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醉梦瑶 > 第75章 生死之事(二)。

醉梦瑶 第75章 生死之事(二)。

作者:嫣然红尘里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5 01:09:22

问卦在边远山区其实是很常见的,主要是无能为力时的一种妥协或者是老年人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慰藉。笔者所居的乡村小镇上经常还有小贩出售卦片,常见有铜制的、竹雕或木雕的。问封的程序可繁可简,几乎和掐指一算差不多,一般就在自家神龛前,净手焚香,诚心诚意遥念先人,然后说出自已的心愿,然后捏着合在一起的两片卦的尖角丢在地上就行了,祖先是否应了就按前叙分辫就行,但有一点要切记,不管结果如何,你恭恭敬敬请了祖先来就得恭恭敬敬的送他回去。最简单常用方式就是问完后给烧一摞纸钱并在内心表达谢意。

说过了道士咱再简单说说当地人口中的“地仙”,也就是阴阳师或风水师,也是传统艺人中的一种,在封建王朝,这类人是不可或缺地位很高的,不论帝都还是帝陵,都得由他们牵头。历朝历代都为他们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清政府的钦天监。

地仙在传统土葬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不请道士也要优先请地师。因为道士着重于对亡者的交待而地仙则着重于生者,关乎子孙后代的祸福、家族的存续延绵。

风水之说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具象化体现,其本质是古人对环境选择的智慧。与道家一脉相承,讲究应天顺势、因地制宜。

风水师流派众多,有按地域分的、有按传承分的,这里按其理论依据及研究方向大致分成形势派和理气派。

理气派重时间、方位,以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星象等传统哲学概念为理论基础。通过八卦、九宫、山水方位等理论来推演气场流转,从而判断风水优劣。涉及“玄空飞星”、“三元九运”等等理论。相对较为抽象,所以民间流传不广。

理气派的起源可以远溯至周公卜河洛,由宋代的王汲、陈抟等人创立,主要活动范围在福建一带,故又称福建派。

形势派则偏重于观察山川形势,以龙、穴、砂、水、向论吉凶,寻找生气旺盛之所。把地形、地势的特征形象化,因形立名,其理论是“负阴抱阳”“山环水抱必有气”。形势派注重地形地貌,也就是峦头,强调自然环境的观察,比如龙脉、四象格局这些。民间地仙皆可归于此派。

形势派由唐代杨筠松、曾文遄等人创立,主要活跃于江西一带,故又称江西派,后又在明初大迁移中进入湖南等地。

那么,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形势派如人之骨架,理气派如人之血脉,二者缺一不可。即所谓\"形为体,气为用”,既能借山川之势固本培元,又可乘时空之气趋利避害。正如《葬经》所言:“气感而应,鬼福及人”,唯有形气交感,方得天地生生之机。

这里再说说阴阳师使用的核心工具。之所以要特别说明一下,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核心工具中有一样竟然是木工鼻祖的鲁班尺。

鲁班尺又叫文公尺,相传为匠圣?鲁班?所创,本是木工测量门窗尺寸的实用工具。以“尺”为单位细分“财、病、离、义、官、劫、害、本”八格量度门窗尺寸,暗合河图数理。是集计量与术法于一体的玄匠合一的工具。这也就解释得通为何鲁班先师能写出匠作与术法合一的《鲁班书》了,他才是我国古代真正的集大成者。

鲁班尺虽然源于木工祖师,但沈山河却一直用着现代的米尺卷尺,习惯了以分、厘作单位。对于鲁班尺的使用,他仅仅知道制作木工器物时不能取对应病、离、劫、害刻度的尺寸,而要取财、义、官、本对应的尺寸。至于什么尺度代表什么易数对应什么卦象,在木工行业中已基本失传,沈山河一概不知。同样的,这次王家请来的地仙比他知道得还少,除了看个地形看个朝向之外,什么宽窄深浅尺寸他也是七窍通了六窍只有一窍不通了。不止是他,他们整个行当都没了这个传承,他们现在的工具就只有一个罗盘,顶多加一根由鲁班尺转化而来定不了长短只配合罗盘看个方向的墨线。

这也是为什么阴阳师慢慢被叫作地仙的原因,因为他们仅只能看个地势看个方位而根本没有了行宫布阵,颠覆阴阳的能力。

那么,再来说说地仙的当家法器——罗盘。

罗盘(又称罗经仪)是风水堪舆的核心工具,也是古代阴阳师(风水师)用于观测天地气场、判断吉凶的重要法器。它结合了指南针、天文历法、五行八卦等传统术数体系,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精密仪器。

?先讲讲罗盘的结构与原理?。

罗盘由三大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均有独特功能。

最中间空出搁指南针的部分叫天池。

核心部件为磁针,一端指向南极(S极),一端指北(N极),确保磁针在三维磁场中保持水平?。

底部刻有“海底线”,使用时需使磁针北端与海底线重合,以校准方位?。

天池外围刻有多层同心圆为内盘(转盘),每圈代表不同术数体系,具备不同功能,如:

