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62章 青石试点深优化,长效机制稳根基

九忆居的晨光带着初秋的微凉,漫过石桌上摊开的“青石县医疗整改台账”。叶尘的指尖划过台账上用红笔标注的“待优化”条目,眉头微蹙:“试点运行一月,表面看‘有人看病、有药可拿’,但细节里藏着不少隐患——村医进修回来技术用不上,转诊患者到了县医院没床位,雨季山路一堵药品就断供。这些问题不解决,整改成果早晚会反弹。这周我们的核心是‘建长效’,把临时措施钉成固定机制,让青石的医疗惠民能稳扎稳打走下去。”

柳若璃握着“基层医疗扶持令”,令牌上的青芒随着她的话语轻轻跳动:“我带郑蓉、婉清去白岩村,一边建‘基层医疗实训点’,解决村医技术落地的问题;一边把老村医的养老保障细则落实,不能让他们干了一辈子,临了没个依靠。”

柳若雪将“医疗资源共享App”的后台数据投屏在凡尘镜上,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转诊记录里,几条标红的“床位等待超6小时”格外刺眼:“我和清薇、苏瑶盯着县乡转诊,今天必须把‘转诊床位预留’和‘基层康复设备补配’的事敲定,不能让患者转上来等着、转下来躺着。”

吴莲则翻着药品采购平台的供应报表,雨季那周的“断供预警”占了满满一页:“我、苏晴和婉清(协同两组推进)去对接药品追溯和应急供应,给每盒药加个‘身份证’,再建个‘应急药仓’,就算下暴雨堵了路,也得让山里的百姓有药吃。”

九人分成三组,各自带着细化的方案,踏着晨露再次奔赴青石县。石桌上的凡尘镜悄然亮起,化作三道淡青色的光影,分别追随着三组人的脚步,似要将这场“长效加固”的每一个细节,都刻进民生守护的脉络里。

一、基层医疗:实训点落地解“实操难”,养老保障安“老村医心”

柳若璃、郑蓉、叶婉清三人抵达白岩村时,天刚蒙蒙亮。村头的卫生室已经亮起了灯,周老栓正坐在旧木桌前,手里攥着一本卷边的《基层常见病症诊疗手册》,眉头拧成了疙瘩。听到脚步声,他抬头望去,看到三人身后跟着一辆小货车,车斗里装着用帆布盖着的东西,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周大夫,早啊!”柳若璃笑着推门进去,“今天给您带‘帮手’来了。”说着,她掀开帆布,露出里面的模拟人、针灸模型、便携式心电图机,还有一整套标注着“基层实训专用”的诊疗工具。“这是……”周老栓放下手册,起身走到车旁,伸手摸了摸模拟人的手臂,又惊又喜,“这是给我们村卫生室的?”

“不止是白岩村,李家坳、王家坪的卫生室也各有一套。”郑蓉拿出一份《青石县基层医疗实训点建设方案》,递到周老栓手里,“您上次去县医院进修,说学了新的诊疗方法但没地方实操,我们就想着建个‘实训点’,让专家来带教,您和年轻村医们随时能练手。”

正说着,王家坪的年轻村医林晓也骑着电动车赶来了。她刚从县医院进修回来半个月,因为不敢上手新学的针灸技法,已经推掉了好几个需要调理的患者。“若璃姐,真的能让专家来教我们实操吗?”林晓搓着手,眼里满是期待,“我在县医院看张医生扎针灸,看着简单,自己拿针就手抖,怕扎错了耽误病人。”

“当然能。”柳若璃笑着点头,拿出手机拨通了县医院内科专家张医生的电话。电话那头,张医生的声音带着爽朗的笑意:“早就等着你们的消息了!上次去白岩镇坐诊,看到周大夫和小林姑娘对着手册琢磨,我就想着要是能有个地方带教就好了。这样,我每周五上午去白岩村,下午去王家坪,周日去李家坳,轮流带教,保证大家都能学会。”

