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 第95章 初临校园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第95章 初临校园

作者:贾闲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6 18:59:24

林墨跟着张建军来到二楼的一个宿舍门前。

“就这儿,206。”张建军推开一扇漆成深绿色的木门。

房间不大,约莫十五六平米,靠墙左右各摆着三张铁架床,上下铺。中间是两张拼在一起的长条木桌,配着几把旧椅子。

墙角立着两个掉漆的木制储物柜。窗户敞开着,窗外是高大的杨树,蝉鸣声声。

此时房间里已经有了三个人,正在各自收拾床铺。

“各位新同学,来新室友了!林墨,咱们系的!”张建军嗓门洪亮地介绍道。

“林墨,这三位是你的室友,你们自己认识一下。床位先到先得。生活上有什么不明白的,就问学长或者去楼下看宿舍公约。我还有任务,先走了!”

说完风风火火地离开了。

宿舍里的三人目光都投向林墨。靠门右手下铺是个身材高壮、方脸阔口的男生,皮肤黝黑,穿着崭新的蓝色工装,但袖口挽起露出的胳膊肌肉结实。

他率先开口,声音洪亮带着明显的京腔:“哟,又来一位!欢迎欢迎!我叫周伟,四九城本地的,家住南城!”他说话干脆,带着一股自来熟的爽朗劲儿。

靠窗左手下铺是个戴着黑框眼镜、身材清瘦的男生,正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一摞书,闻言抬起头,推了推眼镜,语气温和略带腼腆。

“你好,林墨同学,我叫沈知书,来自苏省金陵。”他说话节奏舒缓,用词文雅。

坐在沈知书对面下铺、正费力想把被子塞进被套的是个中等身材、圆脸微胖的男生,他忙得一头汗,见状赶紧站起来,憨厚地笑道。

“俺叫王建国,鲁省泉城的!同志你好!”他口音浓重,笑容朴实,带着山东人特有的热情实在。

“你们好,我叫林墨,也是四九城的。”林墨微笑着回应,将自己的行李暂时放在唯一空着的、靠门左手上铺的床板上。看来剩下的两位室友还没到。

“林墨?你这打扮挺有意思。”周伟打量着林墨和他那明显是工人打扮的衣着,以及带来的旧但结实的行李。

“看你这样儿,也是考进来的?哪个中学的?”

“我上的是夜校,之前在工作。”林墨一边利索地开始解行李绳,一边平静地回答。

“工作?”周伟愣了一下,王建国和沈知书也投来惊讶的目光。

这年头大学生里,有工作经历的并不少见,但像林墨这样看起来如此年轻又直接由工厂推荐考上的,还是少数。

“嗯,在龙成家具厂。”林墨言简意赅,并不打算多谈过去。

他动作麻利地开始铺床挂蚊帐,手法之熟练,一看就是常干活的,看得王建国啧啧称奇,对比自己刚才手忙脚乱的样子,不禁有些脸红。

正说着,宿舍门又被推开了。一个穿着剪裁合体的浅色衬衫、深色西裤、皮鞋锃亮的青年走了进来。

他鼻梁上架着副金丝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提着一个漂亮的皮质旅行箱,身后还跟着一个穿着同样体面的中年人,提着更大的箱子。

青年目光在宿舍内扫了一圈,眉头几不可查地微微蹙了一下,似乎对宿舍的简陋有些不满,但很快掩饰过去,露出一个礼貌却略显疏离的笑容:“各位同学好,我叫徐润卿,来自沪市。

以后请多关照。”他说话带着软糯的上海口音,语调从容,显得很有些派头。那位中年人应该是家人或帮忙的,沉默地开始为他打理靠窗右手那个空着的下铺——那是宿舍里最后一个下铺。

