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 第177章 新的阶段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第177章 新的阶段

作者:贾闲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6 18:59:24

十一月中旬,四九城的初雪尚未落下,深秋的寒意却已浸透水木园的一草一木。系馆顶楼的藏书阁内,暖气管散发着微弱的热度,混合着松木、陈墨与林墨指尖淡淡的桐油气味,形成一片独立于外界的静谧空间。

书架旁,第十七座依照梁先生手稿制作的缩比木质建筑——一座精巧的“重檐十字脊抱厦复合式楼阁”——已然落成。它结构繁复,气势内敛,斗拱层叠,翼角轻灵,静立于台面之上。

与前十六座模型相比,这一座从最初的读图、选料,到中间的推敲、制作,直至最后的调整、抛光,林墨几乎未曾遇到需要向外求教的滞涩。心念所至,刀笔随之,那种人与图纸、与材料、与古老营造法则之间的隔阂,已然消弭于无形。

梁先生悄然立于一旁,已观看了许久。他目光沉静地扫过模型的每一处细节——从柱础的收分到脊饰的形态,从铺作的逻辑到屋面的举折。

良久,他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种复杂难言的情绪,有欣慰,有赞赏,更有一丝“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慨然。

“林墨,”先生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郑重的意味,“至此,在大木作一途,依循古法、解读图纸、把握结构神韵与尺度精髓,你已可称‘出师’。”

林墨放下手中的软布,恭敬垂手而立。

梁先生踱步上前,苍老而温暖的手掌轻轻拂过那座微缩楼阁的飞檐,继续道:“匠者,循法度,精技艺,可达‘工’之极致。你已经离那个境界不远。

然‘师’者,需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乃至开宗立派。此路无涯,非仅靠模仿与积累可达。我所能引导你的方向,你都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往后,需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于实践中自行体悟、印证、乃至超越。”

他转身,从随身携带的旧牛皮公文包中,取出厚厚一叠用牛皮纸仔细包裹的手稿,郑重地递到林墨面前。

“这是我数十年来实地测绘、研究的部分心得与未及深入整理的构思,涉及各类官式、民居、乃至一些仅存于文献的想象复原图。

你拿回去,仔细临摹,用心体味其中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匠意与智慧。临摹完毕后,原稿需完好归还。”先生目光深邃。

“这些,或许能为你将来融合古今、自出机杼,提供些许土壤与养分。”

林墨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手稿,指尖能感受到纸张的脆硬与岁月沉淀的重量。他深深一揖:“学生谨记先生教诲,定不负先生厚望!”

他知道,这叠手稿,不仅是知识与技艺的传递,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许。他的大木作之路,在此刻,真正进入了一个依靠自身探索与积累的新阶段。

几乎就在林墨沉浸于临摹梁先生手稿、并开始尝试依据自身理解对某些局部进行微调推演的同时,王副司长正被一场“甜蜜的负担”裹挟着,忙得脚不沾地。

“逸云”与“磐石”系列在海外市场的表现远超预期,尤其是打开了美洲和东欧的销路后,订单如同雪片般飞来,几乎要将国营木器一厂那刚刚扩产完毕的生产线再次撑爆。

王副司长奔波于部里、木器一厂以及数个被纳入外协体系的其他家具厂之间,开会、协调、解决争端、督促质量,人肉眼可见地瘦了一圈,眼下的青黑几乎成了半永久状态,但眼神里却燃烧着近乎亢奋的火焰。

产能!产能!还是产能!

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产能再提升一个甚至几个数量级,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国家换取更多宝贵的外汇?这个问题日夜萦绕在他心头。

在一次关于协调三家外协厂统一板材含水率标准的扯皮会议后,王副司长疲惫地靠在吉普车后座上,揉着刺痛的太阳穴。

窗外掠过的街景模糊不清,脑海中却猛地电光石火般闪过了数月前,在那个雨后初霁的傍晚,林墨对他说的那番关于“整合家具厂,统一生产”的话。

当时只觉得那想法太大、太超前,牵涉太多,只能作为长远构想埋在心里。但此刻,面对眼前这纷繁复杂、捉襟见肘的协调局面,以及未来可以预见的、更加庞大的订单压力,那个构想的吸引力变得无比真切和迫切。

“不能再这样小打小闹了!”王副司长猛地坐直身体,对司机道:“掉头,去水木大学!”

他需要再见一次林墨。不是作为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顾问,而是作为那个曾提出设想的年轻人。他需要一份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方案,哪怕只是一个雏形,一个方向!

