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72章 乡村环境调查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第372章 乡村环境调查

作者:优米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6:34:37

清晨六点,皖南山村的鸡叫声穿透薄雾,叶尘沿着村前的石板路往里走,脚下的路越走越黏——前几天下雨,路边排水沟里的污水漫了出来,混着泥土积成一个个小水洼,黑色的污水上飘着一层油膜,踩上去能沾起半掌泥。路的尽头,一道土坡挡在村口,土坡上堆着塑料袋、破旧衣物、农药瓶,甚至还有半辆废弃的摩托车,几只苍蝇在垃圾堆上空嗡嗡盘旋,空气里飘着一股酸腐味。

“叶同志,你可算来了!”村支书老周从一间低矮的瓦房里跑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把锄头,裤腿上沾着不少泥点,“你看这村口的垃圾,堆了快半年了,之前想拉去镇上埋了,可村里就一台三轮车,拉一趟要走十多里山路,拉了三趟就拉不动了。还有村后的那条河,现在连洗衣服都嫌脏,更别说浇地了。”

顺着老周手指的方向,叶尘看到村后蜿蜒的小河——记忆里这条河清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现在却变成了暗黄色,水面上漂浮着泡沫和烂菜叶,靠近岸边的地方,水色发黑,岸边的草都蔫了,露出光秃秃的黄土坡。几个村民正蹲在河边,用竹竿挑着河里的塑料袋,脸上满是无奈:“这水以前养着鱼,现在鱼都死光了,我们浇地只能用井水,可井水也越来越少,去年夏天差点干了。”

这场针对乡村环境的走访,叶尘和同事已经走了三个省。从华北平原的玉米地到西南山区的梯田,从江南水乡的河网到西北黄土坡的窑洞村,他们见过太多相似的场景:山还是那座山,树还是那些树,可曾经清澈的河水、干净的街巷、整洁的院落,却被污水、垃圾、乱搭乱建搅得面目全非。“绿水青山”的底子还在,可“美丽乡村”的模样,却在日常的忽视和无序中,渐渐模糊。

一、污水横流:看不见的“地下污染”与看得见的“河道之殇”

在苏南平原的张家庄,连片的稻田旁挖着一条条浅沟,沟里的水泛着暗红色,顺着沟埂慢慢流进稻田。“这是村里的生活污水和养殖场的废水,没地方排,只能往沟里倒。”村支书张建国蹲在沟边,用树枝拨了拨水里的泡沫,“村里有30多户人家,还有两个养猪场,每天产生的污水少说有几十吨。之前想建个化粪池,可一户要花两千多块,不少老人觉得‘浪费钱’,说‘以前都是这么排的,也没见有事’,最后只建了十户,剩下的还是往沟里倒。”

叶尘沿着浅沟往前走,走到沟与稻田的交界处,能看到稻田里的秧苗长得参差不齐,靠近沟的几株已经发黄枯萎。“去年这片稻田减产了三成,就是因为污水里的化肥和农药残留太多,把土壤都弄坏了。”张建国叹了口气,“隔壁村的稻田更严重,有些地方的土都变成了黑色,种出来的麦子颗粒都不饱满。”

而在浙北山区的竹溪村,污水问题直接变成了“河道灾难”。村后的竹溪是村民们的“母亲河”,以前村民们在这里洗菜、洗衣服,夏天孩子们还会在河里游泳。可现在,河道两岸的村民把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河里,几家竹编作坊的竹屑和染料废水也顺着排水管流进溪里,溪水变成了墨绿色,水面上漂浮着一层黏腻的泡沫,岸边的石头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散发着一股刺鼻的异味。

“去年夏天,河里的鱼全死了,漂在水面上,臭了好几天。”村民周大妈站在河边,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洗衣盆,“以前我每天都来这里洗衣服,现在只能在家里用井水,井水不够用,就只能攒着衣服去镇上洗。村里也想过清理河道,可清完没几天,污水又排进来了,根本没用。”

