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金陵才子投远塞
辽西的冬日,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凛冽的寒风卷起雪沫,敲打着总兵府的窗棂。然而,这片物理上的严寒,却丝毫无法冻结土地上日益蓬勃涌动的生机与希望。“三年免赋”的仁政如同冬日暖阳,驱散了笼罩在万千百姓心头的绝望阴霾,其吸引力如同强大的磁石,将中原、乃至更遥远地区的流民源源不断地吸引而来。广袤的荒野正被无数渴望新生的人们一寸寸开垦,沉睡的黑土地下孕育着来年丰收的承诺。王磊时常立于总兵府那视野开阔的露台,望着城外官道上络绎不绝、扶老携幼、眼神中带着期盼与忐忑前来投奔的人群,心中虽感欣慰,却也感到肩上的责任如山岳般愈发沉重。人口的增长、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固然是实力最直观的体现,但也对治理的精细化、技术的深度支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他比任何人都更清醒地认识到,军事上的暂时优势、政策上的仁慈宽厚,若没有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和更深层次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应用作为坚实基石,终将难以为继,甚至会遇到无法突破的瓶颈,最终在更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
就在他深入思索如何引导辽西的力量,从单纯的“技术应用”和“工艺改良”,向更基础的“原理探索”与“系统认知”延伸时,一个名字如星光般在他脑海中闪现——方以智。这位明末旷世罕见的博学大家、思想家、科学家,其恢弘着作《物理小识》包罗万象,融汇古今,正是这个时代“格物致知”精神的杰出代表与集大成者。若能得此人倾力相助,对于推动辽西迈向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无疑将起到擎天柱石般的作用。
然而,希望之后便是现实的考量。方以智出身桐城方氏名门,乃复社领袖之一,交游遍及天下,名满士林,此时按理应在江南人文荟萃、繁华富庶之地讲学论道,吟风弄月,如何会愿意舍弃那一切,来到这苦寒荒僻、战云密布的边塞之地?王磊几乎不抱太大希望,只是出于一种对顶尖人才本能的渴望,在一次与顾炎武、黄宗羲探讨政务后的闲谈中,偶然提及:“听闻江南有位方密之先生,学贯中西,无所不窥,尤精格物穷理之学,其所着《物理小识》,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若此等学界泰斗,能屈尊前来辽西,于我辈探索天地至理、精进百工之技、乃至开创一代新学风,必有无可估量之大益。”
言者或许无心,但听者绝对有意。顾炎武与黄宗羲对视一眼,黄宗羲沉吟道:“密之兄确是百年难遇之奇才,胸罗星斗,学究天人。然其性高洁,雅好交游,恐难轻易离却江南文萃风流之地。”顾炎武却微微摇头,持不同看法:“不然,宁人兄此言差矣。我深知密之,他并非寻常寻章摘句之腐儒,其心向实学,好奇技新器,有墨子遗风。近来江南局势纷乱复扰,阉党余孽与复社清流争斗不休,庙堂之上乌烟瘴气,或可一试,邀其北来,或许能成。”
令王磊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顾炎武这“或许能成”的念头,竟真的结出了硕果。数月之后,一个风雪弥漫、天色晦暗的傍晚,一支车队在风雪中艰难跋涉,终于抵达了宁远城外。车队规模不大,护卫精干,显得风尘仆仆。其中为首的一辆马车中,走下一位中年文士,虽面带长途跋涉的倦容,貂裘上沾满雪泥,却目光清亮睿智,气度从容不凡,眉宇间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静与探索者的好奇——正是大名鼎鼎的方以智!
原来,顾炎武当日会后,便真的精心修书一封,遣得力家仆以最快速度送往江南方以智处。信中并未过多虚辞劝说,而是以老友的身份,平实地、详细地描述了辽西在王磊治理下出现的种种新气象:如何重实务而轻空谈、如何兴百工而重技巧、如何造奇器以强军惠民、如何行新政以安民聚拢人心,甚至提到了正在萌芽试行的“议事堂”和日渐浓厚的“格物探讨之风”。本就对仕途心灰意冷、对江南士林党同伐异、空谈心性的风气感到无比厌烦的方以智,被信中描绘的这片迥异于传统、充满务实探索精神的边塞之地深深吸引,又听闻好友黄宗羲、顾炎武皆在此地,且备受礼遇,能施展抱负,遂毅然决定,北上辽西,前来一探究竟,寻求一方能安心治学的净土。
王磊闻讯,简直是喜出望外,立即下令大开中门,亲自出府相迎,执礼甚恭,态度诚挚:“久闻密之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先生乃学界泰山北斗,不辞辛劳,远涉关山,莅临我这苦寒边塞,真令辽西蓬荜生辉,王某荣幸之至!快请入内,暖暖身子,驱驱寒气!”
方以智见王磊身为手握重兵、威震一方的总兵大将,竟如此礼贤下士,且言辞恳切,毫无骄矜虚浮之气,心中先就有了几分好感与惊讶。入府坐定,奉上热茶,略作寒暄之后,方以智便坦然直抒来意,毫无迂回:“总镇不必过多客气。方某此来,非为功名利禄,实是因听闻辽西有新气象,重格物,务实学,有开拓之象,故特来见识。若总镇不弃,方某愿以平生所学,与诸位同好探讨自然之理,万物之机,或能于这变世之中,略尽绵薄之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