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73章 乡村环境调查-2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第373章 乡村环境调查-2

作者:优米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6:34:37

清晨的阳光刚翻过皖南山村的山头,叶尘就和村支书老周蹲在村口的垃圾山旁,手里拿着一张画满符号的纸——纸上用圆圈标注着垃圾堆放点,用箭头画着污水流向,用叉号标记着乱搭乱建的位置。“要解决问题,得先搞明白这些问题到底是怎么来的。”叶尘指着纸上的垃圾山符号,“昨天我们走访了20户村民,一半人说‘没人管就扔了’,三分之一说‘不知道往哪儿扔’,还有人觉得‘农村就该这样’。这背后,肯定不只是‘懒’这么简单。”

老周叹了口气,从口袋里摸出一包皱巴巴的烟,点了一根:“你说的对。就拿垃圾来说,五年前村里还没这么多塑料垃圾,现在超市里的东西都用塑料包装,村民们随手就扔。想请人清运,村里一年的集体收入就几千块,根本付不起运费;想建垃圾站,镇上说土地指标不够,批不下来。污水也是,家家户户都想装化粪池,可一户要两千多,有些老人靠低保过日子,哪拿得出这个钱?”

为了摸清问题根源,叶尘和团队分成三组,用了半个月时间,走访了江苏、安徽、河南三个省的15个村庄,从村支书到普通村民,从乡镇干部到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累计访谈了300多人,收集了200多份问卷。他们发现,乡村环境治理的困局,从来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基础设施、资金、意识、管理、政策等多重因素交织形成的“死结”。

一、基础设施:“没地方扔”“没处排”的硬件之缺

在豫西山区的李家坳,村民李大爷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的垃圾装在塑料袋里,出门扔到村口的土坡上。“不是我想乱扔,村里连个垃圾桶都没有,总不能堆在家里吧?”李大爷指着自家院子角落的一堆杂物,“你看这破家具、旧衣服,堆了快一年了,想拉去镇上扔,我年纪大了,拉不动;叫儿子回来拉,他在城里打工,一年回不来一次。”

叶尘在走访中发现,像李家坳这样缺乏基本环卫设施的村庄,占比超过了60%。大部分村庄没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点,少数配备了垃圾桶的村庄,也因为分布不均、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村民需求。“我们村有5个村民组,只在村中心放了3个垃圾桶,最远的村民组离垃圾桶有两里地,谁愿意大老远跑去扔垃圾?”皖北张村的村支书张建国说,“垃圾桶满了之后,没人及时清运,最后还是堆在旁边,变成了新的垃圾堆。”

污水处理设施的缺失则更为严重。在走访的15个村庄中,只有3个村部分农户安装了化粪池,其余村庄的生活污水要么直接排到房前屋后的排水沟,要么顺着地势流进农田和河道。“我们也想装化粪池,可村里没技术,不知道怎么建;找外面的施工队,工费太贵,一户要三千多,根本承担不起。”苏南张家庄的村民王大妈说,“之前村里想集体建一个小型污水处理站,镇里说需要先做环评,光环评费就要五万,村里拿不出钱,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除了垃圾和污水设施,农村的环卫运输设备也严重不足。大部分村庄只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用来清运垃圾和肥料,有些村庄甚至没有运输工具,全靠村民人工搬运。“我们村离镇上的垃圾填埋场有20多里地,三轮车一次只能拉半吨垃圾,拉一趟要花两个小时,一天最多拉两趟。村里每天产生的垃圾有一吨多,根本拉不完,只能堆在村口。”豫西李家坳的村支书李大山说,“去年想申请一辆垃圾清运车,镇里说财政紧张,没批下来;想自己买,一辆车要十几万,村里的集体收入连油钱都不够。”

基础设施的缺失,直接导致村民“想环保却没条件”。在皖南山村,叶尘遇到一位年轻的村民周强,他在外打工时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回到村里后,特意买了两个垃圾桶,一个装可回收垃圾,一个装不可回收垃圾。可没过多久,他就放弃了:“可回收垃圾攒了一大堆,没人来收;不可回收垃圾还是要扔到村口的垃圾山,分了也白分。时间长了,我也懒得分了。”

二、资金短缺:“没钱办”“办不起”的经济之困

在浙北竹溪村,村支书周福来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竹溪村环境整治方案》,方案里写着“新建垃圾收集点5个,安装垃圾桶20个,修建污水处理站1个,清理河道3公里”,总预算需要25万元。可村里的集体账户上,只有3万多块钱,还是去年卖竹子的收入。“这份方案写了快一年了,就是没法落实。”周福来无奈地说,“想向村民集资,可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没什么收入;想申请政府补贴,镇上说补贴名额有限,轮不到我们村;想找企业赞助,我们村没什么资源,企业也不愿意来。”

