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227章 紫宸殿颁五策,中原山河焕新篇

一、辰时朝会聚群臣,玉案摊开新政稿

七月初一辰时,紫宸殿的金砖被晨光染成暖金色,100名朝堂官员、50名州府主官按班次站定,连武器生产的叶靖与八位兄长,也穿着干净的常服立在偏殿——昨日叶尘传旨,今日朝会有“关乎天下民生的大事”,需全员到场。

叶尘坐在龙椅上,御案摊着五份明黄色新政稿,每份稿上都盖着鲜红的“天子御印”。他指尖轻叩案面,声音透过殿内的寂静传到每个人耳中:“今日召诸位来,是要颁五道新政,从税负、学堂、集资、医病、退役五件事入手,五年内,让中原的百姓能安居、能读书、能治病,让为国效力的人无后顾之忧。”

户部尚书张谦心头微沉——税负调整关乎国本,他下意识摸了摸袖中账本,却见叶尘已拿起第一份新政稿,目光扫过众人时,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二、第一策:分策调税负,民安商兴两相宜

“第一策,先谈税负。”叶尘的声音清晰有力,“即日起,百姓田税减半,五年后全部免征;但商税不同——商税针对商人,不减、不免,却要改‘合理之策’,既要让商户有利润可赚,又要让商税可持续增长,而非以往的‘重征压商’。”

这话一出,殿内先是寂静,随即响起低低的议论。张谦立刻上前躬身:“陛下,田税减半再免征,需海量国库支撑;商税若只‘合理’,恐难填补缺口……”

“张尚书且看。”叶尘抬手,殿壁的系统界面瞬间亮起,一行行数据清晰浮现,“朕已将系统空间内的银两全部充入国库,现有存银十五亿两,足够支撑中原十五年开销,无需忧心短期缺口。”

十五亿两?张谦瞳孔骤缩——以往国库最高存银不过三千万两,这数字足以让所有人安心。叶尘又指向界面上的粮产数据:“系统测算,新政落地后,改良粮种、农务指导会让粮食年产量提高三到四倍。百姓除留足家用,余粮可售卖,手上银钱多了,自然会添衣、买货、建屋,消费一旺,商贾流通就会加大。”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商税的‘合理’,便是按行业定税率——米面、布匹等民生刚需,税率从以往的三成降为一成;珠宝、绸缎等非刚需商品,税率维持两成;严禁官吏私自加征‘过路费’‘摊位费’。如此一来,商户利润有保障,愿意开门做生意的人会更多,商税总数不仅不会降,年度上交总额还能整体提高两倍。”

一名掌管商税的官员连忙问道:“陛下,如何确保税率不被篡改?”

“系统会给每个商户发‘税牌’,税率、应缴数额实时显示,州县官员每月需通过系统上报商税明细,一旦有异常,立刻预警。”叶尘看向陈谨,“安西府商户多,你先在中原试点,若有问题随时上报。”

陈谨躬身应下,张谦也松了口气——十五亿国库打底,粮产翻倍促消费,商税合理增总额,田税减免的根基,稳了。

三、第二策:校址精选址,学堂预留育后人

“第二策,关乎学堂——五年内,实现天下7至13岁孩童入初等学堂,14至18岁少年入中等学堂,全部免费入学;废除八股文,改授写作、算术、农务、商理等基础知识,要让学子学了能用,而非只会空读文章。”叶尘拿起第二份新政稿,指尖落在“校址”二字上,语气格外认真。

吏部尚书刚要开口,叶尘已先说道:“朕知道你们想问什么——学堂数量、位置,都要按‘长远计’来定,要配得上中原日后的人口兴旺。”他抬手指向殿壁的县域地图,上面标着密密麻麻的红点与蓝点,“红点是乡、镇商道,蓝点是预估校址,记住两条规矩:

第一,初等、中等学堂必须建在县衙下属的乡、镇商道周围,确保7至18岁孩童入学距离家不足10里——商道旁人流多、便于孩童交通,也能借商道的驿路运送书籍、教具,中原的乡道四通八达,正好借力;

第二,数量要留足余量——现在每个县域按‘现有孩童数量’建学堂,但必须额外预留‘十倍容量’。今日百姓田税减、粮食足,往后手上银钱多了,日子安稳了,自会多生孩子,若现在只按眼前人数建校,不出三年就会挤不下,莫要让中原的孩子将来无学可上。”

一名县域官员连忙记录:“陛下,臣的县现有7至13岁孩童两千人,按十倍预留,初等学堂需建能容纳两万人的规模?”