挂了电话,柳若璃让叶婉清和林晓一起,把模拟人搬到卫生室的里间——这里原本堆着杂物,昨天已经清理出来,墙面刷得雪白,还新添了一张诊疗床和一排储物柜,正好做实训教室。周老栓看着里间的布置,又看了看桌上的模拟人,眼眶有些湿润:“这辈子在村里看病,没想过还能有这么专业的实训地方,要是早十年有这条件,我也能多治好几个疑难杂症。”

当天下午,“白岩村基层医疗实训点”正式挂牌。张医生如约赶来,带着周老栓和林晓从最基础的血压测量规范学起。“测血压时,袖带要绑在肘窝上两指,松紧度能伸进一指为宜,不然数值会不准。”张医生一边演示,一边让两人轮流上手,“周大夫,您之前习惯把袖带绑得太紧,这样测出来的收缩压会偏高,容易误判成高血压。”

周老栓按照张医生的指导重新测量,看着电子血压计上的数值,不好意思地笑了:“难怪上次有个老人测出来血压高,换了家医院又正常,原来是我操作错了。”林晓则跟着张医生学习针灸实操,从进针角度到深度,张医生手把手教她:“扎合谷穴时,要向食指方向斜刺,深度约0.5到1寸,太浅没效果,太深容易伤到神经。”

直到夕阳西下,张医生才离开。周老栓和林晓还在实训教室里反复练习,模拟人的手臂上插满了练习用的针灸针,桌上的笔记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要点。“今天才算真正学会了,以前在县医院听讲座,记了一堆笔记,还是不如实操一次。”林晓笑着说,眼里满是收获的喜悦。

解决了实训的问题,郑蓉拿出一份《青石县老村医养老保障实施细则》,坐在周老栓对面:“周大夫,县里针对像您这样在村卫生室工作满20年的老村医,制定了养老保障细则——每月除了3000元基本工资,额外发放500元养老补助;等到您65岁退休,还能按月领取退休金,标准是当地居民人均养老金的1.5倍。”

郑蓉一边说,一边给周老栓计算:“您今年68岁,已经超了退休年龄,但因为村里没人接班,一直还在工作。按照细则,您现在不仅能领基本工资和养老补助,之前没领的退休金,县里会一次性补发给您,以后每个月还能按时领退休金。”

周老栓的手微微颤抖,他接过细则,逐字逐句地看,浑浊的眼睛里慢慢泛起泪光。他在村里当了40年村医,从背着药箱走村串户,到守着这间卫生室,看着一代又一代村民从襁褓长大,自己却从没敢想过“养老”的事。“我以为干到干不动了,就只能回家种地,没想到县里还能给我发退休金……”周老栓声音哽咽,用袖子擦了擦眼角,“以后我就算干到七十岁、八十岁,只要村里需要,我就一直守着这卫生室!”

离开白岩村,三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李家坳和王家坪。李家坳的老村医赵大夫,因为担心养老问题,已经在考虑关闭卫生室去城里投奔儿子,看到养老保障细则后,当场决定留下来;王家坪的老村医孙大夫,握着郑蓉的手反复说:“这下心里踏实了,能安安心心给村民看病了。”

直到夜色渐浓,三人回到九忆居在青石县的临时住处,叶婉清还在整理今天的记录:“白岩、李家坳、王家坪的实训点都挂牌了,三位老村医的养老保障也都落实了,还有三个村的年轻村医,都报名了张医生的带教课,下周就能开始系统学习。”

柳若璃看着窗外远处村落里亮起的灯光,轻声说:“基层医疗的根在村医,只有让他们‘学得会、留得住、有保障’,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的愿望,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二、分级转诊:床位预留破“接诊堵”,康复设备补“转下空”

柳若雪、沈清薇、苏瑶三人抵达青石县人民医院时,挂号大厅里虽然没有之前那么拥挤,但急诊门口的长椅上,还是坐着几位等待床位的患者。院长秦伟正在急诊室门口焦急地踱步,看到三人来,赶紧迎了上去:“柳姑娘,你们可来了!昨天晚上从白岩镇转来一位急性阑尾炎患者,到现在还在等床位,实在没办法,只能先安排在观察室输液。”