资金短缺,是乡村环境治理面临的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叶尘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村庄的集体收入都很低,年集体收入不足10万元的村庄占比超过了70%,有些偏远村庄甚至没有集体收入,完全靠政府转移支付维持运转。“村里的集体收入主要来自土地流转和集体资产租赁,可我们村地处山区,没什么土地可流转,也没有集体资产,一年的集体收入就几千块,连村支书的工资都不够发,更别说搞环境整治了。”豫西李家坳的村支书李大山说。

除了集体资金不足,村民的支付能力也有限。在走访的村庄中,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大多在1.5万到3万元之间,除去生活开支,能用于环境整治的资金很少。“安装一个化粪池要两千多,相当于我三个月的收入,我肯定舍不得。”皖北张村的村民王大爷说,“之前村里组织装自来水,一户收五百块,我都犹豫了好久,最后还是儿子出钱才装上的。”

资金的短缺,不仅导致环境整治项目无法落地,还影响了后续的运营维护。有些村庄好不容易争取到政府补贴,建了垃圾收集点和污水处理站,可因为没有运营维护资金,没过多久就荒废了。“我们村前年建了一个小型污水处理站,花了15万,其中政府补贴10万,村里自筹5万。可建成后,每天需要用电,还要定期维护,一年的运营费要两万多,村里拿不出钱,只能闲置着,现在里面都长满了草。”苏南张家庄的村支书张建国说。

三、意识淡薄:“没人管”“就该脏”的观念之锢

在华北平原的王家庄,叶尘看到一位村民正把刚用完的农药瓶随手扔到田埂上,旁边就是一条灌溉渠。“大叔,这农药瓶不能随便扔,会污染土壤和水的。”叶尘上前提醒道。那位村民愣了一下,笑着说:“小伙子,你不懂,农村都是这么扔的,几十年了也没事。再说,这瓶子又不值钱,没人要,不扔这儿扔哪儿?”

叶尘在走访中发现,像这样环保意识淡薄的村民不在少数。很多村民认为“农村就该脏点乱点”,觉得“垃圾乱扔、污水乱排”是正常现象,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会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之前村里组织过环保宣传,发了小册子,也开了会,可村民们根本没当回事。”皖南山村的村支书老周说,“有些老人说‘我活了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也没生病’,年轻人在外打工,回来后也跟着乱扔,觉得‘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

除了“习以为常”的观念,还有些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政府要搞美丽乡村建设,就该政府出钱出力,我们村民只要配合就行。”豫西李家坳的村民李大爷说,“之前村里组织大扫除,叫我去清理垃圾,我没去,因为我觉得这不是我的事,是政府的事。”

在一些村庄,还存在“只顾眼前”的短视行为。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村民们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不注意合理施用;为了方便,随意焚烧秸秆,污染空气;为了扩大自家院子,占用公共空间乱搭乱建,破坏乡村风貌。“我知道过量使用化肥不好,可不用产量就低,赚不到钱。”江南水稻产区的村民李大叔说,“现在粮食价格低,不用化肥农药,一年下来根本没什么收入,谁还管环境好不好?”

四、管理缺位:“没人管”“管不了”的机制之弱

在浙北竹溪村,村后的竹溪被污染了快半年了,村民们多次向村里反映,可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村里就我一个村支书,还要管党建、扶贫、产业发展,根本没时间管环境。”村支书周福来无奈地说,“想找环保部门,他们说这是村里的事,让我们自己解决;想找乡镇政府,他们说人手不够,顾不过来。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村民们也越来越不满意。”

叶尘在调查中发现,乡村环境治理的管理机制普遍存在缺位的问题。大部分村庄没有专门的环境管理队伍,环境整治工作主要由村支书和村主任兼任,精力有限,无法有效开展工作;有些村庄虽然成立了环境管理小组,但因为缺乏资金和权力,无法调动村民参与,也无法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我们村的环境管理小组有5个人,都是村里的老人,没有工资,全靠义务劳动。遇到村民乱扔垃圾,只能劝说,人家不听也没办法。”皖北张村的村支书张建国说。

除了村级管理缺位,乡镇和县级部门的联动机制也不健全。环保、农业、住建等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配合,导致环境治理工作效率低下。“比如秸秆焚烧的问题,环保部门负责监管,农业部门负责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住建部门负责垃圾清运,可三个部门之间没有沟通,环保部门查处秸秆焚烧,农业部门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还没落地,住建部门的垃圾清运车又不够,最后还是没人管。”豫西县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说。

