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 第55章 下调和囤积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第55章 下调和囤积

作者:贾闲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6 18:59:24

七月初,一则由街道办张贴在四合院大门旁的正式通知,如同寒冬腊月的一盆冰水,瞬间冻结了院中尚存的一丝侥幸,那是关于调整城镇居民粮食定量标准的通知通知措辞严谨,宣布从即日起,全市城镇居民粮食定量标准进行下调。

通知一出,整个四合院的气氛陡然凝重。邻居们,此刻脸色都沉了下来。那一点点靠婚宴暂时麻痹的粮慌,被这白纸黑字的通知再次唤醒。

“唉,还是降了…”三大妈拿着粮本,叹了口气,但还算镇定,“大人孩子都降了点,以后更得精打细算了。粗粮多就多吧,总归饿不死,就是油水更少了。”

易中海看着通知,眉头微皱,对身边的一大妈说:“定量减了,细粮肯定更少。我看东旭家做饭,都掺从农村带回来薯干了。咱们老两口,省着点每个月那粗粮你给他送十斤过去。”他们两人都有定量,没多少压力,这个年代是饿不着一个七级大工的。

傻柱看着通知,没心没肺地说到:“得,食堂的菜更没油水了!我这大师傅也难为无米之炊啊!”他单身汉一个,雨水也有定量,而且作为大厨还能在厂里吃,定量还能剩下不少给雨水。

后院的刘海中,脸上的红光也慢慢消退了。他刚为儿子的婚礼掏了不少家底,还欠下不少人情债,现在定量减了!估计每天必备的炒鸡蛋要隔天才能吃到了?油水少了,这肥膘怕是要下去不少!

真正陷入困境的,是贾家。贾东旭看着通知上那减少的定量,再想想家里五口人只有贾东旭有定量,其他四个人要么回乡下挣工分吃饭,贾东旭自己作为钳工虽然是重体力劳动者,定量比较多,但是也顶不住五张口吃。前些年存下来的粮食和这段时间屯的粮食存量疯狂的往下降,哪怕像现在这样掺着薯干做饭,估计能顶到明年的年初就很好了,一切都应了林墨当时的说法,现在只能靠这些年攒下来的钱和粮食顶到来年收成!

“当家的…这…这可怎么活啊!”秦淮茹看着粮本,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贾张氏也慌了神,拍着大腿:“天爷啊!这是要饿死我们老贾家啊!”棒梗和小当似乎也感受到了家里的绝望气氛,眼巴巴地看着父母,不敢喊饿。

贾东旭阴沉着脸,咬了咬牙说道,“咱们院傻柱在厂里吃饭,定量肯定还剩不少,我去调剂一下,师父家应该也能支持一些。家里面的存粮还有不少,我们再把细粮换成粗粮,我再去跟工友调剂一些粮票,应该差不多能顶到来年收成了”,秦淮茹也低声跟贾张氏说道“妈,你帮我带小当和棒梗,我去摘点野菜,摸点黄鳝补贴一下家里吧吧,现在继续在街道接零活干不合算,挣这点钱都不够换口粮的”。

林墨下班回来,看到了那张贴在门上的通知。他面色平静,心中早有预料。他快步走回家,关上门。程秀英和林贤林巧都围了上来,脸上带着忧虑。

“妈,石头,巧儿,别担心。”林墨的声音沉稳而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定量是降了,但咱家都有定量,饿不到我们,而且但我们家之前有准备是咱们院最早开始屯粮的。足够我们吃到来年收成没有问题的”他压低声音,神情严肃,“而且我认识一些人,能弄到一些额外的粮食,但这事非同小可,绝不能让院里任何人知道! ”

程秀英看着儿子郑重的眼神,立刻用力点头:“木头你放心!妈知道轻重!绝不往外说一个字!”林贤和林巧也紧张又郑重地保证:“哥,我们记住了!谁也不说!”

林墨点点头:“好。从今天起,我们家的伙食,我来安排,我们按计划来,稳稳当当过日子,没问题。”他怕如果让母亲来安排不舍得放粮食。

看着儿子有条不紊地安排和那“有门路”的保证,程秀英慌乱的心彻底安定下来。林贤和林巧也仿佛有了主心骨。

时间在定量收紧的紧绷中缓缓流淌。四合院里,各家各户都在粮荒的阴影下,努力调整着生活的节奏。

中院闫家终于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在三大爷闫埠贵锲而不舍地托关系、送点心、赔笑脸,几乎耗尽了多年积攒的人情后,他的大儿子闫解成总算结束了两年打零工的生涯,正式进入红星轧钢厂,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学徒工!

