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36章 异禀微光聚星河,凡人奇能暖人心

九忆居的午后,阳光透过藤蔓的缝隙,在石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叶尘摩挲着王阿爷送的银镯子,镯子上的梅花纹在光下泛着柔和的银光,旁边摆着陈阿婆给的贝壳海星,还有李阿公编的六角灯笼——灯笼里的光影虽已淡去,却像藏着老街的热闹。

“苗寨的银饰、渔村的贝壳、老街的灯笼,总算让老手艺喘了口气。”苏瑶咬着一块桂花糕,含糊不清地说,“可上次在城里,我遇到个女孩,手里攥着块旧毛衣布料,哭得好伤心。问了才知道,那是她妈妈织的,妈妈走后,她一摸这块布,就觉得心里暖暖的,可别人都说她‘胡思乱想’,还笑她迷信。”

她的话音刚落,石桌上的凡尘镜突然泛起淡淡的紫芒,不像之前的银光那般厚重,倒像清晨的雾霭,温柔却带着一丝委屈。镜中浮现出一幕幕画面:

街角的裁缝铺里,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正对着一堆布料发呆——她叫林晓,就是苏瑶说的那个姑娘。她指尖划过一块深蓝色的灯芯绒,眉头皱起:“这块布好沉,像藏着好多烦心事。”可旁边的店员却嗤笑:“布料能有什么情绪?你是不是想讹人?”林晓红着眼眶,攥着怀里的旧毛衣布料,默默退了出去。

山野间的小路上,一个十五岁的男孩蹲在树下,耳朵贴在树干上,嘴角带着笑——他叫陈树,能听懂鸟类的简单叫声。“麻雀说前面有野草莓,对吧?”他对着枝头的麻雀小声说,可路过的村民却拍着他的后脑勺:“又在跟鸟说话,傻不傻?赶紧回家干活!”陈树的笑容僵在脸上,低着头踢着小石子往前走。

老城区的巷子里,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坐在藤椅上,手里摩挲着一个旧茶壶,嘴里念念有词——他叫张爷爷,能清晰记得几十年前街坊邻居的小事。“当年你爹总在这棵槐树下下棋,输了就赖棋,说棋盘歪了。”他对着旁边的年轻人说,可年轻人却不耐烦地摆摆手:“张爷爷,您又说胡话了,我爹哪会下棋?”老人叹了口气,把茶壶抱在怀里,眼神落寞。

仙力指南的虚影缓缓展开,系统的声音比以往更轻柔,像在安抚那些藏在角落的微光:

【检测到凡间“异禀群体善意未被看见”危机。拥有“感知力”“小众天赋”“特殊记忆”的三类群体,因能力“无法被证实、与常识相悖、缺乏实用场景”,面临“被质疑、被嘲笑、被忽视”的困境,其善意与价值难以发挥。需宿主们解决9起典型案例(每类场景3起),完成“能力正名”“价值落地”“群体互助”三重目标——以仙力承异禀,以凡人护微光,让每一份“不同”都成为照亮人间的星火,方可开启“异禀守护仙纹”。】

“异禀……原来那些被当成‘怪异’的能力,是老天爷给的礼物?”郑蓉眼睛亮了,伸手碰了碰凡尘镜,镜中的林晓刚好摸了摸怀里的旧毛衣,脸上露出一丝安心的笑,“他们不是‘奇怪’,只是比别人多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叶尘点头,指尖轻轻敲了敲仙力指南上“异禀”二字:“就像苏瑶说的,那个女孩摸到布料会觉得温暖,不是迷信,是她能感知到布料里藏着的情感;那个男孩能听懂鸟叫,不是傻,是他能和自然多一份沟通;张爷爷记得旧事,不是胡话,是他心里装着老巷的温度。我们的仙力要当‘镜子’,让别人看到他们能力的真实;要当‘桥梁’,让他们的能力找到帮人的地方;更要当‘火把’,点燃更多人对‘不同’的接纳。”

柳若雪望着镜中陈树被村民嘲笑后落寞的背影,轻声说:“他们最怕的不是能力本身,是没人相信,没人理解。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不一样’,很珍贵。”

传送阵的莹光再次亮起,这一次的光比以往更柔和,像裹着一层棉花。九人分成三组,带着“守护异禀微光”的目标,奔赴凡间的城市、山野与老巷。

一、布料的心跳:林晓的“情绪织物”,养老院的“暖光”

