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37章 自然私语听众生,凡人护境共生欢

九忆居的清晨总带着露水的清润,竹篱上的牵牛花刚绽开紫色的小喇叭,叶尘就被窗台上的动静吵醒——一只麻雀落在窗沿,歪着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爪子还扒拉着一片沾了泥的树叶。

“这麻雀怎么总在这儿叫?”叶尘揉着眼睛推开窗,那麻雀却不飞走,只是扑棱着翅膀,把树叶往他手边推。苏瑶端着粥碗走过来,顺着麻雀的方向往院外看,忽然“呀”了一声:“你看院外的梧桐树,叶子怎么黄了大半?前几天还好好的呢!”

叶尘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果然见院外那棵老梧桐的叶子蔫蔫的,边缘卷着焦黄色,像是被太阳烤过。他正想上前看看,石桌上的凡尘镜突然泛起碧绿色的光,像雨后的青苔,带着自然的气息,却又藏着一丝焦虑。镜中浮现出一幕幕画面:

城市中心的公园深处,一片月季花丛蔫头耷脑,花瓣上沾着灰尘,土壤干裂得能看到缝隙,几个晨练的老人路过,只是叹气:“好好的花,怎么就枯了?”却没人知道,这些月季是因为长期没人浇透根水,根系早就干得发脆;

南方的稻田里,一片绿油油的稻苗突然出现一片片枯黄的斑点,农民王大叔蹲在田埂上,愁得直抽烟——他已经打了两次农药,可病虫害反而更严重了,他不知道,这些害虫的天敌其实就藏在田埂的草丛里,只是他从没注意过;

西部的山区里,一群岩羊突然闯进了村民的玉米地,啃得玉米苗东倒西歪,村民们拿着棍子驱赶,岩羊却不肯走——没人发现,山上的几处水源因为连日干旱断流了,岩羊是实在找不到水,才冒险下山的。

仙力指南的虚影缓缓展开,系统的声音比以往更贴近大地的沉稳:

【检测到凡间“人与自然沟通断层”危机。城市植被养护、乡村农田生态、山区人兽共处三类场景,因“人类忽视自然信号、缺乏生态认知、干预方式简单”,导致“植被枯萎、生态失衡、人兽冲突”。需宿主们解决9起典型案例(每类场景3起),完成“信号解读”“生态修复”“共生引导”三重目标——以仙力译自然私语,以凡人筑护境根基,让人类与自然听懂彼此的声音,方可开启“人境共生仙纹”。】

“原来不是自然在‘闹脾气’,是我们没听懂它的话。”郑蓉蹲在院外的梧桐树下,指尖碰了碰枯黄的叶子,“这树说不定是在‘喊渴’,只是我们没注意。”

叶尘点头,伸手摸了摸窗沿上的麻雀,它终于不叫了,蹭了蹭他的手指,扑棱着翅膀飞向梧桐树。“自然的信号从来都在,只是太安静,我们听不见。比如这棵梧桐,叶子发黄是在说‘我缺水’;稻田里的害虫变多,是在说‘天敌太少了’;岩羊下山,是在说‘我们没水喝’。我们的仙力要当‘翻译’,把自然的信号变成人类能懂的语言;要当‘纽带’,让人类知道怎么帮自然;更要当‘老师’,教大家学会和自然好好相处。”

柳若雪望着镜中山区岩羊和村民对峙的画面,轻声说:“人类和自然不是对立的,我们是一起生活的家人。以前总想着‘征服’或‘利用’,却忘了问自然‘需要什么’。这次,我们要让大家知道,听自然的话,其实也是在帮自己。”

传送阵的莹光变成了柔和的绿色,像漫山的青草。九人分成三组,带着“听懂自然私语”的目标,奔赴凡间的城市公园、乡村稻田与山区村落。

一、公园的“渴”:枯萎的月季,醒来的绿意

负责“城市植被养护”组的叶尘、郑蓉和柳若璃,在市中心的清风公园找到了第一个目标。清风公园是市民晨练、遛弯的好去处,可最近公园深处的月季园却越来越冷清——原本该竞相开放的月季花,大半都蔫了,花瓣卷曲,叶子发黄,只有零星几朵还勉强撑着,像病恹恹的小姑娘。

