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道惊变
辽东,深秋的寒风已经开始肆虐。枯黄的落叶在宁远城头打着旋儿,守城士兵们裹紧单薄的棉衣,呵出的白气在寒风中瞬间消散。王磊身披重甲,伫立在城楼之上,远望北方的目光凝重如铁。
连日来,探马带回的消息一个比一个令人不安。皇太极正在大规模集结兵力,八旗精锐尽出,目标直指宁远。更让人忧心的是,城中粮草已经见底,若再无补给,这座辽东重镇恐怕难以支撑长期守城。
"参将,最新军情。"戚良快步走来,皮靴在青石板上发出急促的声响。这位跟随王磊多年的副将,此刻面色凝重如铁,"建奴主力已至百里外,兵力恐不下五万。探马回报,敌军中出现了大量汉人匠户,正在组装新型攻城器械。"
王磊接过军报,羊皮纸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他的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每一个字。军报上的情报令人心惊:皇太极亲征,携重炮百门,更有一种高达四丈的攻城塔正在组装,外包铁皮,显然是为突破宁远城墙而特制。
但眼下最紧迫的问题不是敌军,而是粮草。"督师府拨发的粮草何时能极?"王磊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焦虑。宁远城中存粮仅够半月之用,若再无补给,军心必将动摇。
戚良摇头,眉头紧锁:"原本三日前就该到了,但至今未见踪影。派去的探马也杳无音信。末将已经加派了三批探马,仍无消息。"
王磊心中一惊。粮草延误在平时尚可理解,但在这个节骨眼上,简直是致命的。他立即下令:"再派三路探马,分不同路线前往接应。务必查明粮草下落!记住,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王磊在城头来回踱步,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这些年他在宁远苦心经营,改良火器,整顿防务,为的就是守住这座关隘。但若粮草不济,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次日清晨,一匹战马驮着个重伤的士兵跌跌撞撞地奔回宁远。那士兵浑身是血,背上插着几支箭矢,见到王磊后气若游丝地说:"参将...粮队...被劫了..."说完便昏死过去。
军医全力救治,但伤势极重,那士兵终究没能醒来。在他断气前,勉强说出了几个字:"左...字旗..."
王磊顿时明白了。左字旗,正是左良玉的部曲旗帜。这位拥兵自重的总兵,竟然敢在国难当头劫掠军粮!怒火在他胸中燃烧,但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左良玉手握重兵,若处理不当,恐生大变。
"立即点兵!"王磊怒不可遏,极声音依然冷静,"我要亲自去会会这个左良玉!"
洪承畴闻讯赶来,官袍下摆沾满晨露:"参将三思!左良玉拥兵数万,若与其冲突,恐生变故。不如上奏朝廷,请旨处置。"
王磊冷静下来,知道洪承畴说得有理。但他更清楚,朝廷的旨意不知何时才能到来,宁远城等不起。每延迟一日,宁远就离断粮更近一步。
"督师,"王磊沉声道,目光如炬,"若等朝廷旨极,宁远早已断粮。末将有一计,既可追回粮草,又不与左良玉正面冲突。"
他详细说明计划: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上大张旗鼓准备讨伐,实际上派精兵潜入左良玉大营,擒贼先擒王。只要控制住左良玉或其重要亲属,就不怕他不交出粮草。
洪承畴沉吟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案:"此计虽妙,但极是凶险。左良玉老奸巨猾,其大营必然戒备森严。若事败..."
"末将愿立军令状!"王磊斩钉截铁,"若事败,愿受军法处置!"
洪承畴长叹一声,终于点头:"既如此,本督准你所请。但切记:不可伤左良玉性命,以免激起兵变。更要确保自身安全,宁远不能没有你。"
王磊立即着手准备。他挑选了天雄营中最精锐的五十名士兵,这些人都是夜战好手,精通渗透和擒拿。更关键的是,他决定亲自带队。
"参将不可!"戚良劝阻道,面色焦急,"您是一军之主,岂可轻涉险地?若有不测,宁远怎么办?"
王磊坚定地说:"正因为是一军之主,才更要亲自去。左良玉老奸巨猾,若非我亲自出马,恐难成功。况且..."他压低声音,"此事关乎宁远存亡,我必须亲自确保万无一失。"
是夜,月黑风高。王磊率精兵悄然出城,直奔左良玉大营所在。一路上,他们避开官道,专走小路,终于在黎明前抵达左良玉大营外围。
左良玉的大营依山而建,戒备森严。营寨连绵数里,旌旗招展,巡逻队往来不绝。显然,极良玉也知道自己做的事见不得光,加强了戒备。
王磊观察良久,发现大营虽然守卫森严,但并非无懈可击。他注意到,每天清晨,都会有一支运输队从后山小道进出,似乎是运送补给。这支队伍守卫相对松懈,正是潜入的好机会。
"就从这里入手。"王磊下定决心,眼中闪着锐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