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 第53章 三板斧的震慑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第53章 三板斧的震慑

作者:贾闲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6 18:59:24

“联合生产质量管控中心”外协入厂检验组的牌子挂起来容易,但真正运转起来,并让各外协厂心服口服地接受一个年轻四级工的“裁决”,却绝非易事。林墨深知自己稍有不慎,不仅个人威信扫地,更会影响整个订单的进度和质量。不过对于这些,前世的他并不少见,无非就是个装修材料的验收,他立刻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沉稳与行动力,祭出了他的三道板斧。

第一板斧,编制标准,立规明矩。林墨没有急着去检验台,而是将自己关在临时腾出的办公室里三天。他结合陈枋安提供的核心图纸要求、赵山河强调的“规矩”,以及自己前世对质量管理的理解,开始编制一份前所未有的《外协部件入厂检验标准细则》。这份细则摒弃了以往“的模糊表述,采用了后世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制定极其精确、可量化的标准,要求所有外协件必须清晰标注生产厂代号、部件编号、生产批次,确保问题可追溯。

这份细则图文并茂,条款清晰,要求严苛到近乎不近人情。林墨将其呈送给陈枋安和聂厂长审阅时。陈枋安看后拍案叫绝:“好!要的就是这个‘死’标准!有了它,检验才有依据,说话才有底气!”聂厂长也大笔一挥:“印发!作为质检中心一号文件,发至所有外协厂及我厂相关部门!即日起严格执行!”

第二板斧,强化培训,统一尺度。林墨深知,再好的标准,执行者理解不一也是白搭。他利用合并后新厂带来的“新鲜血液”和厂里建立外检组的名额,从原木器三厂和合作社挑选了十来个年轻、识字、手稳、脑子灵活的工人,又从原来赵山河的小组调来两个经验丰富、做事认真的老师傅,组成了外检组班底,其中一个就是他的师兄李铁牛,这个是跟师父赵山河学足了守规矩的人,另一个师兄王小柱则是跟着师傅去了车间。

他亲自当教官,连续一周高强度培训,逐条解读《细则》,确保每个人理解每项要求背后的质量意义。手把手教授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角度尺、塞尺、水平仪等精密量具,进行反复测量练习,直到读数精准、手法一致。设立“缺陷样本展示台”,收集各种典型不合格品。开展模拟检验考核,让组员互相检验对方“加工”的部件,现场判定,林墨点评,统一判定尺度。

第三板斧,设计奖惩,明确导向。林墨深知,光靠觉悟不够,必须有明确的利益导向。他制定了严格的《外检组工作奖惩制度》,个人月度奖励粮票、肥皂等紧俏物资,检出重大质量问题,额外重奖。检验失误导致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视情节扣罚奖金、通报批评,屡犯者调离岗位。外协厂, 建立“质量档案”。首次送检批次合格率低于95%,书面警告;连续两次低于95%,暂停接收该厂部件,上报总厂及轻工局协调;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通报表扬,并在后续任务分配上优先考虑。所有检验结果,定期汇总排名,抄送各外协厂领导及轻工局。

新标准执行的第一周,果然遇到了阻力。最大也最不服管的,是同样实力雄厚、一直视龙成为竞争对手的华艺厂。他们仗着老资格,首批送来的茶几腿部件,在尺寸公差和表面毛刺上就“踩了线”。

检验员小张严格按照标准测量,判定其中三成不合格,贴上红标。华艺厂的送货员是个老师傅,一看就火了:“什么?!就这点毛刺?这点尺寸差?以前不都这么干的吗?你们龙成搞什么名堂!是不是故意刁难我们华艺?”声音很大,引来不少人围观。

林墨闻讯赶来,拿起一个被判不合格的部件,用千分尺和塞尺当场复测,数据清晰无误地显示超差。他又拿起一个合格品做对比,差距一目了然。他平静但不容置疑地对华艺厂送货员说:“李师傅,这不是刁难。您看,标准细则上写得清清楚楚,测量方法也演示过。这批货,按标准,就是不合格。请拉回去返工,或者重做。下次送检,请务必按标准来。这是检验单,请签收。”

李师傅还想争辩,林墨直接拿出《细则》文件和聂厂长、陈枋安的批复:“这是总厂和轻工局认可的标准。如果您有异议,可以找贵厂领导向我们总厂质检中心或轻工局反映。但这批货,按标准,不能接收。”态度坚决,有理有据。

李师傅最终悻悻地签了不合格单,拉着被退回的部件走了。这件事迅速在各外协厂传开。大家意识到,龙成这次是动真格的了,那个年轻的林组长,不是好糊弄的!之后送检的部件,明显更“规矩”了,合格率开始稳步上升。

林墨这三板斧,快、准、狠,迅速在混乱的初期建立了外检组的权威和工作秩序。他用铁一般的标准、严格的执行和公正的态度,逐渐赢得了组员的敬畏和外协厂的认可。他在这个关键岗位上,初步站稳了脚跟。

林墨的有板有眼让陈枋安更是刮目相看,自从林墨给他出了主意让厂子合并解决产能问题后,他就知道这个小子的政治手腕管一个小组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晚饭时分,林家饭桌上。程秀英看着儿子略显疲惫但眼神明亮的脸,又是心疼又是骄傲:“木头,当组长了?管着十几号人?还管着别的厂送来的东西合不合格?听起来就很了不起。

林墨扒拉着饭,简单地说:“妈,就是份工作,按标准办事,没啥。”

林贤则一脸崇拜:“哥!你真行!才进厂多久啊,就当组长了!还是管外厂产品的质量,这么重要的岗位!我们同学家长在厂里熬多少年都不一定能当上小组长呢!”

林巧眨着大眼睛:“哥,那你是不是能管好多好多木头啊?”