柳若雪跟着秦院长走进急诊观察室,看到一位中年男人躺在床上,眉头紧锁,额头上满是冷汗。旁边的家属坐在床边,脸上满是焦虑:“秦院长,什么时候能有床位啊?病人疼得直打滚,总不能一直在这里耗着吧。”

秦院长叹了口气:“实在抱歉,内科和外科的床位都满了,我们已经在协调,但现在住院的病人太多,一时半会儿腾不出床位。”柳若雪转头对沈清薇说:“打开‘医疗资源共享App’的后台,统计一下近一个月的转诊数据。”

沈清薇立刻拿出平板,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近一个月,全县共转诊患者127人,其中急重症患者32人,有15人等待床位超过4小时,最长的一位等待了8小时,就是昨晚这位急性阑尾炎患者。”

“秦院长,我们今天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柳若雪将一份《青石县县乡转诊床位预留方案》递到秦院长手里,“方案里明确,县医院每月预留15%的床位,专门用于接收乡镇转诊的急重症患者,其中内科、外科、儿科各预留5张,急诊科预留3张应急床位,确保转诊患者能‘随到随接’。”

秦院长接过方案,快速翻看,眼睛越睁越大:“15%的床位?这会不会影响县医院本地患者的收治?”“不会。”柳若雪解释道,“我们统计过,县医院的床位使用率虽然达到90%,但每天都会有患者出院,预留的15%床位,正好能衔接上转诊需求。而且我们会在App上设置‘转诊优先级’,只有急重症患者才能使用预留床位,普通慢性病患者还是按正常流程安排,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沈清薇补充道:“我们已经在App后台新增了‘转诊优先级标记’功能——乡镇卫生院提交转诊申请时,可根据患者病情勾选‘急重症’‘普通’,急重症患者会自动标记为红色,县医院接诊系统会优先显示,预留床位也会优先分配给他们。”

秦院长思考了片刻,点了点头:“行!就按这个方案来!我现在就去召开科室主任会议,把床位预留的事落实下去,今天之内,一定把急诊观察室里的几位转诊患者安排进病房。”

不到一个小时,秦院长就带来了好消息:“内科和外科各腾出了3张床位,急诊的3张应急床位也准备好了,刚才那位急性阑尾炎患者,已经安排进外科病房,马上就能做手术。”柳若雪跟着秦院长来到外科病房,看到中年男人已经换好了病号服,医生正在给他做术前检查,家属脸上的焦虑终于散去,对着柳若雪连连道谢:“太谢谢你们了!要是再等下去,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解决了“转上来”的床位问题,三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白岩镇卫生院——这里是转诊患者“转下来”康复的主要接收点,但之前因为康复设备不足,很多患者转下来后只能进行简单的护理,恢复效果并不理想。

卫生院院长李建军正在康复区发愁,看到三人来,赶紧迎了上去:“柳姑娘,你们可算来了!上周从县医院转下来一位脑梗患者,需要做肢体康复训练,但我们这里只有两张按摩床,根本满足不了需求,患者家属都有意见了。”

柳若雪跟着李院长走进康复区,看到一位老人坐在轮椅上,由家属搀扶着,正在缓慢地练习站立。老人的左腿明显无力,每站一次都要费很大的劲,额头上满是汗水。“大爷,您这样练多久了?”柳若雪上前询问。

老人叹了口气:“转下来快一周了,每天就靠家属扶着站一会儿,医生说要是有康复设备,恢复得能快些,可这里没设备,只能慢慢熬。”旁边的家属说:“我们也想让老人回县医院康复,可县医院的康复科床位更紧张,根本排不上号。”

“李院长,我们今天给您带了‘礼物’。”苏瑶笑着指了指卫生院门口的两辆货车,“里面有肢体康复训练器、针灸仪、艾灸床、平衡训练仪,还有一套言语康复设备,都是专门针对基层康复需求采购的,足够满足日常康复患者的需求了。”

