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296章 税余十五亿固根基,万家繁荣绘大同

一、元启五十四年春:中枢账册映丰年,十五亿税筑民生

元启五十四年春分,中原登州中枢的议事厅里,陆明捧着烫金封皮的《年度商税账册》,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振奋:“启禀大人,去年天下同商税总收三十亿两,扣除空港运维、数讯塔建设、守军粮草等开支,结余商税十五亿两——其中电化产品贡献六亿,互联网交易贡献五亿,飞机货运与客机客运贡献四亿,剩余两亿来自传统农牧与矿产贸易。”

叶尘接过账册,指尖划过“十五亿两”的朱红印章,抬头对着议事官员们说:“这十五亿两,不是账上的数字,是天下同百姓的信任——要全用在‘民生’二字上:一是在各州扩建‘电化社区’,让高楼里通暖气、接互联网;二是修‘旅游官道’,把墨洲雨林、冰封极光、雪域牧场连起来,方便百姓出行;三是建‘民生学堂’,教百姓新技艺,让人人有活干、有钱赚。”

消息传到登州的“电化工坊”,技工们当天就把“高楼供暖图纸”送到各州——图纸上,每栋六层高楼都带着“集中供暖管”和“网盒接口”,底层设商铺,顶层留露台,连楼道的路灯都标着“太阳能供电”。工坊掌柜拍着胸脯对来领图纸的州官说:“按这图纸建,三个月就能起一栋楼,冬天屋里能穿单衣,坐在家里就能网上赶集!”

此时的三疆矿区,李岩正拿着中枢拨下的“民生款”清单,给矿工们念:“每人能领二十两‘安居补贴’,矿区要建五栋高楼,楼下有菜场、学堂,还有‘旅游接待站’——以后中原百姓来矿区看盐湖,就能住咱们这儿,矿工家属还能开民宿赚钱!”矿工老王听了,激动地搓着手:“以前住土坯房,冬天漏风,现在能住高楼,还能靠游客赚钱,这十五亿税,真是花到咱们心坎里了!”

二、元启五十四年夏:高楼连栋起新境,市井繁华胜往昔

元启五十四年夏至,中原各州的“电化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登州的“望海楼”临港而建,六层的琉璃钢外墙泛着银光,每层都有阳台,居民站在露台上能看见空港的飞机起降;赤铜国的“铜兴楼”贴着赤铜色瓷砖,底层的“网上市集体验店”里,老人正跟着技工学用触屏网盒下单;黑铁国的“铁安楼”用合金做框架,抗风又坚固,楼道里的蒸汽电梯,按下按钮就能到任意楼层。

登州望海楼的居民张婶,是第一批搬进高楼的人。她站在自家二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的菜场里,新鲜的墨洲水果、冰封国冻肉通过货机运来,商贩们用网盒收款,不用再算错银子;旁边的学堂里,儿子正跟着中原先生学“互联网技艺”,放学回家还能在网上给雪域的笔友发消息。“以前住平房,夏天漏雨,冬天烧炕呛得慌,现在住高楼,暖气热乎,网也快,连买菜都不用出楼!”张婶笑着给邻居递上刚从网上买的蓝海国香料,眼里满是满足。

不仅是中原主城,偏远部落的“安居楼”也透着新意——黄沙国金砂城的“沙韵楼”,外墙涂着防沙涂料,顶层的太阳能板能供整栋楼用电;雪域国的“雪居楼”,屋顶是斜坡设计,雪落在上面自动滑落,屋里的地暖管连着地下温泉,再冷的天也暖烘烘的。雪域少年格桑搬进雪居楼的那天,抱着网盒在露台看极光,对着屏幕里的中原笔友说:“你看,我们的高楼能看见极光,下次你来,住我家,我带你去牧场骑马!”

市井里的繁华更盛——登州的“万国街”上,商铺挨挨挤挤,有的卖中原的丝绸,有的卖墨洲的红木家具,有的卖冰封国的皮毛大衣,门口的招牌上都贴着“网上同步在售”的字样;街尾的“美食坊”里,中原的饺子、雪域的奶渣糕、蓝海国的海鲜汤摆在同一桌上,食客们用网盒扫码付款,还能对着屏幕给厨师点赞。商队老板老驼逛着万国街,手里的网盒响个不停:“刚接了三笔网上订单,一笔要红木家具,一笔要海鲜,还有一笔要皮毛,这生意比以前跑商队时还红火!”

三、元启五十五年秋:旅游官道通四境,百姓假日踏歌行

元启五十五年秋,“万国旅游官道”全线贯通——从登州出发,向东的“蓝海线”连着海岛空港,能坐船看珊瑚礁;向西的“三疆线”沿着盐湖修,能看盐滩日落;向北的“冰封线”铺着防雪铁轨,冬天能坐蒸汽列车看极光;向南的“雪域线”绕着牧场走,夏天能骑马看草原花海。官道旁每隔十里就有“接待站”,能歇脚、吃饭,还能租“便携网盒”查路线。

中秋假日这天,登州的张婶一家,带着刚买的“旅游背包”,坐上了去冰封国的蒸汽列车。列车里有暖气,还有卖零食的小车,儿子趴在车窗上,看着外面的雪景慢慢变成冰原,兴奋地喊:“娘,你看那冰雕,比学堂里画的还好看!”到了冰封国的极光小镇,他们住进牧民老哈家的民宿——老哈的民宿是新盖的二层楼,屋里有地暖,网盒能连中原的信号,张婶对着网盒给邻居发极光照片,邻居们秒回:“下次我们也去!”

