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醉梦瑶 > 第74章 生死之事(一)。

醉梦瑶 第74章 生死之事(一)。

作者:嫣然红尘里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5 01:09:22

王老爷子终究熬不下去了,最后一次清醒过来,到了“回光返照”的时候。这时的老人,已经回到了他山坡上的老屋里。

回光返照指的是临终病人在生命终结前,由于体内生理机制的变化,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精神或身体状态的改善。这包括突然恢复意识、与家人交流或表现出平时无法完成的动作或反应。这种现象虽然看似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转,但实际上往往是生命即将结束的征兆。

道家认为:人体先天元气(元炁)在临终前会与天地阴阳二气产生特殊共振“天地磁场与人体奇经八脉形成短暂同频,将残存的\"命火\"压缩迸发。这种现象如同将熄灭的蜡烛突然爆出火花,实则是先天一炁对后天形体的最后告别。

按道家的说法,人有\"胎光、爽灵、幽精\"三魂,以及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七魄,人在临终前,三魄七魄会依次离散。但此时人尚还在,三魂七魄依旧还环绕在将逝者身边,而恰逢\"伏矢魄\"(主记忆)与\"胎光魂\"(主生命)在环绕过程中出现短暂重合时,会给将逝者意识清明之相。此时灵魂已半入太虚,能窥见常人不可见的维度景象,所以能给后人留下一些警示一些嘱咐。而将逝者在这一短暂清醒中则消耗掉了自身最后一丝元气,至此再影响不了魂魄从而魂飞魄散撒手人寰。

回光返照,这是留给将逝者最后的体面;也是给生者最后的念想。所以生者此时往往会用人参补其元气为逝者续命以期能获得更多人的更多信息也就是遗言。

当沈山河得着信息赶到时,王老爷子蜷缩在床榻上,四肢如枯枝般蜷曲,皮肤泛着青灰的油光,所谓“绝汗如油,天地不留”便是如此这般了。呼吸变得细弱而急促,时而出现「咯咯」的痰鸣声,像风穿过干涸的芦苇丛。他的瞳孔时而涣散,时而短暂聚焦,仿佛在追逐某个虚幻的光影,最后定格成一片朦胧的灰雾。

至此,老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与世长辞。

室内的温度仿佛随着他的离去骤降,而窗外的早霞正染红天际。他的胸膛不再起伏,但余温尚存的躯体仍保持着某种尊严——右手轻搭在胸口,左手虚握,仿佛在告别时仍紧攥着未说出口的嘱托。

这种「油尽灯枯」的临终状态,常被我们误读为“病情恶化”,实则是生命功能的有序关闭过程。而老人临终前的呓语、清醒瞬间的回忆,往往指向其生命中最深刻的羁绊——这些细节构成了我们理解“死亡\"的重要线索。

这一刻,时间在这里显露出它最真实的质地——不是匀速流淌的河,而是不断崩解的沙。老人的最后一口气像一片羽毛从悬崖飘落,轻得几乎看不见重量,却让整个世界的重心都随之倾斜。沈山河忽然意识到,死亡不是生命的休止符,而是存在本身的标点:一个永恒的顿号,让所有未尽的对话都悬停在空气里。

当老人眼睑缓缓合上时,窗外横斜的树枝正将斑驳的光影投在老人身上的被单上。朝阳与死亡的荒谬并置令人颤栗——生命消逝得如此寂静,而世界依旧喧嚣如常。但或许这正是最深邃的启示:个体的消亡从不会惊动宇宙,却能让我们活着的心灵重新校准存在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毕生都在练习告别,而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参透死亡,而在于在知晓必死的命运后,依然能对每一缕晨光说\"是\"。

此刻的沈山河望着眼前尚有余温的老人,突然懂得肉身不过是时光暂住的客栈。当最后一声呼吸落下,某种更永恒的东西正在升起——那些未被说出口的爱,散入虚无中,充盈着这个空间。死亡的黑色画布上,生命反而呈现出最耀眼的金边。这大概就是最残酷也最温柔的真相:我们终将失去一切,但正因如此,人与人之间这一程相遇相知相牵扯的羁绊才具有近乎神圣的重量。

老人的离去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活着的真相:生命短暂如朝露,却也因此而珍贵。我们总在追逐未来,却忘了此刻的呼吸、阳光、微风,才是真正握在手中的永恒。死亡不是剥夺,而是提醒——它让爱更深刻,让相遇更珍贵,让平凡的日子闪烁微光。

站在生与死的交界处,沈山河忽然懂得:活着,不是为了对抗消亡,而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无限的深度。就像老爷子的一生,虽已落幕,却在记忆里继续生长,如同深秋的落叶,终将化作春泥,滋养新的生命。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如何活着,却忘了死亡才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付出多少;不在于如何逃避终结,而在于如何让每个瞬间都值得终结。那些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日常——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爱人的一个微笑,甚至此刻的呼吸——都是死亡赋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老人的离去也照见了我们最深的恐惧与最真的渴望。原来,活着就是要学会在必然的失去中,依然勇敢地去爱;在注定的离别里,依然热忱地相遇;在有限的时光中,活出无限的可能。这或许就是生命最残酷也最美妙的悖论:正因为知道终点在哪里,我们才更懂得如何走好这段旅程。