负责“感知力群体”组的苏晴、沈清薇和柳若璃,在城南的老城区找到了第一个目标——林晓。林晓租住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阁楼里,墙上贴满了妈妈的照片,床头堆着各种布料,有柔软的羊绒,有粗糙的麻布,还有带着碎花的棉布。她正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攥着妈妈织的旧毛衣,指尖一遍遍划过针脚,眼眶红红的。

“我们是社区来的,听说你很会选布料?”苏晴轻轻敲了敲门,尽量让语气听起来温和。林晓猛地抬头,把旧毛衣藏在身后,警惕地看着她们:“你们也是来笑我的吗?都说我摸布料能感知情绪是骗人的……”

沈清薇走进屋,目光落在那些布料上:“我们不是来笑你的,我们想看看你的‘本事’。你看,我手里这块布,是昨天刚买的,你能摸摸看吗?”她从包里拿出一块浅粉色的棉布,递了过去。

林晓犹豫了一下,还是伸出手,指尖刚碰到棉布,眼睛就亮了:“这块布好开心!像刚晒过太阳,还带着小朋友的笑声。”沈清薇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说得对,这块布是我昨天在童装店买的,当时店里有个小朋友在追着布娃娃跑,笑得特别大声。”

林晓的眼睛瞪得圆圆的,手里的旧毛衣松了些:“你们……相信我?”

“当然相信。”柳若璃蹲下来,看着她床头的布料,“这些布料,是不是都有不一样的情绪?”

林晓点点头,指着那块粗糙的麻布:“这块布很疲惫,像是被人扔在仓库里好久了;那块碎花棉布很温柔,像奶奶的手;还有这块羊绒,很孤单,它的主人好像很少穿它。”她说着,又摸了摸怀里的旧毛衣,声音软了下来,“只有妈妈织的这块,一直很温暖,像妈妈在抱我。”

苏晴心里一酸,轻声说:“林晓,你的能力不是‘怪’,是很珍贵的礼物。你知道吗?养老院里有很多老人,他们很孤单,要是能有带着‘温暖’的织物陪着他们,他们肯定会很开心。”

林晓眼睛一亮:“真的吗?我的能力也能帮到人?”

“当然能。”沈清薇笑着说,“我们可以帮你开一个‘情绪织物工坊’,你选那些带着温暖情绪的布料,做成小毯子、小抱枕,送给养老院的老人,好不好?”

林晓用力点头,眼里泛起泪光:“我想试试!我想让妈妈织的布那样的温暖,也能陪着别的老人。”

接下来的几天,苏晴和沈清薇忙着在社区找地方建工坊,柳若璃则留在林晓的小阁楼里,用仙力帮她“放大”布料的情绪信号——林晓指尖划过布料时,布料会根据情绪泛起不同颜色的光:温暖的是橘色,开心的是粉色,孤单的是浅蓝,疲惫的是灰色。这样一来,林晓就能更清楚地分辨布料的情绪,也能让别人直观地看到她的能力。

一周后,“情绪织物工坊”建成了。工坊就在社区的老裁缝铺旁边,墙上挂着林晓选的布料,每块布料旁都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它的“情绪”:“晒过太阳的粉色棉布——开心”“奶奶织的碎花布——温柔”“妈妈的旧毛衣料——温暖”。苏晴请来了社区的志愿者——张阿姨,张阿姨以前是做裁缝的,能帮林晓把布料做成小毯子和抱枕。

林晓每天都泡在工坊里,仔细挑选着布料。她选了一块带着橘色光的羊绒,说它“像冬天的暖阳”;选了一块粉色的棉布,说它“像小朋友的笑声”;还把妈妈的旧毛衣拆了,重新织成了几块小方巾,每块方巾都泛着淡淡的橘光。张阿姨帮她把这些布料做成了小毯子、小抱枕和小方巾,每一件都绣着小小的太阳图案。

工坊开业那天,社区的人都来捧场。有人好奇地摸了摸那块泛着橘光的羊绒,林晓笑着说:“它很温暖,你有没有觉得心里暖暖的?”那人愣了一下,随即点头:“真的!好像真的有股暖流!”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了林晓的能力,还有人送来家里的旧布料,让林晓帮忙看看里面的情绪。

周末,苏晴和沈清薇带着林晓,还有工坊里做的织物,去了城郊的养老院。养老院的老人们看到这些带着“情绪”的织物,都很新奇。林晓把那块“冬天暖阳”的羊绒小毯子盖在一位老奶奶身上:“奶奶,这块毯子很温暖,像晒太阳一样。”老奶奶摸了摸小毯子,眼睛一亮:“真的暖!比我家里的毯子还舒服!”