“这月季怎么老成这样?前个月来还开得好好的。”郑蓉蹲在花丛边,扒开土壤看了看,土层下面干得像粉末,“你看这土,根本没浇透!估计是浇水的时候只浇了表面,根没喝到水。”

公园的园丁李师傅路过,听到这话,叹了口气:“可不是嘛!我们每天都浇水,可这花还是枯。现在年轻人都不爱来这儿了,说这月季园‘死气沉沉’。”

叶尘看着花丛里几只嗡嗡飞的蜜蜂,它们只在那几朵勉强开放的月季上停留,很快又飞走了。“李师傅,您浇水的时候,是不是只浇了花叶上?”

李师傅点头:“是啊,想着浇在叶子上,花能快点吸收。而且这一片月季太多,浇根太费时间了。”

柳若璃悄悄在花丛的土壤里注入了一道仙力。没过一会儿,神奇的事发生了:那些枯萎的月季植株上,渐渐浮现出淡淡的绿色光点,光点聚在一起,慢慢组成了一行字——“根渴,要浇透”。同时,土壤表面也泛起一层微光,勾勒出根系的轮廓,像一张隐形的网,清晰地显示出哪些地方的根最缺水。

“这、这是什么?”李师傅瞪大了眼睛,指着那些绿色光点,手都有些抖。

“李师傅,这是月季在‘说话’呢。”叶尘笑着说,“它们的根渴了,您之前只浇表面,水没渗到根须那里,根喝不到水,叶子和花自然就蔫了。您看土壤上的光,那是根系的位置,沿着光的地方浇,水就能刚好浇到根上。”

李师傅半信半疑,拿起水管,照着土壤上的光带慢慢浇水。水顺着光带渗下去,没过多久,那些枯萎的月季叶子竟然轻轻动了动,原本卷曲的花瓣也慢慢舒展开了一点,绿色光点也变得更亮了些,像是在“点头”。

“真活了!真的活了!”李师傅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赶紧招呼其他园丁过来,“快来看!这花会‘说话’!告诉我们要浇根!”

其他园丁跑过来,看到月季上的绿色光点和土壤里的根系轮廓,都觉得神奇。叶尘趁机说:“李师傅,不光是月季,公园里的其他植物也有自己的‘需求’。比如那边的梧桐树,叶子发黄可能是缺肥;东边的竹子长得太密,可能需要疏疏枝,不然会互相抢养分。我们可以帮您在公园建一个‘植物信号站’,用仙力帮植物‘说话’,告诉您它们需要什么,这样您养护起来也省心。”

李师傅连连点头:“好!好!太需要了!只要能让这公园的花花草草活过来,怎么都行!”

接下来的几天,叶尘和郑蓉忙着在公园各处查看植物的情况,柳若璃则用仙力搭建“植物信号站”——在公园的几个角落安装了小小的“信号牌”,信号牌能接收植物发出的“需求信号”,然后转换成文字和图案显示出来,比如“梧桐树:缺氮肥,一周后需施肥”“竹子:密度过高,需疏枝5株”。同时,他们还教李师傅和其他园丁怎么看植物的“自然信号”:月季叶片发黄、卷曲是缺水,叶片上有斑点可能是有虫害;梧桐树落叶过早可能是缺肥,树皮出现裂缝可能是有病害。

一周后,“植物信号站”正式启用。李师傅按照信号牌的提示,给月季浇透了根水,给梧桐树施了氮肥,给竹子疏了枝。没过几天,公园里的变化就很明显了:月季园的花慢慢恢复了生机,一朵朵月季重新绽放,红的、粉的、黄的,像一片彩色的云霞;梧桐树的叶子渐渐变绿,不再像之前那样蔫蔫的;竹子疏枝后,通风好了,长得更挺拔了。

市民们发现了公园的变化,又开始往月季园跑。晨练的老人坐在花丛边的长椅上,看着盛开的月季花,笑着说:“这花总算醒过来了,看着就舒心!”孩子们在花丛边追着蜜蜂跑,手里拿着小本子,跟着园丁学认植物的“信号”:“这个叶子卷卷的,是在说‘渴了’吗?”

