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 第161章 成绩与攀登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第161章 成绩与攀登

作者:贾闲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6 18:59:24

四月底的一个周末,林墨抽空去了一趟龙成家具厂。陈枋安一见到他,就满脸喜色地将他拉进了办公室,迫不及待地分享好消息。

“小林!广交会那边刚传回初步统计,咱们厂本年度的外贸订单,比去年又增加了接近三成!”陈枋安声音洪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你设计的‘方寸·山水’系列,虽然才刚推出,但反响非常好!几个欧洲客商看了样品就直接下了试单,说这种兼具趣味性和空间感的设计,很对他们的胃口!”

林墨闻言,也为厂里感到高兴。这意味着龙成厂在外贸出口的道路上越走越稳,为国家赚取的外汇也更多了。

“还有更提气的!”陈枋安压低了些声音,脸上带着一种与有荣焉的神色。

“周明轩总工那边,也托人带了话过来。他们木器一厂通过香港华联公司推向海外市场的‘逸云’和‘磐石’系列,不仅在东南亚卖得好,最近更是成功打入了美洲和东欧的几个国家!虽然单量还不算特别巨大,但价格和口碑都非常不错!听说那边反馈,我们的家具‘充满了东方的智慧与静谧之美,又能无缝融入现代家居环境’。”

他拍了拍林墨的肩膀,感慨道:“小林啊,你这几个设计,可是真正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了中国家具的名头!部里领导都非常满意。”

林墨谦逊地笑了笑:“陈师傅,这都是厂里和周总工他们生产把控得好,还有外贸战线的同志们努力开拓的结果。”

“过分谦虚就是骄傲!”陈枋安哈哈一笑,“你的图纸是关键!没有好的设计,再好的工艺也白搭。”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为郑重。

“通过这次‘逸云’、‘磐石’在海外不同市场的接受度,我看出来了,国际市场并非铁板一块,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的喜好差异很大。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小林,你眼光准,脑子活,以后在设计上,可以更注重这种差异化,甚至可以尝试针对特定市场开发专属系列。”

林墨知道,外贸出口不能只停留在“有什么卖什么”的阶段,更需要主动研究市场,引导消费。这种前瞻性的视野,对他未来的设计思路,无疑有着重要的启发。

就在林墨为项目和外贸的顺利进展而专注努力时,四合院里的烦扰依旧如影随形。

刘海中家终究没能留住长子。刘光齐最终还是顶着父亲的暴怒和“断绝关系”的威胁,跟着岳父一家,踏上了前往津门支援建设的列车。刘海中得知消息后,在家里暴跳如雷,摔碎了一个茶杯,连着好几天脸色铁青,在院里见谁都没好气。

他将这一切归咎于自己“权势不够”,认为如果自己是厂里的领导,儿子绝不敢也不会如此“忤逆”。这种执念如同疯长的藤蔓,紧紧缠绕着他的心。他急切地想要在仕途上有所突破,哪怕只是当个车间副主任、小组长也好。

然而,他在厂里人缘一般,除了七级锻工的技术还算拿得出手,并无其他过人之处,更缺乏向上攀附的门路。杨厂长一心抓生产,对搞人际关系、提拔亲信这套并不热衷。李怀德副厂长倒是管后勤福利,似乎有些权力,但刘海中跟李怀德没什么交情,贸然贴上去显得掉价。

焦虑之下,他竟有些病急乱投医。一个傍晚,他瞅见林墨从学校回来,竟主动凑上前,脸上挤出极其不自然的笑容。

“林墨啊,放学了?学习辛苦吧?”刘海中没话找话。

林墨有些意外,这位二大爷平日里可很少对他这么客气。“二大爷,不辛苦。您有事?”