林晓又把妈妈织的小方巾送给了一位老爷爷,老爷爷摩挲着方巾,叹了口气:“这布料摸着真亲切,像我老伴当年织的围巾。”林晓笑着说:“它里面藏着妈妈的爱,现在也陪着您啦。”

那天下午,林晓在养老院待了很久,给老人们讲每块布料的“情绪”,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离开时,一位老奶奶拉着她的手:“小姑娘,谢谢你,这些布好像都活过来了,带着劲儿呢!”

林晓回到工坊,看着墙上泛着光的布料,嘴角扬起了笑容。她走到苏晴身边,递给他一块小小的棉布方巾,方巾上绣着一个小太阳,泛着淡淡的粉色光:“这是我选的‘开心布’,送给你,谢谢你让我的能力,也能帮到人。”

苏晴接过方巾,心里暖暖的——这是他们解决的第一个异禀案例,也是微光照亮人间的开始。

二、鸟语的秘密:陈树的“山野信号”,村庄的“小帮手”

负责“小众天赋群体”组的柳若雪、郑蓉和吴磊,在城郊的陈家村找到了第二个目标——陈树。陈家村坐落在山脚下,村里的人大多靠种果树和采药为生。陈树家的院子里种着一棵老槐树,他正蹲在树下,对着枝头的麻雀小声说着什么,看到柳若雪他们,赶紧站起来,手藏在身后,有些局促。

“你就是陈树吧?”柳若雪笑着走过去,“我们听说你很懂鸟叫,想来问问你,山上的麻雀,是不是经常在早上叫得特别欢?”

陈树愣了一下,点点头:“它们是在说‘天亮啦,该起床干活啦’!有时候它们会叫得很急,是说‘前面有蛇,小心点’!”

旁边的村民听到了,忍不住笑了:“这孩子又在说胡话了,鸟哪会说这些?”陈树的脸一下子红了,低着头不说话。

郑蓉瞪了那个村民一眼,蹲下来看着陈树:“我们相信你。上次我们去山里,听到乌鸦叫得很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你能帮我们解释解释吗?”

陈树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光亮:“乌鸦叫得凶,是说‘前面有危险,别过去’!要是叫得慢,就是说‘这里有食物’!”

为了验证陈树的话,柳若雪和郑蓉决定带着他去山里看看。吴磊悄悄在陈树的耳朵上注入了一道仙力——这样一来,陈树能更清晰地听懂鸟类的叫声,还能把鸟的“话”转换成简单的文字,显示在他手里的小本子上。

几人刚走进山里,就听到枝头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陈树侧着耳朵听了一会儿,低头看了看小本子,上面出现了一行字:“左边坡上有野草莓,很甜!”他兴奋地指着左边的山坡:“麻雀说那里有野草莓!”

几人跟着陈树走到左边的山坡,果然看到一片野草莓,红通通的,看着就很甜。柳若雪摘了一颗放进嘴里,笑着说:“真甜!陈树,你太厉害了!”

陈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脚步也轻快了不少。走了一会儿,突然听到乌鸦“呱呱”地叫着,声音很急促。陈树赶紧停下脚步,小本子上出现了一行字:“前面有蛇,在石头下面!”他拉住柳若雪的手:“别往前走!前面石头下面有蛇!”

柳若雪赶紧停下,让吴磊去前面看看。吴磊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果然看到一块石头下面盘着一条小蛇,他赶紧把蛇赶走了。“太危险了!要是没有陈树,我们说不定就踩上去了!”郑蓉拍着胸口说。

村里的村民听说了这件事,都很惊讶。陈树的爸爸摸着他的头,不好意思地说:“以前总笑你傻,没想到你这本事这么有用!”

柳若雪趁机说:“陈树的能力不是傻,是难得的天赋。我们可以帮你在村里建一个‘山野鸟语站’,你每天听鸟类的叫声,把它们的‘提醒’告诉村民,比如哪里有危险,哪里有野果,哪里的果树该浇水了,这样就能帮到大家了。”

陈树眼睛一亮:“真的吗?我也能帮村里干活了?”

“当然能!”郑蓉笑着说,“你是村里的‘小帮手’呀!”

