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诸天任逍遥,我是红尘仙 > 第119章 田亩暗访

诸天任逍遥,我是红尘仙 第119章 田亩暗访

作者:我抽利群的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7 05:23:38

几天后,天刚蒙蒙亮,南京城玄武湖畔一处不起眼的别院后门,吱呀一声打开。几辆看似普通的青篷马车,在十余名精干便装护卫的簇拥下,悄无声息地驶出,混入清晨稀疏的人流,直奔城外而去。

头一辆马车里,换上了一身富商员外服的朱元璋,脸色紧绷,透过车帘缝隙,打量着沿途逐渐稀疏的屋舍和开始出现的农田。他身边坐着同样便服的张晋,正没心没肺地啃着一块芝麻烧饼,吃得满嘴是油。

“我说老朱,放松点,你这表情跟要去抄家似的。”张晋含糊不清地说,“咱们是去‘体察民情’,不是去抓人。”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压低声音:“咱心里不踏实!若真如你所说,咱这京畿脚下,赋税都已败坏至此,那天下州府还了得?”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张晋三两口吃完烧饼,擦了擦手,“待会儿你别急着亮身份,先看,先听。我教你几招‘微服私访’的窍门。”

车队没有进入任何县城,而是沿着乡间土路,看似随意地行进。朱元璋吩咐护卫头领(毛骧手下干将):“找个看起来寻常的村子,咱下去走走。”

不久,马车在一片看起来还算齐整的村落外停下。朱元璋和张晋下了车,只带了两名贴身护卫,步行进村。时值初夏,田间已有农人在劳作,村落里鸡犬相闻,表面看去,倒是一派宁静。

朱元璋走近一片稻田,田里一个老农正弯腰薅草。朱元璋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和:“老哥,忙着呢?今年雨水不错,收成应该好吧?”

老农抬起头,见朱元璋衣着光鲜,气度不凡,身边还跟着人,以为是城里来的老爷,连忙直起身,拘谨地答道:“托老爷的福,还……还行。”

“家里有多少田地啊?赋税重不重?”朱元璋看似随意地闲聊。

老农脸色微微一变,眼神有些闪烁,支吾道:“没……没多少地,就几亩薄田……税……税都是按规矩交的,不重,不重。” 说完,又赶紧低下头去干活,显然不愿多谈。

朱元璋皱了皱眉,又连续问了几个在田间地头或村口遇到的农人,反应大多类似,要么含糊其辞,要么面露惧色,匆匆走开。

“看见没?”张晋在一旁低声道,“老百姓怕官,更怕谈税。你这样子,不像商人,倒像下来巡查的御史老爷,他们敢跟你说实话才怪。”

朱元璋有些郁闷:“那该如何?”

张晋嘿嘿一笑,从怀里(空间)摸出几个油纸包,里面是些酱肉、烧饼:“看我的。” 他走到村头一棵大槐树下,那里有几个老人正在歇凉。张晋凑过去,笑嘻嘻地说:“几位老丈,歇着呢?我们是过路的行商,走渴了,讨碗水喝,这点吃食,不成敬意。”

老人们见张晋笑容可掬,还带着吃食,戒心消了大半。有人递过水碗,张晋接过咕咚咕咚喝了几口,然后很自然地坐下,跟老人们拉起了家常。从今年的收成、粮价,慢慢聊到村里的情况,谁家地多,谁家日子紧巴。

一个豁了牙的老头叹气道:“唉,咱村啊,看着还行,其实苦乐不均哩。村东头的王大户,家里良田上百亩,可纳的税,还没村西头李老栓家十亩地的多!为啥?人家有门路呗,地都挂在穷亲戚名下了!”

另一个老头赶紧扯他袖子:“老哥,慎言!慎言!”

张晋装作好奇:“哦?还有这等事?官府不管吗?”