接下来,便是一通手忙脚乱。

最先是一通鞭炮,通告乡邻,主家有丧。

在乡下,有“红事不请不来,白事不请自到”的规矩,谁家有人即将西行,乡邻预先便有了准备,只待那一声炮响,便知人已西去,就会自发前来负责张罗。因为此时主家正沉浸在悲伤慌乱之中,六神无主,无法顾及什么。

待村中懂得套路的主事人赶来,王叔一家便把一应事务交由其打理。自己也会听从安排,做好孝家应做的事。

鸣炮过后,便是鸣锣取水,孝子一行提着锣,带着水桶还有一只死者生前穿过的鞋,去往死者生前饮水的溪流打水。打到水后,回过头来,拿鞋的孝子把鞋子往身后一甩,一行人停了锣不声不响头也不回的往回走。到家后,用这水给老人净身换衣。

净身换衣后,会在地板上铺一张席子,将老人从床上移下来放到席子上。一是为了接通幽冥;二是如不离床那张床沾了老人的死气会随之而去一直背在老人身上成为老人的负累。

下榻之后,孝子要跪在老人身前烧纸钱,为老人买路,送老人一程。

这边忙着,另一边也要安排孝子去给亲友报丧。

孝子要亲自着黑或白色衣服前往亲友家中报丧,以示尊重。不能仅通过电话或他人转告,尤其是关系亲近的亲友。但报丧一般不能进门,最好院子都不入,在外喊应见到亲友后,孝子一般要行跪拜礼,告知对方老人去世的消息,并说明出殡的时间等相关事宜。

当然,还有许多讲究是沈山河没注意到的,比如老人咽气时象征性的喂一口饭,不能让逝者饿着肚子上路。比如在逝者手里塞上铜钱等等。包括给逝者穿衣戴帽着鞋方方面面都有讲究。

趁着众人忙碌之际,沈山河回到加工厂,宣布第二天开始放假,因为本村的人都要去给王老爷子帮忙。所谓“人死为大”、“人死恩怨了”。这个时候,即使往日关系不好的、哪怕是有仇的,也会前去送上一程。

乡下办丧事,所需的人十分庞杂。所以首先就要有人统领其事,这人称“督管”,督管接手后第一时间便要联系道士入场超渡亡魂;还有“地仙”来选择墓地;“纸马师傅”扎纸屋纸马;主家若是需要,还要请鼓乐队。

联系好外部人马,督管就要安排配合道士的锣鼓手,以及物资采买、厨房饭菜、端茶倒水、点香备烛、走杂帮闲等琐事,另外还要安排一批男劳力等地仙选好地后修路、挖井(墓坑),还要“伐毛”——就是砍好枯草用来烧纸屋纸马以及老人身前用过的一应东西。还有最重要的“夫子”也叫“金刚”,就是抬棺木上山的人。一般八个人为一班,称“八大金刚”,根据路程远近及劳力充裕程度安排二到三班人轮流抬。

一般督管还掌着钱财的出入,另外则安排一个人记账及负责礼薄登记事宜。

沈山河待到第二天打理好加工厂的事情后,才有空前往吊唁王老爷子,因为王建民的原因,原米毫无关系的周师傅、刘季明等人,连德叔带旺盛都随着沈山河一起去了。

道士等一干人马在昨日沈山河离开不久就陆续到场了,所以沈山河领着一群人到场时,现场已是人头攒动。王老爷子已经入棺摆在堂屋的一侧,棺盖敞着还须道士专门的仪式过后才会封上。堂屋中间设着灵台,道士正在诵经超度,白森森一片孝子随着唱经起落跪拜。

沈山河领头,几人在老爷子棺前上香烧纸然后三鞠躬,王建民跪在一旁答谢。沈山河作揖完后虚扶起王建民,道一声:

“发起,发起。”

沈山河烧的香纸是自己带过来的,这是外人对死者最大的敬意,不能用主家的。所以当地也把丧事吃席叫“烧香”。然后沈山河在礼薄上挂了100元的礼金,其他人是二十。

小芳作为准孙媳,王叔给了她孝服,沈山河感恩王老爷子一直以来的助力,便以准孙子的身份,也领了一件,也算尽一点心意,让王家一众很是感激。

孝服的发放是很讲究的,不过各地也有不同一般只有五代内的直系血亲及一代内的姻亲,以及被老人寄予厚望、关系极好的人有的主家也会发。

孝服的式样、穿戴也各有讲究。

有的制成了全套衣帽穿戴着,有的就是一匹白布,需要的就从上面撕下来一块,叫孝布,裹着头披在后面,腰间系一根麻绳或稻草。而且同一场丧事中不同的时刻穿戴也不同。比如送棺木上山之后,回来时要解掉麻绳丢入墓坑里然后把孝布盘在头上。不能穿着孝服进别人家门等讲究。

