账号运营、数据分析等知识,学员还能在合作社的短视频团队实习,积累实战经验。

实习期间,小吴参与了一个品牌的短视频创作,他负责剪辑的一条短视频,播放量达到了500万,为品牌带来了大量订单。

实习结束后,他顺利加入了“光影短视频”团队,现在每月能赚8000多元,比同期毕业的同学收入还高。

“以前觉得灵活就业不稳定,现在觉得,只要有过硬的技能,灵活就业也能有好前途。”小吴说,他还推荐了几个同学来传艺工坊学习,其中有3个已经加入了合作社的团队。

传艺工坊还和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训”。

一家电商企业需要10名专业的直播运营人员,工坊就根据企业的需求,开设了“直播运营定向班”,制定了针对性的课程,学员毕业后直接去企业工作,有的成了全职员工,有的成了长期合作的灵活就业者。

“定向培训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还为灵活就业者提供了稳定的活计,实现了企业和个人的‘双赢’。”传艺工坊的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传艺工坊已经培训了1200多名学员,其中80%以上都找到了稳定的灵活就业岗位,月均收入超过6000元。

工坊还被临淮市人社局评为“灵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获得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3. 政府的“产业扶持”:从“资金支持”到“生态构建”,环境越来越好

临淮市文旅部门,对文创产业的扶持也从最初的“资金支持”,升级为“全链条生态构建”。

他们以合作社为核心,打造了“临淮数字文创产业园区”,引进了文创平台、投资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物流企业等,为文创企业和灵活就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构建了完整的文创产业生态链。

在园区里,设立了“文创投资基金”,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为有潜力的文创团队提供资金支持。

“灵犀设计”团队在发展初期,就获得了基金的50万元投资,用于购买专业设备、拓展市场,现在团队的产值已经超过了1000万元,投资回报率达到了200%。

“没有投资基金的支持,我们很难快速扩大规模,也接不到大订单。”李娜说。

园区里还设立了“文创法律服务中心”,为团队提供合同审核、知识产权保护、纠纷调解等法律服务。

“语墨文案”团队曾遇到过客户“盗用文案”的情况,法律服务中心帮他们收集证据,提起诉讼,最终客户不仅赔偿了损失,还公开道歉。

“以前我们不懂法律,遇到侵权只能认栽,现在有了法律服务中心,我们的知识产权能得到切实保护。”“语墨文案”团队负责人小张说。

此外,园区还设立了“文创市场对接中心”,帮助团队对接国内外的客户资源。

中心定期组织团队参加国内外的文创展会、行业论坛,为他们提供展示作品、交流学习的平台。

去年,中心组织合作社的团队参加了“上海国际文创博览会”,团队们签下了8000多万元的订单,其中海外订单占了30%。

临淮市还举办了“临淮文创节”,邀请国内外的文创专家、企业代表、投资机构参加,为本地的文创团队提供交流学习、资源对接的机会。

文创节期间,合作社的团队和10多家海外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订单金额超过5000万元。

“政府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我们有信心把文创品牌做得更大更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李娜说。

三、跨市骑手:行业的“新规范”——从“奔波”到“体面”的蜕变

跨江州、临淮两市的骑手群体,如今也迎来了“体面就业”的新时代。

“职业伤害共保池”已经在全省推广,成了灵活就业者职业伤害保障的“范本”;“骑手权益共治会”成了行业监管的重要载体,骑手们的声音能被听到,权益能得到切实保障;平台的算法也变得更“人性化”,不再只追求效率,而是兼顾骑手的安全和休息。

骑手们的工作,不再是“拼命奔波的生计”,而是“有保障、有尊严的职业”。

1. “职业伤害共保池”:从“试点”到“全省推广”,意外有了依靠

临淮市的骑手高伟,上个月在送餐途中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擦伤,电动车也坏了。

他没有像以前那样慌乱,而是第一时间拨打了“共保池”的报案电话。

不到半小时,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就赶到了现场,帮他联系医院,处理事故。

最后,他的医药费花了800元,电动车维修费花了500元,全部由“共保池”报销,同时他还拿到了10天的误工费(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计算),一共1200元。

“以前摔了只能自己扛,不仅要花钱,还耽误赚钱;现在有了共保池,出了事有人管,心里踏实多了。”高伟说,他现在跑单更安心了,不用再担心“一场意外回到解放前”。

“职业伤害共保池”最初是叶尘团队在骑手试点中搭建的临时保障机制,后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成了官方认可的保障模式。

共保池的资金由平台、骑手、政府三方共同承担——平台每月按订单量缴0.5元\/单,骑手每月缴20元,政府从就业专项资金里补贴20%。

骑手遇到工伤、意外,就能从共保池里申请赔偿,涵盖医药费、误工费、伤残补助金等。

现在,“职业伤害共保池”已经在全省推广,覆盖了全省80%以上的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货运司机等灵活就业群体。