?二十四山?刻度圈主要用于方位的划分。

?八卦九宫?圈负责空间布局。

?天干地支?圈用于时间推算。

不同圈层可旋转匹配出特定方位或时辰,辅助阴阳师分析气场流动?,山势走向。

?外盘也就是底座、支架。一般为方形框架,四边设有定位孔,用于辅助测量建筑物的坐向或地形走向?,同时对罗盘起到支撑保护作用。

实际应用中,阴阳师为了翻山越岭携带方便,一般不会带上外盘,慢慢的,市面上的罗盘也没了外盘,阴阳师改用轻便的墨线辅助确定方向。

?罗盘在阴阳术中的核心作用?就如吃饭用的碗筷般不可或缺,大致有如下功用:

一是阴阳师用其确定方位。阴阳师通过让罗盘天池与地磁方向一致,再依据内盘刻度读取方位,以此确定坟地、住宅等的朝向和所处方位,也就是立极定向。如“子山午向”便是指山的位置对应于罗盘天干地支中的子,山势走向对应方位为午。

二是 判断吉凶。确定方位、走向后,阴阳师再根据罗盘内盘上对应的其他圈层的符号和图案蕴含的寓意,按照五行生克原理,结合地形地貌、历史背景等因素,解读环境中的“生气”“煞气”等等,综合判断某地的吉凶祸福。

三是择日择时?。阴阳师以生辰八字对应的五行生克、天干地支、星宿方位等,选择动土、婚嫁、开业等等吉日?吉时。

?

?罗盘将宇宙(天)、地理(地)、人事(人)“三才”的信息浓缩于方寸之间,是古人“天人合一\"理念的典型。体现了中华民族为掌控自然大道、掌控自我命运与天地抗争的智慧与勇气。

说完道士和地仙,咱再说说传统丧葬中必不可少的另一行当——纸马师。

纸马师被这样称呼主要与他们制作的纸扎物品及用途有关。

一方面,在传统丧葬等仪式中,马是常见的纸扎形象。古人认为马能载人出行,在逝者的世界里也需要马作为交通工具,所以会制作纸马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使用。纸马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制作纸马,因此得名。

另一方面,“纸马”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有记载,如《宋史·礼志》提到契丹贺正使为本国皇后成服后,有焚纸马、举哭事。后世有在纸上画神像,涂以彩色出售,祭赛既毕则焚之,谓之纸马。这些纸马也常由纸马师制作,他们不仅制作纸马,还制作与祭祀、丧葬相关的各种纸扎神像及物品,但“纸马”较为典型,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制作这类纸扎物品的手艺人称为纸马师。

虽然后来慢慢发展到以扎纸屋为主,但依然沿用了“纸马师”的称呼,也被称为扎纸匠。以下是关于他们的一些介绍:

纸扎艺术历史悠久,有据可考的纸扎最早产生于唐朝。宋代开始,随着佛、道文化的影响以及手工业的发达和造纸技术的完善,丧俗纸扎形成专门行业,当时京城有专门经营纸扎的“纸马店”。在当时,纸马师的技艺逐渐发展并传承下来,直到如今。

纸马师的技艺涵盖了篾匠、画匠、书法、剪纸等多个方面,是工匠中的多面手。他们先以竹篾、芦苇等为骨架,通过扎、糊、剪、画等工序,将彩纸、白纸等材料制作成栩栩如生的纸马等纸扎物品。除纸马外,他们还会制作纸人、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等各种丧葬用纸扎品。

不过,这一行业有诸多独特的禁忌。

民间认为纸马师这一行是捞阴门赚死人钱的营生,有着诸多忌讳。比如有的纸马师会有不接生前泼辣妇人、孕妇以及同行生意的规矩,认为这类人死后煞气重或捞阴门的人里歪门邪道多,怕惹上灾祸。另外,纸扎行业还流传着道行高深的艺人能赋予纸人、纸马行动能力的传说,为这门手艺增添了神秘色彩,也让人们对纸扎制品怀有敬畏之心。

在丧葬仪式中,纸扎的金银、宅院等物品有着特定的寓意,通常被认为可以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使用,是活着的人模仿活人世界,为死者打造虚幻生活空间的一种方式,是古人“视死如生”理念的具象化。出殡时,纸马等纸扎物作为仪仗的一部分抬到墓地,待棺木埋好后,在墓前将纸扎物品全部烧掉,意在借助火的力量,把这些用品“捎”到冥界,带给死者。但后来,因为南方山区墓地形势复杂,常常引发山火,酿成惨剧。慢慢便不再随棺上山,而由主家另行选择开阔地方,由道士主持烧掉,称做“化钱”。而“化钱”的场地则叫“化钱场”。