李院长惊喜地跑到门口,看着工人从车上搬下来的康复设备,激动得手舞足蹈:“太好了!有了这些设备,以后转下来的患者就能好好做康复了!”苏瑶补充道:“我们还请了县医院康复科的王主任,接下来一周都会在这里驻点,培训卫生院的医生和护士使用这些设备,保证大家都能熟练操作。”

当天下午,王主任就赶到了白岩镇卫生院,开始给医护人员培训。他先详细讲解了每种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亲自示范:“肢体康复训练器主要用于脑梗、中风患者的下肢训练,调节好阻力后,让患者跟着设备的节奏运动,每天练两次,每次30分钟,坚持一个月,下肢力量就能明显提升。”

医护人员们围在设备旁,认真地记着笔记,时不时提问:“王主任,这位脑梗患者的左腿力量很弱,用这个设备时阻力调多大合适?”“刚开始调最小阻力,等患者适应了,再慢慢增加,不能一下子调太大,容易伤到关节。”王主任耐心地解答着每一个问题。

那位脑梗老人成了第一个使用康复设备的患者。在王主任的指导下,他坐在肢体康复训练器上,慢慢跟着设备运动左腿。“感觉怎么样?”柳若雪问。老人笑着说:“比家属扶着练轻松多了,而且能感觉到左腿在用力,好像真的有效果。”

离开白岩镇卫生院时,夕阳已经染红了半边天。李院长握着柳若雪的手说:“太谢谢你们了!有了这些设备和培训,我们卫生院的康复能力一下子提升了不少,以后转下来的患者再也不用愁没地方做康复了。”

柳若雪笑着说:“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还会给其他乡镇卫生院也补充康复设备,再组织几期康复师培训,让全县的基层康复水平都能提上来。只有‘转上来’顺畅、‘转下来’安心,分级转诊才能真正走通,县乡医疗的压力才能真正缓解。”

三、药品流通:追溯码赋“药身份”,应急仓筑“供药盾”

吴莲、苏晴、叶婉清三人抵达青石县药品采购平台运营中心时,工作人员正在处理一起投诉——白岩村的一位村民在村卫生室买了一盒感冒药,回家后发现包装破损,怀疑是假药,要求退货赔偿。

“大姐,您别着急,这药肯定是正品,包装破损可能是运输过程中不小心蹭到的。”工作人员耐心地解释着,但村民还是不依不饶:“你们说正品就是正品?我怎么知道这药有没有被人换过?万一吃坏了肚子怎么办?”

吴莲上前接过村民手里的感冒药,仔细看了看包装——确实有一道明显的划痕,部分字迹已经模糊。“大姐,您放心,我们今天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吴莲笑着说,“我们马上会给全县的药品都加上‘质量追溯码’,您扫码就能看到这盒药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步,是不是正品、有没有被调换过,一看就知道。”

村民半信半疑:“真的能看到?”“当然能。”苏晴打开药品采购平台的后台系统,在药品信息管理模块里,点击“新增追溯码功能”,屏幕上立刻显示出追溯码的生成流程,“每一批药品从药厂出厂时,都会生成一个唯一的追溯码,包含药品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检测报告、运输路线、入库时间、销售记录等信息,就像给药品办了一张‘身份证’。”

工作人员当场测试,给刚入库的一批感冒药生成了追溯码,然后用手机扫描药盒上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刻显示出详细信息:“药品名称:复方氨酚烷胺片,生产厂家:青石县制药厂,生产日期:2024年9月10日,检测报告:合格(附检测报告照片),运输路线:药厂→县药品采购平台仓库→白岩村卫生室,入库时间:2024年9月15日,销售时间:2024年9月18日,购买人:白岩村村民李桂英。”

“太神奇了!”村民李桂英看着手机上的信息,脸上的疑虑瞬间消失,“以后买药只要扫个码,就能知道是不是正品,再也不用担心买到假药了。”吴莲对工作人员说:“今天之内,把平台上所有在售药品的追溯码都生成完毕,然后通知各乡镇卫生室和药房,让他们给已经上架的药品贴上追溯码标签,确保老百姓买的每一盒药都能查到源头。”

