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 延安 隔离窑洞】
晨光再次洒满院落,却驱不散那无形的藩篱。江凛的伤势在特效药物和自身强悍体魄作用下已基本痊愈,但他与苏晴的活动范围依旧被严格限制在这方寸之地。左小指疤痕的刺痛感已变得极其微弱,仿佛暴风雨后的余悸,提醒着他危机只是潜藏,并未远离。
苏晴坐在门槛上,手中拿着一根树枝,在松软的泥地上看似无意识地勾画着复杂的几何图形与能量流线图。这是她与江凛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一种隐蔽梳理和推演。
“沈清漪那边暂时没有新的消息传来,”苏晴低语,声音细若蚊蚋,“信息已经送达,种子已经播下,能否生根发芽,需要时间和契机。”
江凛站在院中,目光似乎穿透了土墙,望向桥儿沟和柳林铺的方向。“‘潘多拉’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能量回冲平息,他们的手脚会重新放开。杨帆的暴露只会让他们更加谨慎,手段也会更刁钻。”
他蹲下身,用手指抹去苏晴画出的一部分线条,重新勾勒出几个看似孤立的点,然后用极其细微的痕迹将它们连接起来。“他们擅长利用人性的缝隙。钱先生的求知欲,周工的技术瓶颈,都是潜在的突破口。我们不能只被动等待信息回流,需要预判他们的可能行动,并通过我们的‘渠道’,提前布下思想的‘疫苗’。”
这需要极其精准的洞察力和对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一场在思想层面上的无声狙击战,在隔离区内悄然布局。
【 龙城基地 · 深空监测中心】
稳定通讯的重新建立,让林深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他仔细阅读着江凛和苏晴传回的更详细的情况说明,以及他们对“潘多拉”下一步行动方向的预判。
“对方核心技术人员仍在活动,且行动模式转向更隐蔽的心理和技术渗透。”林深总结道,“江凛的判断与我们基于能量特征的分析一致。‘教授’风格偏向精密设局,凯斯勒则更倾向利用混乱。他们下一步,极有可能针对钱、周二人的专业领域设计陷阱。”
技术团队正在根据已有的能量特征数据,尝试构建更精细的“潘多拉”核心成员行为模型。
“检测到极其微弱的、非自然的能量信号在延安外围出现,模式……类似于高频加密通讯的试探性握手信号。”一名负责广域监测的分析师突然报告,“信号源模糊,似乎采用了多重跳频和伪装,无法精确定位,但可以确认不属于我方,也不属于该时代背景。”
林深眼神一凛:“他们在尝试恢复外部通讯,或者……在接应新的力量或指令。盯紧这个信号,分析其出现规律和潜在指向。同时,将这一发现同步给江凛,提醒他们,敌人可能有新的棋子入场。”
【1945年 延安 “潘多拉”新指挥所】
幽蓝的全息投影上,显示着钱思明和周维钧更加详细的行为分析报告,甚至包括他们近期的阅读书目、与他人讨论的技术难点片段。
“钱思明在理论物理,尤其是量子领域的基础性困境上停滞已久。他渴望突破,渴望接触到更前沿的思想。”“教授”的声音不带任何感情,如同在陈述实验数据,“我们可以通过海外‘友人’的渠道,将一些经过精心篡改和引导的‘学术前沿动态’传递给他。这些资料在核心逻辑上埋下谬误的种子,会将他引向一个看似辉煌,实则走入死胡同的研究方向,并消耗他大量的精力。当他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其精神波动产生的‘混乱度’,同样可以作为优质的‘锚点’燃料。”
凯斯勒点了点头,目光转向周维钧的资料:“这个技术官僚呢?”
“他面临迫击炮管膛线加工精度和材料疲劳强度的瓶颈。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偶然’被发现或‘意外’从敌方缴获的‘改良工艺’。”教授切换画面,展示出一套看似完整、逻辑自洽的技术方案,“这套方案能短期内显着提升性能,但其核心依赖于一种特殊的热处理添加剂……而这种添加剂的长期效应,会导致金属脆化,并在关键时刻……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技术的‘背叛’,带来的秩序崩塌和信仰动摇,将无比深刻。”
“执行者?”
“代号‘千面’已就位。他将扮演一位对边区抱有同情、拥有一定国际渠道的海外华裔学者,将在合适的时机,‘偶然’接触到这两位目标人物。”“教授”的镜片上闪过一道冷光,“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这场‘偶然’,搭建一个完美的舞台。”
【1945年 延安 桥儿沟自然科学院】
钱思明坐在堆满书籍和演算纸的桌前,眉头紧锁。沈清漪之前带来的那些带有“引申思考”的问题,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他反复咀嚼着那些关于“信息隔离”、“技术保密”的旁注,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他回想起自己之前与一些国际同行通信时,是否过于轻易地透露了一些初步构想?虽然那些构想现在看来还很稚嫩,但万一……他摇了摇头,将一丝不安压下。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承载科学的人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