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旧部心结
深秋,宁远城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这一日,天色阴沉,北风呼啸,一队约三百余人的骑兵踏着满地落叶,缓缓行至宁远城下。这些骑兵个个面色凝重,铠甲陈旧却擦拭得锃亮,旗帜上绣着的"袁"字虽然褪色,却依然醒目。这正是袁崇焕的旧部将领,在袁督师被冤杀后,他们一直心怀怨愤,对朝廷充满不信任。
王磊早就通过探报得知这支队伍的到来。他深知,袁崇焕在辽东威望极高,其旧部对朝廷的处置一直耿耿于怀。如何安抚这些将士,化解他们的心结,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更让他警惕的是,这些将士中可能混有后金的细作,或者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参将,袁部已至城外三里。"戚良前来禀报,面色凝重,"带队的是赵率教的侄子赵光远,此人性格刚烈,对朝廷...颇有微词。"
王磊站在城楼上,远望那支队伍。只见这些将士虽然风尘仆仆,但军容整齐,纪律严明,显然是百战精锐。只是他们看向宁远城的目光中,带着明显的警惕和疏离。
"开城门,迎接。"王磊下令,"传令各营,不得怠慢袁部将士。若有冲突,军法处置!"
城门缓缓开启,王磊亲自率众出迎。赵光远见王磊出迎,略感意外,但仍保持戒备姿态。
"末将赵光远,率袁督师旧部三百七十五人,前来报到!"赵光远声音洪亮,但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服。他特意强调"袁督师"三字,似乎在提醒王磊他们的身份。
王磊不动声色,仔细打量这位将领。赵光远年约三十,面庞黝黑,满脸虬髯,眼神锐利如鹰,一身旧式铠甲洗得发白,却依然挺直如松。他身后的将士也都个个精神抖擞,虽然面带疲惫,但腰杆笔直,保持着军人的尊严。
"赵将军辛苦了。"王磊温和地说,"诸位远道而来,先安顿休息。营房已经备好,热水热饭即刻送到。明日再行整编。"
赵光远却道:"参将不必费心。我等粗人,有个地方住就行。只是有一事不明:为何要将我等调离锦州?莫非是信不过我们这些袁督师的旧部?"
这话问得直接,甚至带着挑衅。周围的将士都屏息静气,想看王磊如何应对。一些天雄营的士兵已经面露怒色,手按刀柄。
王磊淡然一笑,声音平和却清晰可闻:"赵将军多虑了。调诸位来宁远,正是因为看重诸位的才能。袁督师旧部皆是百战精锐,宁远即将面临大战,正需要这样的精锐之师。"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不过,既然提到袁督师,本将倒要问一句:诸位是愿继承袁督师遗志,保家卫国;还是沉湎于过去,辜负袁督师期望?"
这话问得巧妙,既肯定了袁崇焕的功绩,又点明了当前的责任。赵光远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他身后的将士们也面面相觑,有些动摇。
王磊趁机道:"袁督师若在天有灵,必希望诸位继续为国效力,而不是纠结于过往。从今日起,诸位就是天雄营的一员。只要奋勇杀敌,本将必一视同仁。"
他当即下令:袁崇焕旧部保持原有编制,由赵光远统领;粮饷待遇与天雄营相同;更拨给最新式的武器装备和战马。
这些举措让袁崇焕旧部颇感意外。他们原本以为会受到排挤打压,没想到王磊如此优待。一些将士的眼神开始缓和,但仍有不少人保持怀疑。
然而,矛盾很快出现。在接下来的训练中,袁崇焕旧部坚持原有的战法战术,对王磊推行的新式训练颇有抵触。特别是对改良鸳鸯阵,他们认为这是对戚家军传统的背离。
"什么新式阵法,花里胡哨!"一个满脸伤疤的老兵在训练时嘟囔,"还是袁督师教的战法实在!一刀一枪,真功夫!"
这话恰好被巡视的王磊听到。戚良当即要发作,被王磊制止。他不但没有发怒,反而走到老兵面前,和气地问:"老哥如何称呼?"
老兵一愣,挺直腰板:"回参将,小的张三,跟随袁督师五年,参加过宁远、宁锦大战!"
"原来是老兵了。"王磊点头,"老哥说得对,袁督师的战法确实实用。但如今建奴战术也在变化,我们也要与时俱进。"
他亲自示范新阵法的妙用:"老哥你看,这改良鸳鸯阵虽然变化多了,但更适应建奴新的冲锋战术。上月大凌河之战,就是靠这个阵法,我们以少胜多。"
王磊用实战案例详细说明为什么需要改革,还让参加过那场战斗的天雄营士兵现身说法。渐渐地,一些将士开始接受新思想。
但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王磊通过暗中观察,发现有人暗中煽动袁崇焕旧部的不满情绪。经过秘密调查,发现竟然是孔有德在背后搞鬼!
这日深夜,王磊独自在书房研究地图,忽听窗外有细微响动。他立即警觉,悄声走到窗边,只见一个黑影迅速掠过。
"什么人!"王磊大喝,同时拔出佩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