解决了药品质量追溯的问题,三人又驱车前往青石县医药公司——这里是全县药品供应的主要枢纽,但因为青石县多山路,每到雨季,山路容易塌方,药品运输经常受阻,导致部分偏远山村的卫生室出现断供情况。

医药公司总经理王海涛正在仓库里查看库存,看到三人来,赶紧迎了上去:“吴姑娘,你们来得正好,昨天接到通知,说下周可能有暴雨,担心山路塌方,我们正准备提前给各乡镇送药,但仓库里的应急药品储备不足,怕不够用。”

“我们今天来,就是跟您商量应急药品储备的事。”吴莲将一份《青石县药品应急供应协议》递到王海涛手里,“我们希望贵公司能在县中心仓库设立‘应急药仓’,储备5000盒常用药(包括感冒药、退烧药、消炎药)和1000盒急救药(包括止血药、抗过敏药、心脑血管急救药),一旦乡镇出现药品断供,应急药仓能在24小时内将药品送到。”

王海涛接过协议,翻看着里面的条款:“应急药仓的场地和人员我们都有,但储备药品的资金和周转问题……”“资金方面,县里会给予专项补贴,承担应急药品储备的50%成本;周转方面,应急药品每三个月轮换一次,即将过期的药品由县采购平台统一回收,更换新的药品,确保药品质量。”苏晴补充道。

王海涛思考了片刻,点了点头:“行!我们同意设立应急药仓!现在仓库里还有3000盒常用药和500盒急救药,我马上安排采购,争取三天内把应急药仓填满。另外,我们会安排两辆应急送药车,配备专门的司机和导航设备,就算山路塌方,也会想办法绕路把药品送过去。”

叶婉清拿出“药品流通监管令”,对着医药公司的仓库扫描了一下,令牌上的青芒闪过,与县药品采购平台的后台系统建立了连接:“我们已经把应急药仓的库存数据同步到了采购平台,一旦乡镇卫生室的药品库存低于预警线,平台会自动向应急药仓发出补货提醒,你们只需按照提醒备货、发货即可。”

王海涛看着仓库里整齐堆放的药品,又看了看手机上同步的库存数据,笑着说:“有了应急药仓和监管令,就算遇到暴雨、塌方,也能保证全县的药品供应了,再也不用担心山里的百姓没药吃。”

当天晚上,九人在青石县的临时住处汇合,各自分享着一天的成果:基层医疗实训点全部挂牌,老村医养老保障落实到位;县医院预留转诊床位,乡镇卫生院补充康复设备;药品质量追溯码上线,应急药仓协议签订。

石桌上的凡尘镜亮了起来,映出青石县的新图景:

白岩村卫生室的实训教室里,周老栓和林晓正在练习针灸,模拟人的手臂上插满了银针;

县医院的外科病房里,那位急性阑尾炎患者已经做完手术,家属正在给他喂水;

白岩镇卫生院的康复区里,脑梗老人正在使用肢体康复训练器,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白岩村的村民李桂英拿着感冒药,扫码查看追溯信息,脸上满是放心;

县医药公司的仓库里,工人正在搬运药品,应急药仓的货架渐渐被填满。

仙力指南的青金色字迹缓缓展开,比之前更加明亮:

【青石县医疗整改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实现“人才有培养、养老有保障”,分级转诊达成“转上有床位、转下有康复”,药品流通做到“质量可追溯、供应有应急”。试点成果从“短期见效”转向“长期稳固”,为后续跨县域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与实践经验。】

叶尘拿起仙力指南,在上面写下“长效非一日之功,民生需久久为功”。他看着众人说:“青石县的优化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些长效机制整理成可复制的模板,推向周边县域,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稳定、可靠的医疗保障。”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九人年轻而坚定的脸上。他们知道,民生守护的道路没有终点,每一个细节的优化,每一项机制的建立,都是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安心、更踏实。而这一次,他们用持续的实干,在青石县的土地上,为医疗惠民的长卷,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