据统计,共保池运行一年来,已经为1.2万名骑手提供了赔偿,赔偿金额超过5000万元,骑手的职业伤害维权纠纷下降了75%。

“共保池解决了我们骑手最担心的问题,让我们能安心跑单。”高伟说。

2. “骑手权益共治会”:从“民间组织”到“官方载体”,声音有了回响

跨市的“骑手权益共治会”,也从当初的“民间沟通平台”,变成了政府、平台、骑手三方沟通的“官方载体”。

共治会由骑手代表(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平台代表(各外卖平台的运营负责人)、政府代表(人社、交通、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讨论骑手的权益问题——比如配送时间、工资待遇、社保缴纳、安全保障等。

上个月的例会上,骑手代表反映“部分小区不让骑手进入,只能步行送餐,增加了配送时间,容易超时”。

Z府代表立刻联系了住建部门和小区物业,出台了《关于保障骑手配送通行权的通知》,明确要求小区不得无故禁止骑手进入,确需禁止的,要提供临时存放点和通行便利。

不到一周,问题就得到了解决,骑手们的配送效率提高了,超时率下降了10%。

“以前我们的声音没人听,现在共治会帮我们说话,Z府和平台真的会解决问题。”江州的骑手陈师傅说,他之前反映“平台的差评机制不合理,客户恶意差评也扣钱”,共治会讨论后,平台对差评机制进行了优化:增加了“恶意差评申诉通道”,骑手能上传证据证明是恶意差评,平台核实后会撤销差评,不扣钱。

现在,陈师傅再也没被恶意差评扣过钱。

共治会还推动平台出台了一系列保障骑手权益的措施:比如为连续工作满一年的骑手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设立“骑手安全奖”(每月无违章、无事故的骑手可获得500元奖金)、建立“骑手心理健康服务站”(为骑手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等。

这些措施让骑手们感受到了“被尊重、被重视”,骑手的留存率从以前的50%提高到了80%。

3. 平台算法的“人性化”:从“唯效率”到“兼顾安全”,跑单不再拼命

外卖平台的算法,也在共治会的推动和仙力逻辑的融入下,变得越来越“人性化”。

以前的算法只追求“效率”,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骑手配送最多的订单,不考虑天气、路况、骑手的体力状态,导致骑手为了不超时,只能闯红灯、逆行,危险重重。

现在的算法,加入了“安全系数”和“骑手状态”的考量——遇到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算法会自动延长配送时间,减少派单量;根据骑手的实时位置和路况,推荐最优配送路线,避开拥堵路段;骑手连续工作4小时,算法会强制提醒休息20分钟,避免疲劳驾驶。

江州的骑手王师傅,以前每天要跑12小时才能赚够钱,现在算法合理派单,他每天跑8小时,赚的钱和以前一样多,还有时间陪家人。

“以前觉得跑外卖是‘吃青春饭’,现在算法有了温度,觉得这活能长期干了。”王师傅说,他现在已经连续工作满两年,平台为他缴纳了职工养老保险,他打算一直干到退休。

四、仙痕渐隐后的人间:灵活就业的“新未来”

叶尘团队的仙力彻底消退了。

江州市的“零工App”依旧在运转,每天有上万名零工通过它找到活计;临淮市的“文创合作社”依旧在发展,越来越多的技能者在这里实现了创业梦想;跨市的骑手们依旧在奔波,却多了保障,少了焦虑。

这些变化,不再依赖仙力,而是靠凡人自己的努力——零工们的勤劳、技能者们的创意、平台的责任担当、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三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周明远现在不仅能稳定接活,还缴了社保,他计划着再干5年,就回老家盖房子,和老伴安享晚年;李娜的“灵犀设计”团队,正在筹备开设分公司,把业务拓展到全国;骑手高伟,用攒下的钱在临淮买了一套小房子,把家人接了过来,他说“现在的日子,就像做梦一样,踏实又幸福”。

这些凡人的梦想,正在一点点实现。

他们不再是“城市的边缘人”,而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的工作,不再是“不稳定的生计”,而是“有尊严的职业”;他们的未来,不再是“模糊的远方”,而是“清晰的明天”。

叶尘团队站在云端,看着江州和临淮的变化,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们知道,仙力的作用只是“引个路”,真正改变世界的,是凡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不懈的努力。

灵活就业群体的保障之路,或许还有很长,但江州和临淮的实践证明:只要各方协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找到破局的方向,让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在城市里扎下根,长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夕阳西下,江州市城西市场的零工们收工了,他们围在老槐树下聊天,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临淮市文创园的灯光亮了,技能者们还在加班赶订单,眼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跨市的骑手们还在穿梭,他们的车灯连成一条流动的光带,照亮了城市的夜晚。

这,就是仙痕渐隐后,人间自明的美好图景——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生活,向阳生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