刘海中搓了搓手,压低声音,带着几分难以启齿的尴尬:“那个……林墨啊,二大爷知道你现在是大学生,见识广,认识的人也多……你看,你在厂里……那个,跟领导们……能不能,帮二大爷递个话?我也不求别的,就是为集体多分担点责任。”

林墨闻言,心中了然。他看着刘海中那充满渴望又带着几分惶惑的眼睛,沉默了片刻。他理解刘海中对权力的渴望,但更清楚其中的难度。

“二大爷,”林墨组织了一下语言,语气平和但清晰,“您想为厂里多做贡献,这想法是好的。不过,厂里的行政岗位任命,有严格的程序和标准。我觉得你可以先了解一下工人岗转行政岗的一般做法,杨厂长主管生产,最看重的是实际生产任务完成和组织能力。”

他顿了顿,决定点明关键:“而且,行政级别和工人的技术级别,是两条不同的晋升路线。您现在是七级锻工,这是很高的技术等级,在车间里备受尊重。行政岗位……可能需要不同的能力和资历。如果转行政岗待遇还可能下降不少,你考虑清楚了吗?”

他看着刘海中渐渐变得难看的脸色,继续说道:“我现在只是个学生,在轧钢厂更是人微言轻,唯一能说点话的就是李副厂长这边。而生产时杨厂长那边负责的,我没有多少交集。这件事,我恐怕帮不上忙。”

林墨的话说得合情合理,既点出了刘海中的认知误区,行政和工人技术基本是不一样的,也明确拒绝了他的请托,同时滴水不漏,没给任何人留下话柄。

刘海中听完,脸上的期待彻底垮了下去,变成了失望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恼。他张了张嘴,似乎还想说什么,最终只是重重地“哼”了一声,背着手,悻悻地转身回了后院。

林墨看着他那固执而落寞的背影,微微摇头。权力的道路,岂是那么容易攀爬?尤其是对于刘海中这样能力和眼界都有限的人来说,执念越深,恐怕未来的失落和行差踏错的风险就越大。他能做的,也只是基于现实的无奈点拨,至于对方能否听进去,就不是他能左右的了。

应对完四合院里因刘海中所起的微小波澜,林墨的生活迅速滤去了那点人际琐碎,重新沉入到一种规律而紧张的节奏之中。校园、课堂、保密项目组、汽车楼工作室、以及意识深处的鲁班工坊,构成了他稳定而充实的世界。

在水木园的课堂上,他依旧是那个沉静专注的学生。《钢结构设计》、《建筑施工组织》、《给水排水工程》……大三下学期的专业课愈发精深,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也更为紧密。

林墨并未因参与了保密项目而有所懈怠,反而更加珍惜这系统学习的机会。他清楚地知道,无论是应对保密项目的挑战,还是未来在土木工程领域走得更远,扎实的理论根基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笔记依旧工整,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雷打不动,与周伟、王建国等人的课业讨论也时常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保密项目的工作是间歇性的,但每一次任务下达,都意味着极高的要求和紧迫的时间。冯研究员对林墨的能力已然信任有加,交给他的模型构件难度也在逐步提升。

林墨将其视为锤炼技艺、验证所学的最佳实践场。每一次根据复杂图纸制作高精度结构模型,他都需要调动起全部的理论知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去理解每一个构件在模拟极端荷载下的行为,从而在制作时做出最合理的工艺选择。

这种“为知而作,因作深知”的过程,让他的工程直觉和空间想象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

汽车楼那边,由于林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保密项目和学业上,新的、非保密性质的模型制作项目他基本不再接手。但之前项目的及一些后续的维护和制作任务,他还是积极参与,新的项目依旧需要可靠的人来完成。为此,汽车楼通过关系,特意从外单位临时借调了一位七级木工老师傅来坐镇。

这位老师傅姓郑,约莫五十多岁年纪,身材精干,手掌粗大,眼神锐利。令人意外的是,他竟是林墨在雷万春的同门师弟!郑师傅一到汽车楼,听闻林墨在此,并且手艺深受好评,便特意找机会见了一面。

一番交谈和观摩林墨留下的几件作品后,郑师傅抚掌赞叹:“老雷在信里总夸这里里出了个了不得的苗子,我原以为他吹牛,今日一见,方知所言不虚!小子,你这手艺,灵性十足,根基也打得牢,更难得的是融了现代图纸的精准,比我们这些老家伙强!”