不仅是中原百姓出门游,各国百姓也爱来中原——雪域的卓玛带着牧场的奶干,坐客机来登州逛“万国街”,在网上市集买了中原的丝绸裙子,还去数讯塔下拍了照;墨洲的阿小跟着商队,沿“雨林线”走到三疆矿区,看盐湖的输水机,还在矿工学堂里学了半天“蒸汽维修技巧”。“中原的高楼比雨林的树还密,官道比草原的路还平,下次要带阿爹阿娘来,让他们也坐坐飞机、看看极光!”阿小对着网盒里的日记写道,配图是他和盐湖的合影。

旅游官道还带火了“特色产业”——冰封国的极光小镇,牧民们开起了“极光民宿”,卖起了冻果干;三疆矿区的盐湖旁,矿工家属摆起了“盐雕小摊”,游客们爱不释手;雪域的牧场边,卓玛的姐姐开了“骑马体验店”,中原游客骑着马,跟着牧民学唱雪域歌谣。老哈拿着当月的收入账本,对着家人笑:“以前靠打猎赚银子,现在开民宿、卖冻肉,一个月赚的比以前半年还多,这都是托了旅游官道的福!”

四、元启五十六年冬:技艺在手日子甜,万家繁盛绘大同

元启五十六年冬,中枢用结余商税建的“民生学堂”,已在各国开了两百余所——学堂里教的不只是识字算术,还有“互联网运营”“家电维修”“旅游服务”等新技艺,不管是老人还是少年,都能免费来学,学会了还能领“技艺证书”,找活干更方便。

三疆矿区的老张,以前是俘虏,现在在民生学堂学“网盒维修”。他戴着老花镜,跟着技工拆网盒、装零件,三个月就拿到了证书,矿区的电化室专门聘他当“维修师傅”,每月能赚三十两银子。“以前靠挖矿吃饭,现在靠手艺赚钱,还能教其他矿工修网盒,这日子比以前甜十倍!”老张拿着刚发的工资,给家里买了台新的触屏网盒,还在网上订了中原的点心,要给孙子寄过去。

雪域的格桑,在民生学堂学“旅游接待”。他学会了说中原话,能给中原游客介绍牧场的风景,还会用网盒帮游客订机票、民宿。有次中原的游客丢了钱包,格桑帮着在网上发寻物启事,半天就找回来了,游客临走时送了他一本中原的《游记》,说:“你这么能干,以后可以来中原当导游!”格桑把书放在床头,每天睡前都翻几页,心里盼着能去中原看看。

此时的中枢议事厅里,叶尘看着新送来的“民生报表”——报表上写着:“天下同百姓安居率98%,技艺掌握率90%,旅游出行人次同比涨五成,网上交易总额突破二十亿两”。陆明补充道:“今年的商税结余预计能到十六亿两,足够再建百所民生学堂、十条旅游官道,还能研发新的‘低空客机’,让百姓旅游更方便。”

苏珩也带来了好消息:“新研发的‘便携旅游网盒’快下线了,能离线存地图,还能翻译各国语言,以后中原游客去雪域、墨洲,不用怕语言不通了!”

叶尘站起身,走到议事厅的窗边,望着外面的登州城——高楼连栋,官道纵横,空港的飞机来来往往,数讯塔的灯光闪闪烁烁;街上的百姓笑着赶路,有的去学堂上课,有的去市集购物,有的背着背包准备出门旅游。他转头对着官员们说:“十五亿两税余,换的不是高楼官道,是百姓脸上的笑,是人人有盼头的日子——这才是天下同的真模样:不是靠武力征服,是靠民生聚心;不是靠强权统领,是靠繁盛留人。”

夜幕降临时,登州的望海楼上,张婶一家正围着网盒看“万国春晚”——屏幕里,冰封国的老哈在唱打猎歌,雪域的卓玛在跳牧场舞,墨洲的阿小在弹雨林的乐器,还有中原的技工们在表演网盒维修技巧。儿子指着屏幕里的格桑喊:“娘,那是我的笔友,他在介绍雪域的旅游官道!”张婶笑着点头,给网盒里的节目点了个赞。

窗外的夜空里,数讯塔的灯光与空港的航灯交织在一起,像一张温暖的网,罩着这片繁盛的土地——这里有高楼,有官道,有旅游的欢歌,有技艺的传承,更有万家灯火里的安稳与幸福。而这一切,都始于那十五亿两税余背后的初心:让天下同的百姓,不只活着,更要笑着,活出繁盛的模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