李师傅站在月季园里,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脸上满是欣慰。他走到叶尘身边,递给他一束刚摘的月季花,花瓣上还沾着露水:“谢谢你,年轻人。现在我总算知道了,植物也是有‘脾气’的,只要听懂它们的话,它们就会好好开花给我们看。”

叶尘接过月季花,花香沁人心脾——这是他们解决的第一个自然沟通案例,也是城市植被重新焕发生机的开始。

二、稻田的“怨”:猖狂的害虫,归来的天敌

负责“乡村农田生态”组的柳若雪、沈清薇和苏瑶,在南方的稻花香村找到了第二个目标。稻花香村以种水稻闻名,可最近村里的稻田却出了问题——一片绿油油的稻田里,出现了一片片枯黄的斑点,仔细一看,稻叶上爬满了小小的稻飞虱,它们吸食稻叶的汁液,把好好的稻苗折腾得奄奄一息。

村民王大叔蹲在田埂上,手里拿着一瓶农药,愁眉苦脸:“这稻飞虱太猖狂了!我已经打了两次农药,可杀完一批又来一批,反而越来越多。再这样下去,今年的收成就要完了!”

旁边的几个村民也跟着叹气:“是啊,我家的稻田也这样。以前没这么多害虫,不知道今年怎么了。”

柳若雪走到稻田边,仔细看了看稻叶上的稻飞虱,又看了看田埂的草丛——草丛里静悄悄的,连一只青蛙、一只蜻蜓都没有。“王大叔,您打农药的时候,是不是连田埂上的草也一起喷了?”

王大叔点头:“是啊,想着草里也藏着害虫,一起喷了干净。”

沈清薇蹲下来,扒开田埂的草丛看了看,里面只有干枯的草叶,没有任何小虫子的踪迹。“这就对了。稻飞虱的天敌是青蛙、蜻蜓和蜘蛛,您打农药的时候,把害虫和天敌一起杀死了,没有天敌制约,稻飞虱自然就越来越多了。”

苏瑶悄悄在稻田上空注入了一道仙力。很快,稻田里浮现出淡淡的蓝色光点,光点在空中组成了几幅画面:第一幅是几只青蛙在田埂上跳,嘴里吃着稻飞虱;第二幅是蜻蜓在稻田上空飞,捕食着空中的稻飞虱;第三幅是蜘蛛在稻叶间结网,网住了不少稻飞虱。画面的最后,出现了一行字——“要天敌,别只打药”。

“这、这是啥?”王大叔指着空中的蓝色光点,眼睛都看直了。

“王大叔,这是稻田在‘告诉’您,它需要稻飞虱的天敌来帮忙。”柳若雪笑着说,“以前田埂上有青蛙、蜻蜓,它们会帮您吃害虫,所以不用打太多农药。现在天敌没了,害虫就泛滥了。我们可以帮您在田埂上建‘天敌栖息地’,种上适合的草,再放一些青蛙蝌蚪和蜻蜓幼虫,让天敌回来,这样就能自然控制害虫了。”

王大叔半信半疑:“真能行吗?以前也听说过‘生物防治’,可没试过。”

“您放心,我们帮您一起弄。”苏瑶说,“而且我们还会教您怎么分辨害虫和天敌,以后就不用盲目打农药了。”

接下来的几天,柳若雪和沈清薇忙着在田埂上规划“天敌栖息地”——在田埂两边种上低矮的狗尾巴草、三叶草,这些草不会和水稻抢养分,还能给青蛙、蜻蜓提供藏身的地方;在稻田的角落挖了几个小水洼,放上从附近池塘捞来的青蛙蝌蚪和蜻蜓幼虫。苏瑶则用仙力搭建了“稻田生态信号器”,信号器能监测稻田里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当害虫数量超过一定范围时,会发出“需要天敌”的提示;当天敌数量足够时,会发出“生态平衡”的提示。同时,她们还教村民们认识常见的农田天敌:青蛙吃稻飞虱、蝗虫,蜻蜓吃蚊子、稻飞虱,蜘蛛吃各种小害虫。