接下来的几天,柳若雪和郑蓉忙着在村里建“山野鸟语站”,吴磊则留在陈树身边,用仙力完善他的“鸟语翻译”能力——现在,陈树不仅能听懂麻雀和乌鸦的叫声,还能听懂燕子、布谷鸟的叫声:燕子叫是说“要下雨了,赶紧收衣服”;布谷鸟叫是说“该种庄稼了”。

一周后,“山野鸟语站”建成了。鸟语站就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旁边立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每日鸟语提醒”。陈树每天早上都会去槐树下听鸟叫,然后把鸟的“提醒”写在木板上。

有一天,陈树听到燕子叫得很急,小本子上出现了“下午有大雨”的字样。他赶紧把这件事写在木板上,还挨家挨户地告诉村民。村民们半信半疑,但还是提前把晒在外面的粮食收了起来。下午果然下了一场大雨,村民们看着自家干爽的粮食,都对陈树竖起了大拇指:“陈树,你真厉害!多亏了你,我们的粮食才没被淋湿!”

还有一次,村里的李叔叔去山里采药,陈树听到乌鸦叫着“前面有陷阱”,赶紧跑去告诉李叔叔。李叔叔赶到山里,果然看到前面有一个猎人挖的陷阱,吓得一身冷汗:“谢谢你,陈树,你救了我一命!”

渐渐地,村里的人都相信了陈树的能力,再也没人笑他“傻”了。每天早上,都会有村民来鸟语站看“每日提醒”,陈树也成了村里的“小名人”。他蹲在槐树下,听着枝头的鸟叫,脸上的笑容比山里的野草莓还甜。

柳若雪看着陈树忙碌的身影,心里暖暖的——这是他们解决的第二个异禀案例,也是小众天赋发光的开始。

三、记忆的拼图:张爷爷的“旧时光”,老巷的“新热闹”

负责“特殊记忆群体”组的叶尘、吴莲和苏瑶,在老城区的张家巷找到了第三个目标——张爷爷。张家巷是一条百年老巷,两旁的老房子爬满了藤蔓,巷口的老槐树已经有上百年的树龄。张爷爷就住在巷尾的一间老房子里,院子里种着几盆月季,他正坐在藤椅上,手里摩挲着一个旧茶壶,嘴里念叨着:“当年你爹总在这槐树下下棋,输了就赖棋,说棋盘歪了……”

旁边的年轻人是巷口杂货店的老板,叫小杨,他无奈地说:“张爷爷,我爹早就不在了,他也从来没下过棋啊。”

张爷爷叹了口气,把茶壶抱在怀里:“老了,记性不好了,糊涂了。”

叶尘走过去,笑着说:“张爷爷,您没糊涂,说不定是我们忘了呢。您看,这茶壶是哪年买的?”

张爷爷眼睛一亮,摸了摸茶壶:“这是民国三十八年买的,当时我才十岁,跟着我爹去集市,花了三个铜板买的。这茶壶是紫砂的,保温好,当年街坊邻居来我家喝茶,都夸这茶壶好。”

吴莲惊讶地说:“民国三十八年?那这茶壶可有年头了!您还记得当时街坊邻居都喜欢喝什么茶吗?”

“当然记得!”张爷爷坐直了身子,眼里泛着光,“王奶奶喜欢喝茉莉花茶,李大爷喜欢喝龙井,赵叔喜欢喝普洱……当年每到傍晚,巷子里的人都搬着小板凳坐在槐树下,喝茶聊天,孩子们在旁边跑着玩,可热闹了!”

苏瑶心里一动,轻声说:“张爷爷,您的记性不是不好,是太好了,您记得的都是老巷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宝贝,要是忘了,就太可惜了。”

张爷爷愣了一下:“这些故事……还有人想听吗?”

“当然有!”叶尘说,“我们可以在巷子里建一个‘记忆小馆’,您来当馆长,给大家讲老巷的故事,再把您记得的老物件、老习俗都收集起来,让年轻人也知道老巷的过去,好不好?”

张爷爷激动地站起来:“好!好!我愿意!我想让大家知道,我们张家巷以前有多热闹!”