林墨被妹妹逗笑了:“嗯,管好多木头,让它们都变成好家具。”

消息传到中院贾家,气氛就复杂多了。贾东旭听着秦淮茹转述三大妈从厂里听来的消息,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他刚被易中海训斥在钳工台上进步太慢,正憋着一肚子火。

“哼!检验组长?不就是拿着尺子量来量去的活吗?有什么了不起!”贾东旭语气酸溜溜的,“还不是靠着巴结了领导才有的机会?四级工当组长,管外厂的老师傅?我看就是瞎胡闹!等着看吧,迟早得出事!”

后院刘海中家,二大爷刘海中正摆弄着他那台宝贝收音机,听到二大妈说起林墨当组长的事,撇了撇嘴:“一个检验组长,芝麻绿豆大的官儿,还是个临时的!跟我家光齐那技术员能比吗?光齐那是坐办公室画图的!干部编制!”他刻意提高了音量,仿佛要让全院都听见。

闫埠贵推着眼镜,算盘精又开始拨动:“啧啧,林墨这小子…不得了啊!检验组长,管入厂验收,这权力…可大可小啊!手指缝里漏一点…嗯…”他镜片后的眼睛闪着精光,琢磨着以后是不是该对林家更“客气”点。

外协入厂检验组的工作终于从最初的忙乱和试探中,逐渐走上了正轨。那些经过严格培训的组员们,在明确的奖惩制度和林墨近乎严苛的要求下,也慢慢形成了严谨的工作习惯。检验台前,游标卡尺、千分尺、塞尺的金属摩擦声,记录员笔尖划过表格的沙沙声,以及组员间简洁专业的交流声,取代了初期的争执与抱怨,形成了一种高效而略带紧张的秩序。

然而,林墨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再严格的程序和量具,也无法完全替代经验与直觉,尤其是当问题隐藏在细微之处或涉及木材本身的“脾气”时。每天下班前,当喧嚣的车间逐渐安静下来,林墨总会独自一人走向当天检验合格、已分类堆放的外协部件存放区。

这里如同一个巨大的木料迷宫,弥漫着松木、榉木、水曲柳等不同木材混合的气息。林墨放慢脚步,目光缓缓扫过整齐码放的一垛垛板材、一捆捆腿脚、一箱箱榫卯连接件。他并非漫无目的,而是调动起全部的感官和心神,尤其是那份《鲁班经》赋予的、对木材和结构近乎本能的“灵巧感应”。

他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板材的边缘,感受着表面的平整度是否真的如检验单上记录的“≤0.2mm”;他拿起一个榫头,指腹在光滑的表面上摩挲,体会着木材的纹理走向和潜在的应力点;他凝视着榫眼的内壁,仿佛能“看”到它与榫头结合时是否会有微不可察的滞涩。

大多数时候,一切如常,那些部件安静地躺在那里,散发着合格品应有的规整气息。但偶尔,当林墨走过某一堆部件时,心头会莫名地掠过一丝极细微的“不协调”感。这种感觉难以言喻,仿佛空气中多了一缕不该有的毛刺,或者木材的“呼吸”中带着一丝沉闷。

每当此时,林墨便会停下脚步,目光锁定那堆让他感到“不适”的部件。他会随机抽取几件,亲自带回检验台,用最精密的量具,按照比《细则》更严苛的标准,进行“复检”。

起初,组员们对此不以为然,觉得组长是过于谨慎。然而,几次下来,林墨的“直觉”竟屡屡应验!

一次,一批来自木器三厂的茶几面板,检验单上合格率高达98%。林墨走过时,却感到一丝不易察觉的“浮”气。他抽检了三块,用高精度水平仪和塞尺反复测量,结果发现其中两块在极其微小的对角线方向上存在肉眼无法察觉的扭曲,最大间隙竟达到0.8mm,远超0.5mm的极限!一旦装上桌腿,必然导致桌面不平整!

还有一次,一批沙发椅的扶手粗坯,表面检验合格。林墨拿起一个,手指摩挲间,感到木纹深处有一丝异常的“涩”感。他仔细检查,最终在一个不起眼的侧边,发现了一条极其细微、被浅色木纹掩盖住的暗裂!这种裂纹在初期可能不影响使用,但随着环境温湿度变化或受力,极易扩大,导致断裂!

更让组员们心惊的是一次榫卯连接件的抽检。检验报告显示榫头尺寸完美。林墨却感到这批部件的“气场”过于“硬”直,缺乏应有的韧劲。他亲自用游标卡尺测量榫头根部与顶部的细微尺寸差,又用特制的小锤轻轻敲击榫头侧面听音,最终发现这批榫头因加工时进刀过快或木材处理不当,导致根部应力集中,韧性不足!这样的榫头,在长期受力下,脆性断裂的风险极大!

每次发现问题,林墨都会召集全组,当场复盘。他平静地展示问题所在,讲解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然后严厉地追责:是哪位检验员负责这批货?检验步骤是否严格按照流程执行?量具读数是否准确?是疏忽大意,还是心存侥幸?

对于确属工作失误的组员,林墨毫不留情,第一次警告,扣除当月部分奖金;第二次,全组通报批评,调离关键检验岗位,甚至退回原车间!他深知,在质量关口,一丝一毫的松懈都可能酿成大错。几次“杀鸡儆猴”下来,组员们彻底服气了。他们看林墨的眼神,除了敬畏,更多了一层不可思议的“神乎其技”的佩服。没人再敢偷懒耍滑,检验流程的每一步都执行得一丝不苟。林墨“铁尺量方圆”的名声,不仅在龙成总厂内部传开,甚至在外协厂中,也成了一个令人敬畏的传说——“龙成那个小林组长,眼睛比尺子还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