好了,闲言述过。再回到王老爷子的葬礼上。

在督管排定好各人的任务张白榜公布后,各人依照安排各自忙开了。

沈山河跟着道士以孝子的身份跪跪拜拜转了半天,吃过晚饭便让小妮子一行人回加工厂去了,他自己决定留下来为王老爷子守炅一晚。

守灵说简单了就是在寻堂里守着棺材坐一晚,要做的就是要及时添香加油,保持灵堂内香火不断。这是对逝者的一种深切缅怀。

王老爷子会在家停灵三天,第四天巳时九点发引(引路幡)出门上山,上午午时12点前下穴。这三天时间便是道士做“道场”的时间。

道士作道场基于道教的信仰和教义。道教认为人死后灵魂会进入另一个世界,通过作道场可以帮助逝者超度,使其灵魂得以安息,免受苦难,顺利进入“仙界”或转世投胎。道场中的各种仪式和经文诵读,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方式,以祈求神灵的庇佑和指引,让逝者得到更好的归宿。同时让生者得到慰藉与指引。

这是一种古老的民俗传统,在民间流传已久。这种仪式承载着人们对生死的敬畏和对祖先的缅怀之情,是家族传承和文化延续的重要方式。通过参与道场仪式,后代子孙表达对逝者的孝道和敬意,同时也让家族成员在共同的仪式中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

对于生者来说,亲人的离世带来巨大的悲痛和心理压力。道士作道场的过程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情感宣泄和心理安慰的途径。看到道士们庄重地进行仪式,人们会觉得逝者得到了妥善的安排,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慰藉,缓解失去亲人的痛苦。

道士做道场是分节的,这节唱什么,唱多久都是有预定套路的,除了三餐时间外,基本不会停歇太久,有的地方会日夜不停,大多数的也会唱完上半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热闹的气氛。一是显示人多,预示血脉宽广子孙兴盛;二是驱除亲属心中的悲痛,让他们没有陷入悲伤的时间与环境。当然,即然是丧事,肯定也不能一味的拦着不让人没有悲伤怀节,该有的情感宣泄是少不了的。

这就不得不讲到孝子的哭灵了。

哭灵是死者的亲属、朋友等在灵堂或葬礼现场,通过哭泣、诉说等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悲痛、思念和不舍之情,同时也是向逝者告别的一种方式,还具有表达孝道、展示家族凝聚力等社会文化意义。

在整个丧葬过程中,不可能全程没完没了的嚎啕大哭,让人遭罪;也不能够全程没有一点哭声,让人笑话。所以,哭灵也是有讲究的,

首先是守灵时哭灵。在停灵期间,亲属们会轮流在灵堂守灵,随时哭泣表达哀思。一般在灵前设有蒲团等,供亲属跪拜哭泣。守灵时的哭声通常较为悲切,且会伴有诉说,如回忆逝者生前的种种好处、表达自己的不舍等。此时哭声低现哀婉、如诉如泣。

其次是 出殡哭灵。出殡时,亲属们会跟在灵柩后面,一路哭泣送葬。此时的哭声往往更加悲痛,有的地方还有特定的哭丧调,亲属们会按照一定的节奏和旋律哭泣,以增强悲伤的氛围。这时的哭声要悠长连绵、余音广传。

最后是下葬哭灵。在下葬仪式中,当灵柩被放入墓穴时,亲属们会再次放声大哭,这是与逝者最后的诀别,哭声中饱含着对逝者的眷恋和对生死离别的痛苦。这时的则要嚎啕大哭、声嘶力竭。

在传统文化中,哭灵被视为子女尽孝的重要表现。哭得悲痛与否,往往被外界作为评判子女是否孝顺的一个标准。

它是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传承和文化记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保持着丧葬仪式的完整性和庄严性。

哭灵为亲属提供了一个公开释放悲伤情感的途径,有助于缓解内心的痛苦,同时也能让亲属之间相互慰藉,增强家族的情感联系。

至于那种单纯为做给人看请人哭灵的,那是真正的上坟烧报纸——胡弄鬼了。

帮忙的村民在吃过晚饭就陆陆续续回去了,明天早上一早再来。留下的都是准备晚上守灵的较为亲近的亲友。

叮叮咣咣的道场终于在半夜时分暂告一段落,大家随便吃了个泡面,该休息的去休息,要守灵的便默默地坐在灵堂里。

夜已深了,灵堂里只剩下长明灯的火焰在风中微微摇曳,投下的影子在素白的帷幔上轻轻晃动,似乎是老爷子生前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在无声地安抚着大家。

檀香的气息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一缕缕青烟盘旋而上,又缓缓消散,如同老爷子的一生——朴素、平常,最终归于尘土。沈山河靠着堂屋另一边的墙壁坐着,侧对着王老爷子漆黑的棺木,王建民坐在他旁边,两人各自怀着心思。

“就这样走了啊……”

沈山河心中有万千感慨,却纷纷扰扰没个头绪。

窗外偶尔传来几声虫鸣,衬得夜更静了。

老爷子的大女儿跪在灵前低低的抽泣,嘴里喃喃的叫着爸爸,细说着往日的点点滴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