“你好你好!欢迎!”周伟依旧是大嗓门。王建国和沈知书也打了招呼。林墨在上铺点头示意了一下。

徐润卿的做派和行李与其他几人格格不入,他的家人甚至带来了崭新的丝绸被褥和绣花枕头,还有一个小台灯,引得周伟多看了好几眼。

徐润卿本人则拿出一个白手帕,仔细地擦拭着桌椅,才肯坐下。

最后一位室友是在傍晚时分才姗姗来迟的。一个个子不高但精瘦灵活的青年,穿着汗衫短裤,趿拉着拖鞋,皮肤被晒得黝黑。

背着一个巨大的、鼓鼓囊囊的军用挎包,一手还拎着个网兜,里面装着脸盆等杂物。

他一进门就带着一股热气,嗓门响亮,一口带着浓郁粤语腔调的普通话。

“唔好意思,唔好意思!火车晚点,迟咗滴(迟了点)!各位大佬,我叫杨振华,羊城来的!”他笑嘻嘻的,眼神灵活地扫过每个人,显得格外活络精明。

杨振华的到来让宿舍气氛更加活跃。他毫不认生,很快就跟周伟和王建国聊上了,听说林墨是四九城的。

还特意凑过来打听哪里能买到正宗的烤鸭和茯苓饼,说要给家里寄点。

得知林墨之前工作过,他眼睛一亮,压低声音问:“墨哥,四九城黑市...哦不,鸽子市,现在行情点样(怎么样)?粮票咩价?”

林墨看了他一眼,淡淡一笑:“不太清楚,好久没去了。”杨振华嘿嘿一笑,也不再多问,眼神却滴溜溜转着,不知在想什么。

就这样,206宿舍的六个人到齐了。

四九城爽朗工人家庭出身的周伟、苏省文气的沈知书、鲁省憨厚朴实的王建国、沪市精致讲究的徐润卿、羊城灵活精明的杨振华,以及同样来自四九城却带着工人经历和超龄沉稳的林墨。

六人六色,小小的宿舍仿佛一个微缩的社会。

第二天上午,全体新生在教学楼一间大阶梯教室开会。

土木工程系六零级的新生近百人,济济一堂,大多是十**岁的年轻面孔,洋溢着朝气与好奇,也有少数像林墨这样年纪稍长、面带风霜的调干生或工人学员。

一位约莫三十多岁、穿着灰色中山装、表情严肃的男老师走上讲台,他是系里指派的辅导员,姓刘。

刘辅导员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开始强调大学的纪律和要求。

作息时间、课堂纪律、政治学习的重要性、集体活动安排、宿舍卫生轮流值日、乃至恋爱问题...事无巨细,要求严格,透着这个时代特有的高度组织化和纪律性。

“...同学们,你们是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人才!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又红又专!要把宝贵的青春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和建设祖国上来!...”

刘辅导员的话铿锵有力,台下鸦雀无声,许多年轻的面孔上露出紧张和郑重的表情。

刘辅导员讲完,另一位看起来更年长些、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老师走上台,他是土木系的一位副教授,也将担任林墨他们这个班的班导师,姓吴。

吴老师的语气温和许多,他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水木大学土木系,然后简要介绍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内容、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

接着,他介绍了大学四年的主要课程设置,从基础课的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到专业课的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测量学等等。

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听得台下一些学生暗暗咋舌。

“...大学生活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过程。”

吴老师推了推眼镜,“希望大家能尽快适应,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下面,我们简单做个自我介绍,让大家彼此熟悉一下。就从第一排开始吧。”

新生们依次站起来,大多有些紧张,报上姓名、籍贯、毕业学校,声音或洪亮或细小。轮到林墨时,他站起身,身形挺拔,目光平静,声音沉稳,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叫林墨,来自四九城。毕业于红星夜校高中部。入学前在龙成家具厂工作。很高兴能和大家成为同学,一起学习,将来为建设国家出力。谢谢。”

他的介绍简短干脆,没有多余的话,但“夜校”、“工作”这些字眼,还是让不少同学投来好奇的目光。

工人身份的大学生,在这个群体里总是显得有些特殊。

自我介绍环节在略显拘谨的氛围中结束。

散会后,新生们三三两两地离开教室,对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未知与期待。林墨随着人流走出教学楼,看着阳光下古老而充满生机的校园。