“正是。”叶尘点头,“不用一次建完主体,先按现有规模建教室,周边留好空地,往后孩童多了,再扩建校舍;桌椅、书籍也按十倍量采购储备,存放在县域仓库,随用随取——中原地大,孩童只会越来越多,预留便是为了长远。”

他又看向州府主官:“至于高等学府,可建在城郊开阔地,按工、农、商、科、医分类,每个州府建2至5所——城郊地价低、场地大,方便建工坊、试验田、医馆实训区,18至25岁的学子能在学府里学真手艺,将来好撑起中原的各行各业。”

陈谨立刻应声:“安西府商道多,臣会让每个乡、镇商道旁至少建两所初等学堂、一所中等学堂,预留十倍空地;城郊选三块荒坡,分别建工科、农科、医科高等学府,剩下的名额往后再补,定不辜负中原百姓的期待。”

叶尘满意点头:“学堂老师从清廉官员、退休老吏、有一技之长者中选,系统会筛选履历清白、技艺过硬者,州府负责考核——朕要的不是‘先生’,是能教孩子种地、算账、看病的‘实用师傅’;更要的不是‘临时学堂’,是能容下中原往后十年、二十年孩童的‘百年校址’。”

四、第三策:集资共建民生事,官民同心筑根基

“建学堂要预留十倍容量,需银钱、需工匠,单靠朝廷不够。”叶尘放下第二份新政稿,拿起第三份,“第三策,鼓励集资——乡绅、商贾、名流、朝堂要员,均可出资筹建学堂、医馆、驿道,五年内务必建完,但有三条规矩:

一不摊派,全凭自愿;二不敛财,所有款项需在系统登记用途,账目实时公开,比如捐银千两,要写明是建中原乡道旁的教室,还是买城郊学府的桌椅;三不越权,出资者可在学堂门口立碑留名,却不得干涉教学内容、先生任免。”

一名商贾出身的官员上前:“陛下,若有人借集资之名抬高建材价格、强拉商户赞助,损害中原百姓的利益……”

“按贪腐论处。”叶尘语气冷冽,“系统会建‘集资功德榜’,每月更新出资名单、金额、用途,让天下百姓监督;出资超千两的,可参与地方商道规划,但需遵守商税新规;朝堂官员出资需申报家产来源,严禁用公款充数——谁要是敢借‘建校’谋私,朕绝不轻饶,定要还中原一个清明的集资环境。”

叶靖突然开口:“臣的武器工坊虽不对外售卖兵器,但每月有锻造盈余,愿拿出三成资助安西府学堂建设,先给城郊高等学府建两座实训工坊,让中原的学子能早日学到真手艺。”八位兄长也纷纷附和,愿从俸禄中捐出部分银两,给中原乡道旁的初等学堂买桌椅,让孩子们能坐得安稳。

叶尘笑着点头:“父亲和兄长带了好头。集资不是‘捐钱买名’,是帮百姓建‘能住十年、二十年’的学堂——今日你们帮中原百姓预留校址,来日百姓的孩子在学堂里成才,商路通了、产业兴了,你们的工坊、生意,自然也会更好,中原的根基也会更稳。”

五、第四策:医病分级免负担,百姓安康无后忧

“百姓最怕两桩事:一是孩子没钱读书,二是自己没钱治病。”叶尘拿起第四份新政稿,声音里带着共情,“第四策,五年内实现百姓基础病全免费,重大疾病按六成免费——基础病包括风寒、咳嗽、腹泻、跌打损伤等常见症;重大疾病如肺痨、恶疮、中风、难产等,朝廷担六成费用,余下四成可自筹,实在贫困者,通过系统申请救济,要让中原的百姓都能看得起病。”

太医院院判连忙上前:“陛下,药材、医馆如何筹备?中原地域广阔,恐难在五年内覆盖所有县域……”

“系统已有明细。”叶尘指了指界面,“每个县域建10所医馆,就建在学堂附近——乡、镇商道旁的学堂边,再添一所医馆,既方便学子看病,也方便周边百姓;州府建5所大型医馆,均由朝廷拨款筹建;药材从太医院统购,按成本价调配,严禁医馆加价;医生从太医院选派、地方名医招募,系统考核医术医德,不合格者一律不用,绝不让庸医耽误中原百姓。”

他看向县域官员:“医馆需配‘病历系统’,患者病情实时记录,避免误诊漏诊;每月需通过系统上报接诊数、药材消耗,若有药材短缺,可直接申请调拨。朕不要‘纸上医馆’,要每个中原百姓生病时,走几步就能到医馆,不用为诊费、药费发愁——只有百姓身子健了,才能安心种地、生孩子,学堂的预留名额,才不会空着,中原才能人丁兴旺。”

一名来自凉地的县域官员眼眶微红:“陛下,去年凉地大旱,有农户因风寒没钱治,拖成了肺痨……有了此策,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事了,往后中原百姓日子好了,定会多生孩子,学堂的十倍容量,怕是还不够用。”

叶尘笑了笑:“不够用更好,说明中原百姓日子真的安稳了。今日散朝后,县域官员立刻对接医馆选址,就挨着学堂建,缺银钱、缺工匠,随时向州府、朝堂申请,不得拖延,要让中原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医馆守护百姓。”

六、第五策:退役战士有保障,为国效力无牵挂

“最后一策,给为中原流血的战士。”叶尘拿起第五份新政稿,语气郑重得让所有人屏息,“即日起,所有战士退役后,每月享受五两基本生活费;州县需优先录用至衙署、巡检司、学堂等岗位,并安排岗前培训——教文书、教巡检流程、教基础算术,确保他们能胜任新岗位;若自主择业,按服役时间给补偿:满三年补五十两,满五年补百两,满十年补两百两,且可免税经商三年。”