此外,乡村环境治理的考核机制也不完善。大部分地方政府把经济发展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对环境治理的考核权重较低,导致乡镇和村级干部对环境治理工作重视不够。“我们镇的考核指标里,经济发展占40%,扶贫占30%,环境治理只占5%,谁还会花心思搞环境整治?”皖北某镇的副镇长说,“再说,环境治理见效慢,不像经济发展那样容易出成绩,费力不讨好,没人愿意干。”

五、政策壁垒:“批不了”“落不实”的制度之限

在苏南张家庄,村支书张建国想在村头建一个垃圾中转站,方便收集和清运垃圾。可他跑了三个月,还是没批下来。“首先要找国土部门批土地,国土部门说我们村的土地是基本农田,不能建垃圾中转站;找规划部门,规划部门说村里没有编制村庄规划,无法确定垃圾中转站的位置;找环保部门,环保部门说要先做环评,光环评费就要五万,村里拿不出钱。最后,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张建国说。

叶尘在走访中发现,政策壁垒也是阻碍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村庄规划滞后,很多村庄没有编制详细的村庄规划,导致环境整治项目无法确定选址和规模;另一方面,土地审批严格,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虽然重要,但在一些村庄,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调整机制,导致垃圾站、污水处理站等必要的环境设施无法落地。“我们村想建一个污水处理站,选了三个地方,都是基本农田,国土部门不批,最后只能放弃。”浙北竹溪村的村支书周福来说。

此外,环保政策在农村的适用性也存在问题。很多环保标准和技术规范是针对城市制定的,不适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比如城市的污水处理厂要求日处理能力达到几千吨,可我们村每天的污水量只有几十吨,建一个城市标准的污水处理厂,成本太高,根本不划算。”豫西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说,“还有垃圾处理,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是焚烧和填埋,可农村的垃圾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的有机垃圾,适合堆肥处理,但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政策执行中的“一刀切”现象也比较突出。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环境治理效果,不顾农村的实际情况,强行推行一些不适合的项目和措施。“去年镇上要求我们村全部改用天然气,禁止烧煤烧柴。可我们村离镇上远,天然气管道铺不过来,村民们只能买罐装天然气,一罐要一百多,比烧煤烧柴贵多了,大家都不愿意用。最后,这项政策只能不了了之。”皖南山村的村支书老周说。

六、产业关联:“要赚钱”“要环境”的平衡之难

在江南水稻产区的周家村,村民们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板结、水体污染。“我们也知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好,可不用产量就低,赚不到钱。”村民李大叔说,“现在粮食价格低,一亩地种水稻的收入只有一千多块,除去成本,根本没什么利润。如果不用化肥农药,产量再降,就更赚不到钱了。”

叶尘在调查中发现,乡村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如何平衡“赚钱”和“环保”,是很多村庄面临的难题。在一些农业村庄,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们只能靠种植粮食作物为生,为了提高产量,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在一些工业村庄,由于缺乏环保设施,企业排放的废水和废气污染了环境,可这些企业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村民们不敢得罪企业,只能听之任之。

“我们村有一个小型的塑料加工厂,是村里的集体企业,每年能给村里带来五万多块的收入。可这个加工厂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废水直接排进村里的河道,导致河道污染严重。村民们虽然有意见,但因为厂里能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大家也不敢说什么。”豫西李家坳的村支书李大山说,“想让企业建污水处理设施,企业说没钱;想关闭企业,村里的集体收入和村民的就业就没了,左右为难。”

在一些旅游村庄,环境治理与旅游发展的矛盾也比较突出。为了吸引游客,村里需要改善环境,可旅游发展带来的大量游客又会产生新的垃圾和污水,增加环境治理的压力。“我们村去年接待了五万多游客,产生的垃圾比平时多了三倍,污水处理站根本处理不过来,只能往河里排。虽然游客多了,村民们赚了钱,但环境也越来越差,游客也越来越少了。”江南水乡周家村的村支书周明说。

夕阳西下,叶尘坐在皖南山村的山梁上,手里拿着厚厚的调查笔记,笔记上记满了村民的抱怨、干部的无奈、政策的限制。他知道,乡村环境治理的困局,从来不是“一拆了之”“一罚了之”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直面这些深层次的根源,从基础设施、资金、意识、管理、政策等多个方面入手,寻找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解决方案。

“这些问题看似复杂,但只要找到突破口,就能一步步解开。”叶尘对身边的老周说,“接下来,我们会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试点,针对这些根源问题,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先把试点村的环境整治好,再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我相信,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村民办事,就一定能打破这个困局,让乡村重新变得干净、整洁、美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