接下来的几天,叶尘和吴莲忙着在巷子里找地方建“记忆小馆”,苏瑶则留在张爷爷身边,用仙力帮他“唤醒”更多的记忆——张爷爷触摸老物件时,老物件会泛起淡淡的金光,然后投影出当年的场景。比如他摸那个旧茶壶时,空中会浮现出当年街坊邻居在槐树下喝茶聊天的画面;他摸一件旧棉袄时,会投影出他妈妈当年给他缝棉袄的场景。

一周后,“记忆小馆”建成了。小馆就用了巷子里的一间旧房子,墙上挂着张爷爷记得的老巷地图,还有他手绘的街坊邻居的画像。桌子上摆着那个旧茶壶,还有一些收集来的老物件:旧算盘、旧煤油灯、旧收音机。苏瑶请来了社区的志愿者,帮张爷爷整理故事,还把他讲的故事录下来,做成了音频,贴在老物件旁边,游客扫码就能听。

小馆开业那天,巷子里的人都来捧场。张爷爷坐在小馆里,手里拿着旧茶壶,给大家讲老巷的故事:“当年这槐树下有个茶摊,摊主是李大爷,他的茶沏得特别好……”他说着,摸了摸旧茶壶,空中浮现出当年茶摊的场景:李大爷坐在槐树下,手里拿着茶壶,给街坊邻居倒茶,孩子们在旁边追逐打闹。

巷子里的老人看着投影,都红了眼眶:“是啊!当年就是这样!我还记得李大爷的茶摊,我小时候总去蹭茶喝!”

年轻人也很感兴趣,围着张爷爷问东问西:“张爷爷,当年巷子里有学堂吗?”“张爷爷,当年的集市是什么样的?”

张爷爷耐心地回答着,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小杨也来了,他看着投影里的茶摊,突然说:“张爷爷,我好像有点印象了,我爹以前跟我说过,他小时候在槐树下蹭过茶喝!”

张爷爷笑着说:“可不是嘛!你爹当年总抢着帮李大爷烧火,就为了喝一口好茶!”

那天下午,记忆小馆里挤满了人,老人们回忆着过去,年轻人听着故事,老巷里又恢复了当年的热闹。离开时,小杨拉着张爷爷的手:“张爷爷,您以后常给我们讲故事,我把杂货店的凳子搬来,让大家都来听!”

张爷爷点点头,眼里泛起泪光。他走到叶尘身边,递给他一个小小的旧算盘:“这是我爹当年用的算盘,算珠子都磨光滑了。谢谢你,年轻人,让老巷的故事,又有人听了。”

叶尘接过旧算盘,心里暖暖的——这是他们解决的第三个异禀案例,也是特殊记忆延续的开始。

四、星河初聚:异禀的微光,人间的暖流

当九人分别解决了三类异禀群体的第一个案例后,他们回到了九忆居。石桌上的凡尘镜,正播放着三个案例的后续画面:林晓的“情绪织物工坊”里,越来越多的人送来旧布料,她做的织物被送到了更多的养老院,老人们抱着带着“温暖”的小毯子,脸上满是笑容;陈树的“山野鸟语站”成了村里的“必备设施”,村民们每天都会来看看“鸟语提醒”,陈树还教村里的孩子听鸟叫,孩子们都叫他“鸟语哥哥”;张爷爷的“记忆小馆”成了老巷的网红打卡地,很多游客都来听他讲老巷的故事,小杨还在小馆旁边开了一家“老巷茶摊”,卖的就是当年李大爷卖的茶。

仙力指南的虚影缓缓展开,系统的声音带着温柔的暖意:

【恭喜宿主们!成功解决“异禀群体善意未被看见”类问题3起(感知力、小众天赋、特殊记忆各1起)!剩余6起案例,需继续完成“能力正名”“价值落地”“群体互助”目标,方可开启“异禀守护仙纹”。】

叶尘看着镜中的画面,拿起石桌上的仙力指南,在“异禀群体善意未被看见”那一页,轻轻写下“异禀微光,聚成星河”。苏瑶端来一杯温好的菊花茶,递给他:“以前总觉得‘不一样’是件可怕的事,现在才知道,正是这些‘不一样’,让人间更温暖,更有趣。”

柳若雪靠在竹篱上,看着天边的晚霞,轻声说:“是啊,林晓能感知布料的情绪,让孤独的人感受到温暖;陈树能听懂鸟叫,让村民避开危险;张爷爷能记得老巷的故事,让传统不会被遗忘。每一份异禀,都是人间的宝藏。”

院角的藤蔓又长高了些,在晚霞的映照下,像一条发光的绿丝带。他们相信,只要有仙力承异禀,有凡人护微光,这些藏在角落的特殊能力,一定能聚成照亮人间的星河,让每一个“不一样”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夜色渐深,九忆居的灯光亮了起来,像一盏小小的灯塔,照亮了异禀群体前行的路。而这条路上,还有更多的温暖与惊喜,在等着他们去发现,去创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