“管?官字两张口,上下都是理!咱们小老百姓,哪说得清楚?”老头摇摇头,不肯再多说。

但就这几句,已经让站在稍远处的朱元璋脸色铁青。他强压着怒火,走到一边。

张晋又溜达到村里唯一一家简陋的茶寮,花几个铜钱要了壶粗茶,跟掌柜的闲聊,套问附近田亩买卖、租佃的情况。掌柜的见他是外乡人,说话也谨慎,但话里话外,也透露出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极大,许多自耕农破产,沦为佃户,租子高得吓人。

一圈转下来,虽未得详实数据,但民间疾苦、赋税不公的现状,已可见一斑。

回到马车上,朱元璋沉默良久,猛地一拳砸在车厢壁上:“岂有此理!京畿重地,天子脚下,竟也如此黑暗!”

张晋倒是很平静:“这才哪到哪?基层情况复杂,光靠问是问不出精准东西的。得看账本。”

“账本?”朱元璋一愣,“县衙的鱼鳞册和黄册?”

“那玩意儿做不得准,早就被下面的人玩出花来了。”张晋摇摇头,“看真实的账本。走,去下一个地方。”

车队继续前行,这次的目标是江宁县的一处官仓和附近的一个集市。在官仓外,张晋让护卫想办法“借”来了最近几日粮税入库的原始记录草稿(非正式册籍)。在集市上,他则拉着朱元璋观察粮食交易,并暗中记下不同品质粮食的大致价格和交易量。

傍晚,车队在长江边一个僻静处停下歇息。护卫们在外警戒,马车内点起了油灯。

张晋把今天零散收集到的信息:几个村子大致田亩数(根据观察和闲聊估算)、官仓入库粮食种类数量、集市粮价等,一堆杂乱的数据,写在几张纸上。

朱元璋看着那堆东西,眉头紧锁:“就凭这些,能看出什么?”

“别急嘛。”张晋像变戏法似的,又掏出他那套“数字统计工具”——自制的炭笔、格尺和几张画满格子的“统计表”。他开始快速地将那些杂乱的数据归类、填写。

“你看,这个村,估摸有田五百亩左右,按官方税率,亩税三升,应纳粮一百五十石。但我打听过,他们实际缴入官仓的,主要是劣质麦黍,约八十石。而集市上优质稻米的价格,是麦黍的三倍。”张晋一边写写画画,一边解释,“所以,他们实际承担的税负,折算成优质稻米,可能只有二十多石。表面看,负担不重,对吧?”

朱元璋点头。

“但你再结合我打听到的土地占有情况,”张晋在另一张纸上画了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圈,“假设这五百亩地,其实八成集中在两三户大户手里,两成由十几户小农耕种。那么,对那十几户小农来说,他们可能用自己最好的粮食,承担了远超其田亩比例的实际税负!而大户,则用劣粮轻松完税,甚至还有大量隐匿田产!”

他又将官仓记录和集市价格对比:“官仓收上来的,多是劣粮,说明什么?说明纳税主体是能操纵粮食品质的大户!而集市上流通的优质粮,税负很可能被转嫁了!”

张晋用炭笔在最后一张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柱状图和饼图(朱元璋第一次见这种“鬼画符”),指着图说:“老朱,你看,数据不会说谎。虽然不精确,但趋势很明显:田赋的实际负担,严重扭曲,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朝廷收到的,是打了折扣的实物;百姓承受的,是放大了的痛苦!”

朱元璋死死盯着那几张图,虽然看不懂那些奇怪的符号,但张晋的解释和图上直观的对比,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他的认知上!他以往看户部奏报,只见总数,何曾见过如此血淋淋的结构分析?

“这些蠹虫!这些硕鼠!”朱元璋咬牙切齿,眼中杀机毕露,“咱要把他们一个个揪出来,千刀万剐!”

“杀几个贪官容易,改制度难。”张晋收起他的“统计表”,“根子就在你这‘丁税 地税’的二元结构上,给了他们上下其手的空间。唯有‘摊丁入亩’,将税负完全绑定在土地上,让占有土地多的人无可逃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看着窗外漆黑的江面,江风带着湿气吹入车厢,让他发热的头脑稍微冷静了些。他知道,张晋是对的。一场比金融改革更加深刻、触动利益更广的土地赋税制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这一次,他将要面对的,将是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和整个士绅阶层的反弹。

“回宫!”朱元璋沉声下令,“明日早朝,朕要听听户部,到底是怎么跟朕报的账!”

马车调转方向,驶向夜色中的南京城。车内的朱元璋,已然下定决心,要亲手揭开这赋税黑洞的盖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