叶尘蹲在河边,用试管取了一瓶水样,水样里能看到细小的杂质,静置几分钟后,瓶底沉淀出一层黑色的淤泥。“这些污水里含有大量的氮、磷和有机物,长期排进河道,不仅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还会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他指着远处的水井,“村里的井水现在看着清,其实里面的污染物可能已经超标了,长期喝对身体不好。”

二、垃圾围村:从“随手扔”到“堆成山”的恶性循环

在豫西山区的李家坳,村口的空地上堆着一座“垃圾山”,从塑料瓶、塑料袋到破旧家具、农药包装,甚至还有病死的家禽,五花八门的垃圾堆得有两米多高,风一吹,塑料袋四处飘,有些挂在旁边的果树上,像一面面“破旗子”。“这垃圾堆了快一年了,之前想拉去镇上的垃圾填埋场,可镇上离村里有二十多里地,村里没车,只能靠村民用三轮车拉,拉一趟要花半天时间,没人愿意干。”村支书李大山说,“有些村民觉得垃圾扔在村口‘不碍事’,反正离自己家远,时间长了,大家都跟着扔,慢慢就堆成了山。”

叶尘绕着垃圾山走了一圈,能看到垃圾山边缘的土壤已经发黑,下雨天渗出来的污水流进旁边的农田,农田里的玉米长得又矮又瘦。“这些垃圾里有很多不可降解的塑料和有害的农药包装,长期堆在地里,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还会滋生蚊虫和细菌,传播疾病。”他指着垃圾山里的一个农药瓶,“这个瓶子里的农药残留还没清理干净,渗进土壤里,这片农田就毁了。”

而在华北平原的王家庄,垃圾问题则更加隐蔽。村里的小巷里,墙根下、柴火堆旁,随处可见散落的塑料袋、烟头和果皮,有些村民把垃圾倒进自家的菜地里,说是“当肥料”,可塑料和玻璃碎片混在菜地里,收菜的时候经常会划破手。“村里没有垃圾桶,大家习惯了随手扔,觉得‘农村就这样,脏点乱点很正常’。”村民王大爷坐在自家门口,看着巷子里的垃圾,“之前村里组织过几次大扫除,可扫完没几天,又变回原样了,根本管不住。”

在走访中,叶尘发现,“垃圾围村”的背后,是基础设施缺失和环保意识淡薄的双重问题。大部分乡村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点和清运队伍,村民只能把垃圾随便扔在村口、河边或田埂上;有些村虽然配备了垃圾桶,但因为没有及时清运,垃圾桶满了之后,村民还是会把垃圾扔在旁边,形成新的垃圾堆。“还有些村民觉得‘垃圾又不是我一个人扔的,凭什么我来清理’,大家都抱着这种想法,垃圾就越堆越多,形成了恶性循环。”柳若璃说,她在浙南的一个村庄看到,村里的垃圾桶因为长期没人清运,已经被垃圾埋住了,村民们只能在垃圾桶旁边再堆垃圾,最后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垃圾场。

三、乱搭乱建:破坏乡野风貌的“视觉污染”

在黔东南的侗寨村,一座座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原本错落有致的青瓦飞檐,却被几座突兀的“瓷砖房”打破了和谐——村民们外出打工回来后,觉得木质吊脚楼“老旧”“不结实”,纷纷拆掉老房,建起了钢筋混凝土的二层小楼,外墙贴满了亮闪闪的白色瓷砖,屋顶盖着彩色的琉璃瓦,与周围的吊脚楼和青山绿水格格不入。

“我家的老吊脚楼有一百多年了,去年我儿子回来,非要拆了盖新房,说‘城里都是这样的瓷砖房,洋气’。”65岁的侗族老人杨阿婆站在自家的瓷砖房前,脸上满是无奈,“我不同意,他就跟我吵,说我‘老封建’,最后还是把老房拆了。现在看着这栋瓷砖房,总觉得不是自己家,跟村里的环境也不搭,心里堵得慌。”

