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运筹帷幄与智囊之需
辽西新军在王磊的锐意改革下,通过系统的体能训练和军事学院的专业培养,单兵素质和军官指挥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然而,在一场模拟建虏大军多路来袭的大型联合演习中,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暴露无遗。
这场演习动员了辽西军主力,曹变蛟指挥骑兵军团,满桂统领步兵方阵,其他将领分别负责炮兵、工兵等特种部队。演习设定建虏分三路大军压境,同时境内出现流民骚动,后勤线受到威胁的复杂局面。初期各部队还能按计划展开,但当多战线同时告急,情报如雪片般涌向总兵府时,指挥系统的短板立刻显现。
王磊站在总兵府指挥厅内,看着传令兵匆忙进出,各将领的请示报告堆满案头,眉头越皱越紧。曹变蛟派人请示骑兵出击时机,满桂要求增援左翼防线,炮兵指挥询问弹药补给路线,工兵统领报告桥梁被洪水冲毁...各种信息交织在一起,指挥系统几乎陷入瘫痪。
"停!"王磊突然喝道,整个指挥厅顿时安静下来。他环视在场将领,沉声道:"诸位可见,今日之乱象,正是我军最大软肋。各位单独领兵都是一把好手,但在复杂战局下却难以形成合力。我们需要一个能够统筹全局、协助指挥的参谋体系。"
孙传庭立即附和:"总镇明察。古今名将,不仅要有万夫不当之勇,更要懂得运筹帷幄。我军现在缺少的,正是一个专业的智囊团队,能够协助主帅分析情报、制定方略、协调各军。"
当晚,王磊召集核心将领举行紧急会议。他首先让书记官宣读了一天之内接收到的各类军情文书,竟达二百余件之多。"若在真实战场上,这些文书足以拖垮任何一个统帅。"王磊说,"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挥辅助系统。"
他立即下令成立参谋本部,并制定了详细的组建方案。首先从军事学院首批毕业生中选拔出最优秀的二十名学员,这些学员不仅通晓兵法,更受过系统的参谋业务训练。同时又从各部队抽调了十名经验丰富的资深将领,他们实战经验丰富,熟悉部队实际情况。这两部分人共同组成了最初的参谋团队。
参谋本部的组建并非一帆风顺。许多老将对这群"纸上谈兵"的参谋官心存疑虑。曹变蛟就直言:"打仗靠的是真刀真枪,这些读书人能顶什么用?"王磊没有强压,而是安排了一场特别的演练。
他让参谋团队与老将们分别制定同一场战役的作战方案。结果令人震惊:参谋团队的方案不仅考虑到了各兵种的协同配合,还详细列出了后勤保障、情报收集、预备队使用等方方面面,而老将们的方案虽然勇猛,却在细节上显得粗糙。
这次演练让许多将领开始转变观念。王磊趁热打铁,进一步完善参谋本部的组织架构。参谋本部下设作战、情报、后勤、训练四个司,各司设主管一人,副主管二人,参谋官若干。作战司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和战役指挥;情报司专司敌情搜集与分析;后勤司统筹粮草军械;训练司主管部队训练与考核。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王磊还特别规定:所有重要军事决策,必须经过参谋本部的研究论证;所有作战命令,必须由参谋本部副署才能生效。这些规定虽然遭到一些老将的反对,但在王磊的坚持下得以推行。
参谋本部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制定辽东地区整体防御计划。这项工作异常繁重,参谋们需要勘察地形、研究敌情、计算兵力配置、规划后勤补给线。整整三个月时间,参谋本部灯火通明,人员往来穿梭,各种地图文书堆积如山。
最终完成的防御计划令所有人为之惊叹。计划书厚达三百余页,详细标注了各处关隘的防御重点,规定了各部队的驻防区域和机动范围,甚至精确计算了每个据点所需的粮草弹药储备。更令人称道的是,计划还包含了多套应急预案,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都给出了应对方案。
曹变蛟在审阅计划书后,不禁感叹:"有此计划书,即便是个庸将,也能守住辽东!"这番话代表了大多数将领的心声,参谋本部的地位由此确立。
第二节:沙盘演兵与庙算之精
随着参谋本部的正式成立,王磊开始着力打造一个高效运作的指挥中枢。他选择总兵府东侧的一座独立院落作为参谋本部驻地,这里环境清幽,利于静心思考,又距离总兵府核心区域不远,便于及时沟通。
院落经过精心改造,正厅改为指挥大厅,中央摆放着一个巨大的辽东地形沙盘。这个沙盘是数十名工匠历时两个月精心制作的,山川河流、城池关隘无不栩栩如生,比例精确到每寸代表十里。沙盘四周设有数十个座位,供参谋们研讨时使用。
东厢房被改为情报分析室,这里收集了从各地送来的军情文书。参谋们在此对情报进行整理分析,墙上挂满了各种地图和态势图,每个敌我部队的动向都用不同颜色的小旗标注得清清楚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