兵部尚书躬身道:“陛下,现有退役战士约五千人,每月生活费需两万五千两,加上补偿款,年度需银约四十万两……”

“从国库划拨,无需省俭。”叶尘打断他,“战士们在前线扛刀枪、守中原疆土,不能让他们退役后衣食无着。系统会建‘退役战士档案’,记录服役时间、功绩,州县录用时,优先选功绩卓着者——比如让上过战场的战士去学堂当安保,既懂纪律,也能保护中原的学子;若退役后遇不公,可通过系统直接向兵部申诉,朕亲自督查。”

秦风上前一步,声音带着激动:“臣麾下有不少战士服役满五年,退役后只能靠打零工糊口,有了此策,他们终于能有稳定生计,能给家里添件新衣裳,往后也能多生孩子,送孩子去学堂读书,为中原添丁进口。”

“不止如此。”叶尘补充道,“退役战士若愿入高等学府学医、学工,可免试入学,学费全免;若愿意重归军营,也可优先录用为教头——朕要让所有战士知道,为中原效力,永远不会被亏待;更要让天下人知道,守家卫国的人,日子定不会差,中原定不会负他们。”

七、午时新政传天下,市井田间皆欢腾

午时的钟声响起时,五道新政已誊抄数十份,由内侍快马送往各州府、县域,传遍中原大地。紫宸殿外的告示栏前,早已围满了百姓,识字的书生被推到前排,高声念着新政内容。

“田税减半!五年后全免!”书生的声音刚落,人群瞬间爆发出欢呼——老农们攥着锄头互相道喜,盘算着今年余粮能多卖多少银钱,“往后日子好了,多生两个娃,送他们去学堂读书,走几步就到,咱中原的孩子,也能有书读了!”

当念到“学堂建在商道旁,离家不足十里,还预留十倍名额”时,妇人抱着孩子,眼泪掉了下来:“俺娃七岁了,以前没钱读书,现在不仅免费,走路半个时辰就能到学堂,往后再生两个,也能一起去,咱中原的娃娃,再也不用当睁眼瞎了!”

市集里的商户们听到“商税刚需品只收一成”,也松了口气——以往三成税率压得人喘不过气,如今一成税率,加上中原百姓消费力提升、孩子多了需要的笔墨纸张也多,往后的生意肯定越来越好。

城西的退役战士李虎,听到“每月五两生活费,优先去学堂当安保”的消息,激动得攥紧了拳头——他服役五年,去年退役后靠帮人挑水糊口,现在终于能去学堂当差,既能赚钱养家,还能看着中原的孩子们读书,往后也能多生两个娃,送他们进学堂,为中原出力。

与此同时,各州府、县域的官员已通过系统忙开了:张谦安排户部吏员核算田税减免明细,确保中原百姓都能享受到实惠;陈谨组织人勘察安西府乡道旁的学堂选址,预留空地已圈出;凉地的县域官员对接医馆药材调拨,让中原的偏远地区也能及时拿到药材;退役战士的岗前培训计划也已在系统内初步拟定,半数安排去学堂当安保,守护中原的学子;学堂的十倍容量空地规划图,也同步传到了每个县域主官的界面里,为中原的未来铺路。

叶尘站在紫宸殿的台阶上,看着远处喧闹的市井,听着中原百姓们的笑声,脑海里的系统提示响起:【系统提示:新政颁布,民心指数大幅上升;粮产预估、商税测算、学堂预留规划、民生设施筹备进度已同步至总界面,中原的发展根基已筑牢。】

他转头对张谦说:“国库十五亿两虽足,但每一笔拨款都要通过系统登记,尤其是学堂的预留空地、储备桌椅,要专款专用——今日预留的是校址,来日养的是中原的后人,是中原的未来。”

张谦躬身应道:“臣已安排专人负责,每一笔支出都有明细,陛下随时可查,定不辜负中原百姓的期望。”

夕阳西下时,御案上的新政进度表已填了大半:燕赵州的乡道学堂选址确定,预留空地已圈出,等着日后扩建;安西府的集资款已到账五十万两,先给高等学府建实训工坊,让中原的学子能早日实操;退役战士的岗位录用名单初步拟定,半数安排去学堂当安保,守护中原的下一代;粮种改良的种子已发往各县,明年就能迎来高产,让中原的百姓再也不愁吃穿。

叶尘拿起笔,在进度表末尾写下:“留地为育后,减税为安民,强军为守土——五年之约,从今日起,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干,等中原百姓的孩子挤满学堂,等中原的家家户户都能安居乐业,便是中原真的兴旺了。”

晚风掠过殿宇,带着市井的欢笑声,带着田埂的麦香,也带着学堂筹建的锤声。叶尘知道,这五道新政只是开始,但只要守住“让中原百姓过好日子、让中原的孩子有书读”的初心,中原的山河,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兴旺。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