一周后,“天敌栖息地”和“稻田生态信号器”正式启用。田埂上的草慢慢长了起来,小水洼里的蝌蚪长出了后腿,蜻蜓幼虫也开始蜕皮。村民们每天都会去稻田边看看,发现稻飞虱的数量真的在慢慢减少,而青蛙、蜻蜓的数量越来越多。

有一天,王大叔蹲在田埂上,看到一只青蛙一口吞下了一只稻飞虱,高兴得拍手:“真吃了!真吃了!这青蛙比农药还管用!”

其他村民也纷纷效仿,在自家的田埂上种上草,挖上水洼,放上青蛙蝌蚪和蜻蜓幼虫。没过多久,整个稻花香村的稻田里,都能看到青蛙跳、蜻蜓飞的景象。稻飞虱的数量得到了控制,水稻慢慢恢复了生机,绿油油的稻苗随风摇摆,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收割的时候,王大叔的稻田收成比去年还多了两成。他拿着一把金黄的稻穗,走到柳若雪身边,激动地说:“姑娘,谢谢你!以前总觉得农药是万能的,现在才知道,听自然的话,让天敌来帮忙,比什么都管用。这稻子长得这么好,全靠它们啊!”

柳若雪看着稻田里忙碌的村民和跳跃的青蛙,心里暖暖的——这是他们解决的第二个自然沟通案例,也是农田生态恢复平衡的开始。

三、山区的“渴”:闯村的岩羊,共享的水源

负责“山区人兽共处”组的吴莲、苏晴和叶婉清,在西部的青石村找到了第三个目标。青石村坐落在山区,村民们靠种玉米和养羊为生,可最近村里却来了一群“不速之客”——十几只岩羊频频闯进村民的玉米地,啃食玉米苗,甚至还撞翻了村民晒粮食的架子。

“这些岩羊太过分了!昨天刚种的玉米苗,今天就被啃了一半!”村民赵大叔拿着锄头,站在玉米地边,气得直跺脚。其他村民也围了过来,有人说要设陷阱,有人说要驱赶下山,大家七嘴八舌,都想把岩羊赶跑。

吴莲看着远处山坡上的岩羊,它们正低着头啃食稀疏的野草,看起来瘦骨嶙峋。“赵大叔,这些岩羊是不是最近才来的?以前没见过吗?”

赵大叔点头:“是啊!以前它们都在深山里,从来不下来。这两个月不知道怎么了,总来村里捣乱。”

苏晴和叶婉清顺着山坡往上走,走了大约一公里,看到一处干涸的山泉——泉眼周围的石头都裂开了,只有一点点浑浊的泥水,根本不够岩羊喝。旁边的几棵灌木也蔫了,叶子上满是灰尘。

“找到了!”苏晴对着山下喊,“这山泉干了,岩羊没水喝,才下山找水的!”

叶婉清悄悄在山泉周围注入了一道仙力。很快,山泉旁边的石头上浮现出淡淡的蓝色光点,光点组成了一行字——“渴,要水”,同时,光点还指向了山后的一处隐蔽山谷,勾勒出一条蜿蜒的水道,像是在提示“那里有水源”。

吴莲把村民们带到干涸的山泉边,指着石头上的蓝色光点说:“大家看,这些岩羊不是故意来捣乱的,它们是渴了。这山泉干了,它们没水喝,才冒险下山的。光点指的山后山谷,说不定有水源,我们可以去看看。”

村民们半信半疑,跟着吴莲往山后走。果然,在山谷深处,有一处小小的泉眼,泉水虽然不大,但很清澈,足够岩羊喝了。只是这泉眼被杂草和石头挡住了,岩羊找不到。

“原来这儿有水!”赵大叔惊讶地说,“我们从来没来过这山谷,没想到还有泉眼。”