得知林墨如今在忙更重要的事,郑师傅很是理解,大手一挥:“放心去忙你的!这边有我在,出不了岔子。有空过来,咱们爷俩切磋切磋!”有了郑师傅坐镇,汽车楼的模型制作依旧能保持高水准,林墨也得以更专注于自身的提升。

夜晚,是独属于林墨的修行时光。意识沉入“鲁班工坊”,这里的时空仿佛被无限拉长。七级木工的技艺攀登之路愈发陡峭,涉及的不再是单一的构件精度,而是对复杂组合结构整体稳定性的把控、对材料极限性能的挖掘、以及对传统工艺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应用。

他反复练习着大型榫卯框架的应力分布推演,挑战着异形薄壳结构的制作极限,每一次成功的构建或失败的反思,都让他对“木性”与“力之道”的理解更深一层。

更让他受益匪浅的是【虚实建造场】。结合白日所学的《建筑施工》课程,他选择了一些经典的建筑图纸,或是自行构思一些小型建筑结构,在工坊内进行缩比建造。从勘测虚拟场地、开挖地基、处理基础开始,到按照施工顺序搭建结构骨架、砌筑墙体、铺设楼板、架设屋盖……整个过程虽是在工坊中进行,但材料特性、力学反馈却无限接近于真实。

他能“感受”到地基土质的不同对基础沉降的细微影响,能“观察”到荷载作用下梁板内部应力的传递路径,能“发现”施工工序不当可能引发的潜在隐患。

这种沉浸式的、零成本的全程模拟,将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和图纸变成了鲜活立体的实践经验,极大地加深了他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和施工组织管理的理解,许多在课堂上模糊的概念,在这里变得清晰无比。

课余若有闲暇,他依旧会踏入系馆顶楼那间静谧的藏书阁。钥匙转动锁孔的轻响,如同开启一扇通往智慧宝库的大门。

这里是他汲取传统营造智慧的源泉。他系统研读着关于《清式营造则例》的细节,对比着南北各地民居在应对不同气候、地形时的结构巧思,揣摩那些古老图纸中蕴含的空间比例美学和力学智慧。

偶尔,他会幸运地遇到在此查阅资料的梁思成先生。先生见到他,往往会停下脚步,温和地询问他近期的学习和思考。林墨便会抓住机会,将自己在工坊虚拟建造中遇到的困惑、或在阅读古籍时产生的疑问一一请教。

“梁先生,我在模拟一座小型砖木楼阁的建造时,发现若完全依照《工程做法》中的檩条间距,在遭遇强风时,屋盖的稳定性似乎有所不足。古人是否在实际建造中,会有一些图纸上未明言的加固措施?”

梁先生闻言,眼中露出赞赏之色,示意他坐下,拿起一支铅笔,在草稿纸上边画边讲解:“问得好。典籍所载,是为‘法式’,是标准做法。但真正优秀的匠师,必懂得‘因时因地’变通。”

“你看,在风力强劲之地,有经验的匠人会在此处……”他指着草图上的节点,“……采用‘偷心造’或增加‘暗梢’的方法,增强横向联系,此谓‘活法’,是匠人经验与智慧的体现,亦是‘理’之所在。”

这样的点拨,往往让林墨茅塞顿开,将书本上的“死知识”与实践中的“活运用”彻底贯通。

时光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学习、实践、思考中静静流淌。林墨如同一位耐心的农夫,在属于自己的知识沃土和技艺园圃中深耕不辍,汲取着古今中外的养分。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自身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以及对“营造”二字的理解,正在这种多线并举、学用相长的状态下,发生着潜移默化却又坚实有力的蜕变。前路漫漫,但他心无旁骛,步伐沉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