虽然只是最基层的岗位,但有了轧钢厂这个“铁饭碗”,就意味着有了稳定的收入和未来的保障。闫埠贵推着眼镜,脸上难得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连算盘声都轻快了几分。闫解成穿着崭新的、略显肥大的轧钢厂工装,虽然带着学徒工特有的青涩和拘谨,但腰杆也挺直了不少。

相比之下,后院刘海中的二儿子刘光天,就显得落寞许多。他没能考上高中,成了待业青年。刘海中托人给他找了个在街道木器社打零工的活儿,收入不稳定,也没有固定收入,不过十四五岁的青年还没到定性的时候,总是拿到钱就出去花。

看着大哥刘光齐搬进了厂宿舍,成了双职工,自己却只能干力气活,刘光天心里憋着一股气,回家也常常阴着脸。刘海中看着这个“不成器”的二儿子,对比出息的大儿子,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家里时常能听到他训斥刘光天的声音。刘光福倒是按部就班地升入了初中,和小妹林巧成了同年级同学。两个半大孩子,每天背着书包上学放学,成了院里少有的、暂时还不太懂得愁滋味的风景。

院里的女人们,尤其是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们,彻底忙碌了起来。挖野菜成了每日的必修课。清晨天蒙蒙亮,就挎着篮子、拿着小铲子出门,城郊的田埂、河沟边、甚至公园的角落,都成了她们的战场。荠菜、马齿苋、灰灰菜、蒲公英…凡是能入口的绿色,都被小心翼翼地挖回家,洗净、焯水,掺进本就稀少的粮食里,努力填饱家人的肚子。

这其中,秦淮茹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韧性和生存智慧。出身农村的她,对野外有着天然的熟悉感。她不仅挖野菜又快又多,更有一手在浑浊水沟、泥塘边摸泥鳅、黄鳝,甚至晚上打着手电筒捉青蛙的本事!这些带着泥腥味的“荤腥”,成了贾家饭桌上难得的油水补充。

虽然量很少,腥味也重,但在棒梗和小当眼里,妈妈带回来的泥鳅、青蛙腿,就是无上的美味。贾东旭看着妻子日渐粗糙的手和疲惫的面容,心中愧疚更深,却也无可奈何。贾张氏虽然依旧抱怨,但看着孙子孙女能多吃两口,也默许了秦淮茹的行为,甚至偶尔会帮着处理那些滑腻的“战利品”。

林墨的生活则被工作、学习和精心的储备填得满满当当。

在龙成总厂,他领导的“外协入厂检验组”已高效运转,成为保障出口产品质量的关键闸门。他制定的严苛标准、铁面无私的执行以及那近乎神奇的“直觉”复检,让外协厂不敢有丝毫懈怠,也赢得了厂内上下的认可和敬畏。

下班后,他雷打不动地去夜校“快速班”上课。俄语的学习渐入佳境,数理化课程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他依然一丝不苟,确保成绩优异。自从他晋升四级工,赵山河也因为他的部分原因升任车间副主任后,赵山河再也没有让他去做外快的工作,因为林墨的工作也繁重复杂起来,本来说要去大漆车间学漆工的事也暂时耽搁了。

而属于林墨自己的时间,则被分割给了“鲁班工坊”和一项隐秘的“储备”计划。

在工坊的双倍时间里,他继续在赵山河划定的“五级工”框架内艰难跋涉。拆解组装那些繁复的斗拱雀替模型,理解古建木构的力学精妙;练习大型复杂榫卯的精准开凿与应力协调;研读《鲁班经》中关于木材特性、环境变化与结构稳定的技艺。每一次成功的咬合,每一次对“规矩”更深的理解,都让他对传统木艺的敬畏与掌握更深一层。他知道,这看似与当下新派家具生产无关的“大木作”根基,正是他未来在匠道上走得更远、更高的基石。

此外,他利用周末的时间,开始了为未来屯资本的物资储备。他知道未来几十年某些物品的稀缺性和价值。

首先,利用偶尔从孙老蔫那里弄到的、以及通过其他隐秘渠道收集的酒票,他隔三差五就去信托商店或指定的烟酒专卖点,购买被时人视为“奢侈品”的茅台酒和汾酒。一瓶瓶用草纸包裹、透着醇厚香气的茅台和清香扑鼻的汾酒,被他小心翼翼地存进鲁班工坊阴凉干燥的角落。这些“液体黄金”,是他为未来准备的硬通货。

同时,他利用休息日,跑遍了京城几家有信誉的大药房。重点囤积“安宫牛黄丸”。这种由牛黄、麝香、犀角、珍珠等名贵药材制成的药丸,在未来特殊时期和老年急救中的巨大价值。一枚枚用蜡丸和金箔包裹的安宫牛黄丸,连同购买时的说明书,被他如同珍宝般妥善收藏在空间里。

最后,邮票也进入了林墨的视野。他专门去邮局和信托商店,留意每年发行的新邮票,尤其是那些题材重大、设计精美、发行量相对较小的品种。一版版崭新的邮票,连同首日封,被他收入囊中。他不懂集邮的门道,但他知道时间会赋予这些纸片难以估量的价值。这些收藏行为,在外人看来或许有些“不务正业”,甚至有些“败家”,但在林墨心中,这是穿越者视角下,为漫长未来铺垫的、极其重要的“生存”与“发展”资源。

林家的小日子,在林墨的周密安排和隐秘储备下,显得格外平静安稳。程秀英严格按照林墨的计划放粮做饭,粗粮细作。虽然吃饭的时候油水少了点,但一家经常还能吃到林墨从空间里做好拿出来的肉。林家厨房飘出的、带着野菜清香的饭食味道,与院里其他家的饭菜味道并无二致。加上林家一贯低调,程秀英口风极紧,林贤林巧也牢记哥哥的叮嘱,并没有没引起太大的波澜。

然而,林墨知道,眼下的定量减少,只是开始。后面还有两年多的这样的日子要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