除了新房与老村的“格格不入”,乡村里的乱搭乱建也随处可见。在华北平原的张村,村民们为了扩大自家的院子,随意占用村道和公共空间,有的在村道旁搭建棚屋堆放杂物,有的在田埂上砌墙围院子,原本宽阔的村道变得狭窄拥挤,消防车和救护车根本无法通行。“去年村里有户人家着火,消防车进不来,只能靠村民用水桶灭火,最后房子烧得精光。”村支书张建国说,“我们也想管,可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说了几次没人听,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在江南水乡的周家村,乱搭乱建则直接破坏了水乡的风貌。村里的小河两岸,村民们搭建了不少简易棚屋,用来堆放渔网和农具,有些甚至把厕所建在河边,污水直接排进河里。原本蜿蜒曲折的水乡河道,变得杂乱无章,失去了往日的韵味。“以前游客来村里,都是冲着我们的水乡风貌来的,现在游客越来越少,说我们村‘又乱又脏,不像水乡’。”村支书周明说,“我们想拆了这些棚屋,可村民们不同意,说‘这是我的地方,我想怎么建就怎么建’,工作很难做。”

四、农业面源污染:藏在田埂间的“隐形杀手”

在东北平原的玉米主产区,秋收后的田埂上散落着不少农药瓶和化肥袋,有些农药瓶里还残留着农药,随意躺在田埂上,风吹日晒后,农药顺着雨水渗进土壤里。“我们种玉米,离不开农药和化肥,不然病虫害多,产量上不去。”村民王大哥拿着一个空的农药瓶,“用完的农药瓶和化肥袋,以前都是随便扔在田埂上,觉得‘没什么用,扔了也不碍事’,现在知道污染环境,可也不知道该扔哪儿,村里没地方收。”

叶尘在田埂上走了一圈,发现不少农药瓶上印着“高毒”字样,有些化肥袋已经破损,里面的化肥颗粒散落在土壤里。“这些高毒农药和过量的化肥,不仅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健康造成危害。”他蹲在地上,用手摸了摸土壤,“这片土壤已经有点板结了,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以后种庄稼就越来越难了。”

在南方的水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则更加突出。为了提高水稻产量,村民们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多余的化肥和农药随着雨水流进稻田旁边的河流和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蓝藻频发。“去年夏天,村里的池塘爆发了蓝藻,水变成了绿色,臭烘烘的,鱼全死了。”村民李大叔说,“我们也知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好,可不用产量就低,赚不到钱,只能先顾着眼前。”

除了农药和化肥,秸秆焚烧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华北平原的小麦主产区,每到小麦收割后,田间地头就会燃起熊熊大火,浓烟滚滚,不仅污染空气,还会烧毁土壤里的微生物,破坏土壤肥力。“我们也不想烧秸秆,可秸秆太多,没地方放,也没人收,只能烧了当肥料。”村民张大姐说,“烧的时候烟雾太大,呛得人难受,还容易引发火灾,去年隔壁村就因为烧秸秆,把旁边的树林烧了,赔了不少钱。”

夕阳西下,叶尘站在皖南山村的山梁上,看着脚下的村庄——污水横流的河道、堆成山的垃圾、突兀的瓷砖房、板结的农田,这些场景像一根根刺,扎在他的心里。他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直面这些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基础设施的缺失,还是环保意识的淡薄?是资金的不足,还是管理的缺位?只有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乡村重新回到“青山绿水、整洁有序”的模样。

“青山依旧在,可我们不能让污水和垃圾毁了这片好山好水。”叶尘对身边的老周说,“接下来,我们会和村里一起,好好研究这些问题,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步步把村里的环境整治好,让大家重新过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住得舒心’的日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