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贪腐现形
腊月,宁远城笼罩在严寒之中。边关的寒风如刀割般凛冽,而比寒风更刺骨的是士兵们心中的冰冷。这日清晨,参将府外突然传来震天的呼喊声,数百名士兵聚集在府门前,个个面带饥色,衣衫褴褛,有些人甚至赤着双脚站在雪地里。
"发饷!我们要活命!"
"三个月没发饷了,家里老小都要饿死了!"
王磊闻讯立即登上府门城楼,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如刀绞。这些士兵大多是来自最艰苦的前哨部队,有些人身上还带着伤,显然已经多时没有领到足额军饷。
"诸位弟兄!"王磊高声喊道,声音在寒风中格外清晰,"本将在此立誓,三日之内必定查清饷银去向。若真有贪腐,定严惩不贷!"
士兵们将信将疑,但在王磊的保证下暂时散去。王磊立即召集宋应星、张武等心腹,下令彻查饷银发放情况。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户部拨发的饷银竟然被层层克扣,到士兵手中不足三成!更令人发指的是,贪官们还在军粮中掺沙,在棉衣中塞絮,甚至将阵亡将士的抚恤银也贪墨殆尽。
"查!给本将一查到底!"王磊怒不可遏,"凡是涉案人员,无论官职大小,一律严查!"
然而王磊深知,作为参将,他并无权直接处置文官。这些贪官大多是杨嗣昌的党羽,凭借朝中有人,才敢如此肆无忌惮。粮道知府张文焕是杨嗣昌的远亲,同知赵文礼是工部尚书的门生,个个背景深厚。
"大人,"宋应星担忧地提醒,"这些人背景深厚。若是动他们,恐遭报复。不如先奏明朝廷,待圣旨下来再行事。"
王磊沉思片刻,道:"贪腐不除,军心难安。但确实不能擅自行事。立即八百里加急奏报陛下,请求特许办案之权。"
奏折送出后,王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派人严密监视所有涉案官员,防止他们串供或转移赃款;其次从秘密储备中调拨粮食,暂时缓解士兵饥寒;最后召集士兵代表,承诺必定给他们一个交代。
然而朝中的阻力远比想象中大。杨嗣昌接到消息后,立即指使党羽上书,诬告王磊"诬陷忠良,意图不轨"。甚至有几个御史联名弹劾王磊"擅权专横,目无朝廷"。
崇祯皇帝面对双方各执一词,一时难以决断。这时,洪承畴挺身而出,上疏直言:"边关贪腐确有其事,若不明查,恐酿兵变。"司礼监王承恩也暗中向皇帝进言,证实王磊所奏非虚。
经过三日激烈朝议,崇祯终于下旨,但旨意十分谨慎:"着宁远参将王磊彻查贪腐,但须依律法行事,不可擅专。待查实后,报由刑部复核。"
这道旨意既给了王磊查案之权,又限制了处置之权。王磊接到圣旨后,深知这是皇帝在各方势力间权衡的结果。
"虽然不能立即处置,但总算有了查案之权。"王磊对心腹们说,"我们先将罪证查实,再请朝廷定夺。"
得到授权后,王磊立即行动。他首先将十三名贪官全部收监,然后设立特别法庭,请来辽东按察使共同审理。为防意外,他还派亲兵把守各重要衙门,查封所有账册文书。
审讯过程中,贪官们百般抵赖,甚至抬出杨嗣昌来威胁。但王磊早有准备,将一桩桩罪证公之于众:贪墨账册、假账文书、赃物清单,件件确凿。
最让士兵愤怒的是,这些贪官不仅克扣军饷,还将贪墨的银两用于吃喝嫖赌。一个贪官甚至在酒后炫耀:"当兵的都是贱命,饿死几个又何妨?"
当这些供词当众宣读时,校场上的士兵们群情激愤,怒吼声震天动地。
王磊深知,虽然皇帝授权查案,但最终判决仍需按律进行。他立即将审讯结果详细奏报,请求朝廷速派钦差复核。
在等待朝廷批复的同时,王磊从自己的秘密储备中取出三万两白银,全部用于补发欠饷和抚恤阵亡将士家属。
"这些银子是本将多年积蓄,"王磊对士兵们说,"今日全部拿出来,绝不让弟兄们挨饿受冻!"
士兵们领到足额饷银,个个热泪盈眶。一个老兵跪地痛哭:"大人如此待我们,我等誓死效忠!"
这一刻,王磊虽然尚未得到处决贪官的正式授权,但已经赢得了全军将士的衷心拥戴。而这场反腐风暴,才刚刚开始。
王磊站在校场上,望着群情激昂的将士们,心中明白:这场斗争远未结束。朝中的贪官保护伞必定会全力反扑,而自己必须做好万全准备。他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将这些祸国殃民的贪官绳之以法,还边关将士一个公道。
第二节 雷霆肃贪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十三名贪官终于认罪伏法。王磊深知这些人的背景深厚,立即将审讯结果写成奏折,派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师。然而他预料到朝中杨党势力必定阻挠,特意让信使携带两份奏折,一份走正常渠道,一份通过司礼监王承恩的密道直送御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