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 第151章 还债与名声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第151章 还债与名声

作者:贾闲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6 18:59:24

林墨处理完了邻居的烦心事后不久,我们的国家也迅速教训完那个在我们困难时期不断挑衅我们的恶邻。

秋深,四九城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湛蓝。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如同强劲的秋风,瞬间席卷了全国,也激荡着水木园的每一个角落——我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广播里,报纸上,满是胜利的捷报和英雄的事迹。课堂上,老师们暂时放下了讲义,慷慨激昂地讲述着前线将士如何扞卫国土尊严;

宿舍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战局,为祖国的强大和战士的英勇而心潮澎湃。一种久违的、扬眉吐气的民族自豪感,在每个人胸中激荡。

林墨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庆祝活动。看着游行队伍中挥舞的旗帜,听着耳边震天的口号,他心中同样充满了激动。

国家的尊严与安全,是每个人能够安心学习、工作的基石。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扫去了前几年困难时期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些许阴霾。

然而,在这股爱国热情的背后,一股国际政治上的寒流也愈发清晰。与北面“老大哥”的关系,并未因共同的社会制度而缓和,反而因诸多分歧,变得更加微妙和紧张。

课堂上,一些敏锐的教授在讲到国际形势时,语气会不自觉地凝重几分。有消息灵通的同学私下议论,那边催逼债务的态度愈发强硬。

“听说……咱们勒紧裤腰带,优先偿还的就是他们的债……”周伟压低声音,在宿舍里说道,脸上带着愤懑。

王建国闷声道:“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早点还清,早点踏实!”

杨振华则更关心实际:“这下,搞出口创汇的压力更大了啊。”

林墨默默听着,心中了然。王副司长之前的焦虑和紧迫感,其根源正在于此。国家需要外汇,不仅是为了发展,更是为了尽快卸下这沉重的债务枷锁,赢得真正的独立自主。他参与的那个家具设计项目,其意义在此刻显得愈发重大。

设计小组的会议室内,气氛也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更加务实和高效。巨大的胜利鼓舞了干劲,而紧迫的现实则消除了最后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

最终方案的确定会开得异常顺利。周明轩总师和王副司长共同主持,经过几轮细致的讨论和微调,最终拍板定下了两套主打方案:一套是基于林墨“模数化板式框架系统”衍生的现代简约系列,命名为‘磐石’系列。”;另一套则是融合了“曲木金属框架”与适度东方元素的休闲系列,命名为‘逸云’系列

工艺图纸几乎全面采纳了林墨优化后的版本,其严谨的逻辑、对生产友好度的考量以及成本控制优势,得到了包括香江代表在内的全体成员一致认可。在外观设计的最终定稿上,林墨并没有固执己见,而是与张思远、陈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这次的讨论少了许多之前的火药味。张思远和陈敏虽然嘴上依旧时不时蹦出几个“艺术语言的纯粹性”、“形式感的终极表达”之类的术语,但面对林墨那些结构合理、比例精妙、细节经得起推敲的设计稿时,他们提出的修改意见大多集中在色彩微调、表面肌理处理等细节上,不再试图颠覆整体的结构逻辑。

“林工,这个扶手末端的收边,如果用更圆润一点的倒角,会不会触感更好,视觉上也更柔和?”陈敏指着图纸问道。

“你的提议是我没想到的,这个调整不影响结构,我同意。”林墨点头,随手在图纸上做了标记。

张思远也指着“行云”系列的一个柜门拉手:“这个拉手的材质,如果不用黄铜,改用哑光黑漆的金属,是不是更能凸显板材本身的纹理和整体的现代感?”

“有道理,可以考虑作为备选方案。”林墨记下。

他们二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那一丝复杂。尽管嘴上不愿承认,但经过这次项目,他们内心深处不得不对林墨的设计能力,尤其是那种将艺术美感与工程现实、市场需求完美结合的能力,产生了几分真正的服气。

这不是简单的妥协,而是在更高维度上认识到,优秀的设计,必须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而林墨,显然更擅长驾驭这些“镣铐”。

方案既定,后续的深化工作便按部就班地展开。林墨肩头的压力稍减,但他并未有任何松懈。国家的需要、项目的紧迫,以及自身对技艺巅峰的追求,都驱使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通往七级木工那更为陡峭崎岖的道路上。