初冬的傍晚,天色暗得早。林墨刚结束下午的课程,正准备去图书馆继续临摹手稿,就被一位匆匆赶来的系办公室干事叫住了,告知王副司长在校门口等他。

林墨有些诧异,但还是立刻收拾东西赶了过去。只见王副司长裹着件半旧的军大衣,站在吉普车旁,呵出的白气在昏黄的路灯下清晰可见,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王司长,您怎么来了?”林墨快步上前。

“找你救急!”王副司长也不绕弯子,拉开车门示意他上车,“车上说,外面冷。”

吉普车缓缓行驶在暮色中的街道上。王副司长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目前的困境和压力,然后目光灼灼地看向林墨:“小林,上次你跟我提的那个,把几家厂子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的想法,我当时觉得难,现在看,是不得不考虑了!”

“你再仔细跟我说说,具体该怎么弄?能不能尽快给我弄个初步的方案出来,不用太复杂,就把核心思路、大概的框架和可能的好处、难处写清楚,让我拿去跟部里领导汇报讨论?”

林墨看着王副司长急切而真诚的眼神,心知此事关系重大,也预感到了这可能是推动行业走向集约化、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他沉吟片刻,并未因突然被委以重任而慌乱,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

“王司长,我明白了。我需要一些时间整理思路。一周之内,我把一份关于组建‘家具生产联合体’的初步构想方案交给您。”

“好!一言为定!”王副司长用力拍了拍林墨的肩膀,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一块大石,又像是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攻坚充满了期待,“小林,国家需要外汇,我们的产业也需要升级!你这脑袋瓜子,可不能只用在木头上了!”

送走王副司长,林墨站在渐浓的夜色中,寒风拂面,内心却一片火热。梁先生的手稿指引他向历史与传统深处溯洄,而王副司长的托付,则将他推向了时代浪潮的前沿。

古与今,技与道,微观与宏观,在这一刻,似乎找到了一个奇妙的交汇点。

他知道,接下来的一周,他将无比忙碌。但这种忙碌,蕴含着创造与改变的可能,让他充满了力量。他转身,大步走向图书馆,走向那片属于他的、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书海与图纸世界。

接下王副司长的重托,林墨并未立刻动笔。他先是进入“鲁班工坊”,在双倍时间的空间里,结合前世对大厂生产管理的模糊记忆、在“虚实建造场”中模拟现代工厂运行的经验,以及近期研读基建档案所获得的项目统筹视野,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构思与推演。

他摒弃了这个时代常见的、依功能区分散布局的“大院式”厂区规划,转而构思一个集约化、流水线式的现代生产联合体。核心思路是:以产品系列和零件工序为线索,重组生产资源,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无缝衔接与高效流转。

一周后,他将自己的初步构想与规划方案的文稿,连同数张绘有详细标注的图纸,被林墨交到了王副司长手中。

方案的核心,首先是一个颠覆性的厂房布局。林墨建议,将各个参与联合的工厂完全打散搬迁,选取地理位置相对居中、且有扩建空间的木器一厂作为核心基地进行大规模扩建和改造,其他厂根据其技术特长,转型为专注于某类部件或专业化“卫星车间”行成一条生产线。而像龙成厂这种也可以跟它的外协厂组成第二条生产线。

图纸上,核心生产基地的厂房被设计成巨大的“U”型联合车间。原料库位于“U”型底部,木材经过初检、分区仓储后。

根据生产指令,通过轨道或平板车,依次流向“U”型一翼的“板材预处理与开料区”,再到“板式构件加工线”,另一翼则是“实木框架制备区”和“曲木压制定型区”。

加工完成的各类构件,最终汇集到“U”型顶部的“总装与精加工车间”,完成组装、打磨、涂装等最后工序,然后进入紧邻的“成品检验与包装区”,最终入库待发。

人员流动路线与物料流严格区分,设有专门的员工通道和休息区,避免交叉干扰。

图纸上,每一个区域都清晰标注了主要设备类型,如大型烘干窑、裁板锯、铣床、多轴榫卯机、喷涂线等,林墨用了这个时代可能实现或接近的最高标准进行描述、预估的人员配置以及关键的质量控制节点如“含水率检测点”、“尺寸首检台”、“榫卯配合度抽查位”、“漆膜厚度检验处”。

产品生产流程被分解为清晰的模块,并用箭头在图纸上标示出来,如同一条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最终汇入成品库这片“海洋”。

方案还特别强调了建立“中央技术研发与质量控制中心”的重要性,负责统一技术标准、研发新工艺新材料、并对所有“卫星车间”和核心基地的产品进行抽检和督导。

王副司长拿着这份图文并茂、思路缜密的方案。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座庞大而有序的现代化工厂在眼前拔地而起,听到了机器轰鸣、看到了一件件精美的家具以惊人的效率和一致性被生产出来。

“你这方案给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正是将我们的现在的家具生产跟国外在推动的流水线结合的新选择!”王副司长很是开心,“我回去组织人研讨一下,这事没准真有有搞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