新的身份,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水木园的生活,正式开始了。

他的目光掠过那些厚重的教科书名称,心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一种即将系统汲取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更深层次结合的跃跃欲试。

水木大学的新生生活,以一种高度组织化、纪律严明的方式拉开了序幕。

最初的两周,课程表上排满了名为“入学教育”的内容,实则是密集的思想政治学习和纪律规范灌输。

每天清晨六点十分,尖锐的起床号声便会准时划破宿舍区的宁静。

六点三十,所有人必须整理好内务,到楼下集合,进行早操或晨跑。

七点整,集体前往食堂用餐。大学的食堂虽然比外面普通市民的供应要稍好一些,但1960年的困难时期依然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主食多是粗糙的二合面或掺了麸皮的窝头,粥能照见人影,菜是水煮的白菜萝卜土豆,难得见到几点油星,偶尔有一小勺炒青菜或豆腐,便算是改善了。

定量供应,刚刚能保证年轻人基本的热量消耗,想要吃饱,对许多正在长身体的男生来说,是一种奢望。

林墨对此适应良好,甚至觉得比厂里食堂也差不了太多,他工坊空间里的储备让他心中有底,每天做完健体操之后自己在工坊里加餐都成了他每天的习惯。

上午和下午,通常是集中在阶梯教室或大礼堂听报告。

来自校组织、系总支的领导、辅导员轮番上阵,讲述国内外形势、组织的教育方针、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纪律要求。

笔记必须认真记,讨论必须积极发言,思想汇报必须按时上交。

一切强调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是被批判的对象。晚上则往往是班组讨论,消化白天的学习内容,或者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这种高度统一、节奏紧张的集体生活,对于刚从高中毕业的应届生来说,需要时间适应。

宿舍里,习惯了家里精细生活的徐润卿私下会抱怨几句伙食和纪律,被周伟呛声“资产阶级娇气”;杨振华则琢磨着能不能用全国粮票想点办法;沈知书和王建国则默默遵守,有些压力但努力坚持。

林墨反而是最适应的一个,厂里严格的生产纪律、质检岗位要求的严谨细致。

以及他自身超强的自律性,让他对这种程式化的生活接受良好,甚至能提醒有时睡过头的杨振华。

帮助内务总是不达标的王建国整理床铺,这两位也是林墨最先熟悉的舍友。

两周的思想纪律教育期间,还穿插进行了严格的入学体检。

林墨身体素质极佳,各项指标优秀,让负责体检的校医都多看了两眼。

而一些来自农村、长期营养不良的同学,则被查出了一些问题,令人揪心。

当这两周过去,整个新生群体的精神面貌似乎都被无形地规整了一遍,初步具备了“集体”的模样。

宿舍内部,经过磨合,也形成了基本的作息默契和值日安排。

紧接着的一周,是专业导入教育。土木系组织了多场讲座,由系里知名的教授,包括吴班导师,介绍土木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在国家工业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与广阔前景。

从宏伟的十大建筑谈到未来的工厂、电站、桥梁、住宅建设蓝图,听得新生们心潮澎湃。

同时也清晰地勾勒出五年学制的课程框架:前两年重基础——数理化、力学、制图。

中间两年攻专业——结构、土力学、建材、施工;最后一年搞设计、实习、毕业答辩。课程排得极为饱满,学业压力可想而知。

此外,还组织了新生参观学校的结构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水利馆以及巨大的图书馆,看着那些精密的仪器、浩如烟海的藏书

还有正在做实验或埋头苦读的高年级学生,新生们在震撼之余,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和求知的渴望。

至此,林墨的大学生活才算真正步入正轨。白天,他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高等数学的严密逻辑、大学物理的深入原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的精确要求...

这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与他从《鲁班经》和赵山河那里学到的经验性、实操性的“规矩”相互印证、碰撞、融合,常常让他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他惊人的专注力和理解力,以及那份超越年龄的沉稳,很快在各科老师那里留下了印象。

尤其在学习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时,那种将三维空间结构精确转化为二维图纸,再通过图纸指导施工的思维模式,深深触动了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