夜深人静时,他的意识便沉入那片弥漫着木香的“鲁班工坊”。六级工的精度锤炼已成为肌肉记忆,他现在挑战的,是师父赵山河指明的方向——高精密木模。

工坊中央的实木工作台上,浮现的不再是家具构件,而是更加复杂、精度要求近乎苛刻的工业零件三维图纸。他需要运用全部的心神,去理解每一个曲面、每一个公差标注背后的力学意义和功能需求。

他尝试制作一个小型涡轮泵的叶轮木模。叶片的空间扭曲角度、流道的光滑过渡、动平衡的考量……这不仅仅是木工手艺,更是对流体力学、机械原理的初步运用。

他失败了无数次,每一次失败,他都会退出工坊,在脑海中反复演算,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理解失败的原因。

他将《材料力学》中关于应力集中的知识,应用到榫卯节点的优化上,让传统结构在承受更大负荷时更加可靠。

他将《机械制图》的投影原理与鲁班工坊中传承的“大木画样”古法相互印证,提升自己识图、放样的空间想象力。

他甚至开始尝试运用有限元思想的萌芽,在制作一个复杂结构的底座木模前,先在脑海中对其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预判可能变形的区域,从而在选料和加工时提前加强。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远非简单的重复劳动可比。但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让他对“匠”与“师”的理解更深一层。七级工,要求的不仅仅是“会做”,更是“懂得为何这样做”,并能“创造出新的做法”。

他仿佛能听到,古老匠魂与现代科学知识在工坊中碰撞、融合,发出细微却清晰的鸣响,指引着他向那更高的境界,一步步扎实地攀登。

他知道,无论是为了国家尽快还清外债而精益求精地完成出口任务,还是为了自身技艺的突破,这条通往七级工的道路,他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外界的捷报与寒流,都化为了他内心沉静而强大的动力。

发动机课题组的成功,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水木大学汽车楼内激荡起层层涟漪。那台被李老师赞为“关键推手”的木质发动机模型,不仅是一件科研辅助工具,更成了林墨手艺的“招牌”。

自那以后,汽车楼里其他几个涉及机械设计、流体力学甚至精密仪器研究的项目组,但凡遇到需要制作复杂试验模具、非标构件或演示模型的难题。

首先想到的,不再是外协加工那漫长的周期和不确定的结果,而是径直找到那间熟悉的工作室,寻那位沉默寡言却双手如有魔力的土木系学生——林墨。

“林墨同学,你看我们这个风机的叶片支撑件,图纸在这里,要求表面光洁度极高,还得耐一定频率的振动……”

“林工,帮帮忙!我们组这个新型泵壳的铸造木模,内部流道太复杂,工厂说做不了……”

“小林,这个光学平台调整机构的演示模型,能用木头做吗?要能灵活演示这几个自由度的运动……”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远超普通木工范畴的请求,林墨依旧是那副沉静的样子,来者不拒。

他先是仔细研读图纸,询问清楚使用场景和精度要求,偶尔还会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点出图纸上未曾明言的技术难点,让前来求助的研究生甚至讲师都暗自心惊。

他的战场,依旧是那间堆满木材和工具的工作室。但对手,已从单一的发动机部件,变成了风机叶片、异形齿轮组、薄壁壳体、……这些构件往往形态怪异,公差要求严苛,才能把握住制作的关键。

这对于拥有“鲁班工坊”双倍时间练习、且正在系统吸收现代工程理论的林墨而言,正是绝佳的锤炼。

他将每一个项目都视为一次挑战和学习的机会。在工坊内,他反复推演构件的受力路径,优化刀具轨迹,试验不同木材在不同湿度、温度下的形变特性。

他的手法愈发纯熟,心念动处,刻刀、刨子、凿子如同身体延伸的一部分。处理那些复杂的过渡曲面时,他甚至不再完全依赖卡尺和样板,通过手指感知,就能能感知曲面的凹凸,手下随之进行精妙的调整。那种人与材料、与工具之间达到的极致和谐,已然慢慢靠近“技”的巅峰。

他制作出的木模,甚至常常能超越委托者的预期。

汽车楼里,林墨“木模高手”的名声不胫而走。大家私下议论,都说这土木系的林墨,做木模的水平,恐怕早已超过了他那个在龙成厂已是顶尖高手的师父赵山河。

那已不仅仅是经验积累的火候,更融入了对现代工程图纸的深刻理解、对空间结构的精准把握,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近乎直觉的匠心。

林墨自己也能感觉到这种飞跃。在应对这些层出不穷、千奇百怪的科研木模过程中,他对手艺的掌控,对“精度”的追求,已然迈入一个连师父都未曾涉足的、更为微观和抽象的领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