吴莲笑着说:“我们可以帮岩羊把这泉眼清理出来,再修一条简单的水道,把水引到岩羊常活动的山坡上。这样它们有水喝,就不会下山来捣乱了。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村里和山坡之间设一道‘缓冲带’,种上岩羊爱吃的野草,这样它们既不用下山,也能吃饱。”

赵大叔点头:“好!只要它们不啃玉米苗,我们愿意帮它们修水道。毕竟都是山里的生灵,总不能让它们渴死。”

接下来的几天,吴莲和苏晴,叶婉清忙着组织村民清理山谷的泉眼,修水道——用石头铺了一条浅浅的水道,把泉水引到山坡上的一块平坦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水潭。吴磊则用仙力搭建了“人兽共生信号器”,信号器能监测水潭的水量和岩羊的活动情况,当水量不足时,会提示村民帮忙补水;当岩羊靠近村子时,会发出“岩羊靠近”的提示,让村民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冲突。同时,他们还教村民们了解岩羊的习性:岩羊是群居动物,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它们主要吃野草和灌木,只有在食物或水源不足时才会离开栖息地。

一周后,水道和“人兽共生信号器”正式启用。山坡上的水潭里装满了清澈的泉水,岩羊们果然不再下山了,每天都在水潭边喝水、吃草。村民们在缓冲带种的野草也长了起来,岩羊们吃得饱饱的,看起来也壮实了不少。

有一天,赵大叔去山上砍柴,路过水潭,看到几只小岩羊在水潭边嬉戏,母岩羊在旁边看着,眼神温柔。他悄悄退了回来,笑着对吴莲说:“没想到这些岩羊也这么有意思。现在它们不下来捣乱,我们也能安心种地,这样挺好的。”

吴莲看着山坡上悠闲的岩羊和田里长势喜人的玉米,心里暖暖的——这是他们解决的第三个自然沟通案例,也是山区人兽和谐共生的开始。

四、共生的“乐”:自然的私语,凡人的回应

当九人分别解决了三类自然沟通场景的第一个案例后,他们回到了九忆居。石桌上的凡尘镜,正播放着三个案例的后续画面:清风公园的月季园重新热闹起来,市民们在花丛边拍照、聊天,园丁李师傅按照“植物信号站”的提示,给公园里的植物浇水、施肥,每一棵植物都长得生机勃勃;稻花香村的稻田里,青蛙跳、蜻蜓飞,村民们不再盲目打农药,而是靠天敌控制害虫,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一派丰收的景象;青石村的山坡上,岩羊在水潭边悠闲地喝水,村民们在田里忙碌,偶尔抬头看看山坡上的岩羊,脸上带着笑容,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对峙。

仙力指南的虚影缓缓展开,系统的声音带着自然的喜悦:

【恭喜宿主们!成功解决“人与自然沟通断层”类问题3起(城市植被、乡村农田、山区人兽各1起)!剩余6起案例,需继续完成“信号解读”“生态修复”“共生引导”目标,方可开启“人境共生仙纹”。】

叶尘看着镜中稻田里飞舞的蜻蜓,拿起石桌上的仙力指南,在“人与自然沟通断层”那一页,轻轻写下“自然私语,凡人倾听”。苏瑶端来一杯用公园月季花瓣泡的花茶,递给他:“以前总觉得自然是‘沉默’的,现在才知道,它一直在说话,只是我们没认真听。你看这月季花,它会告诉我们‘渴了’;稻田会告诉我们‘需要天敌’;岩羊会告诉我们‘渴了’。只要我们愿意听,就能和自然好好相处。”

柳若雪靠在竹篱上,看着院外那棵重新焕发生机的梧桐树,枝头的麻雀又在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在唱歌。“是啊,自然从来都不贪心,它只是需要被尊重、被理解。我们帮月季浇透了水,它就给我们绽放的美丽;我们帮稻田找回了天敌,它就给我们丰收的粮食;我们帮岩羊找到了水源,它们就给我们安宁的生活。这就是共生,是人类和自然最好的相处方式。”

院角的牵牛花在风中轻轻摇晃,像在点头回头回应…人类和自然一定能听懂彼此的话,一起在这片土地上,好好生活,快乐共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