死者从死后到入土为安这段时间也是有讲究的。

地仙会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死亡时间及当地习俗主家意愿等因素来确定停灵几天及下穴入土时辰。

停灵时间,孝家是不能洗澡的,而且也不能袒胸露背,这在炎热的天气里是那绝对是一种煎熬:狭小的屋子里,挤着一群人,身上连衣带孝至少两层,身边还不时的点着香烛烧着纸钱,一天就能闻到自己身上的馊味。而且最少是三天,四天、五天七天都有。最可怕的是碰到未经历过“熬油”便已逝的死者,肉身水分含量高很快就臭了,如果棺木质量一般的,尸水流出,奇臭无比。这时就得考验道士的功底了,据说有真功夫的能封得住臭味,可惜沈山河很遗憾没见识过。

至于丧事中的道士,这也属于传统艺人中的一种,流派众多,规矩五花八门,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无论是何方道士,什么规矩。他们在丧事中的目的和作用大致有三:

一是主持法事:道士会通过一系列仪式,如设坛诵经、超度亡魂等,为逝者祈福,帮助其顺利往生。常见的法事有“开路”,意为为逝者灵魂开辟通往阴间的道路;还有“做功德”,通过诵经拜忏等方式,为逝者积累功德,减轻罪孽。

二是 丧葬仪式指导:道士熟知传统丧葬礼仪的流程和规范,能为丧家提供指导,确保各项仪式如入殓、出殡等都按照传统习俗进行,使整个丧事过程庄重、有序。

三安抚生者:在丧事中,道士还会通过言语和仪式,与亡魂进行沟通,以安抚逝者家属的情绪,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帮助他们缓解悲痛,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

这里重点讲一下道士沟通亡魂最常见的方式——问卦。

在民间丧事中,道士问卦沟通亡魂有一套传统的方式:

道士会先在灵堂或特定的法坛前布置好香案,摆放上供品、香炉、卦具等物品。卦具通常有特制的木卦、铜钱等。道士会净手、焚香,然后念诵净心神咒等经文,以净化自身和周围的气场,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为问卦做好准备。

道士的卦一般为木制,也有骨制、角制的,形状源于太极的阴阳鱼,一模一样的两块,每块有正反面也就是阴阳面。使用时,两块阳面相合成一体,问卦过程中,被道士单手捏于手中,口中念念有词,向亡魂表明来意,询问相关问题。然后,道士会将卦具抛出,根据卦具落地后的朝向来判断亡魂的“回应”。一般分为阴卦、阳卦和圣卦。如果两个木片都是阳面朝上,则为阳卦;两块皆阴面朝上则为阴卦;一阴一阳则为圣卦。三种卦象,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其中圣卦,通常被看作是亡魂给予了肯定或积极的回应。道士会根据不同的卦象组合来解读亡魂的意思,并告知家属。比如,道士说要求王老爷子保佑王建民挣大钱,打圣卦一手,如果成了则说明老爷子同意了应了卦,如果不是圣卦,那就再复一手,一般三手过后如果还不是,那道士就会另猜老爷子的心愿是不是想要王建民明年结婚给老王家传宗接代?然后再打卦,如果三手中出了圣卦,那就把这个意思转告王建民,要他完成老爷子的心愿。如果三手下去依旧不出圣卦,那就说明道士猜错了心愿,那就再猜一个再打卦……直到出了圣卦表示猜出了老人的心愿为止。这是比较平常的操作,据说道行高深的道士对亡魂的心愿一猜一个应卦。道士最怕的就是万分之一中的卦象——立卦,一片甚至两片卦片直立着,这就好像你往地上丢两张纸牌立起来了一样,在那样的氛围那样的场景中立了起来,就问你心里会不会惶恐。那就只有一种解释——示警。亡魂示警,必有大事。连打出这种卦的道士如果水平不够都有可能受牵连。

问卦结束后,道士会再次焚香,向亡魂致谢,然后收拾卦具等物品。同时,道士还会根据问卦的结果,为家属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如是否需要为亡魂做进一步的法事,家属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等,以安抚家属的情绪,让他们觉得对逝者有了更好的交代。

需要注意的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道士问卦能真正与亡魂沟通,即便是道士自己,也只能回你一句“信者有,不信者无”。但这种解释却隐隐与现代前沿的量子力学中意识能影响量子纠缠这一现象相吻合。

物理界有名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就呈现了量子力学的这一诡异现象:当把光源减弱到每次只发射一个光子时,一开始光子在光屏上的落点是随机的,但随着时间积累,大量光子依然形成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更奇怪的是,当人们试图用仪器去探测光子究竟通过了哪条缝时,干涉条纹就会消失,光子表现出粒子性,只在光屏上形成两条亮纹,这种现象被称为“观察者效应”,也就是意识影响了结果。

所以,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证实了一句话,那就是——科学的尽头是玄学。

所以,爱因斯坦晚年才会致力于用实验来验证神学。或许,如果他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玄学理论作依托,说不定就成功了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