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部地下三层的分析室内,只有空调的低沉嗡鸣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陆小龙面对铺满整张长桌的文件,感觉自己像是在玩一个关乎生死的巨大拼图游戏——只是大部分碎片都丢失了,剩下的也都模糊不清。
这是他调到参谋部后接到的第一个独立分析任务。林参谋把一沓杂乱的情报放在他面前时只说了一句话:七十二小时内给我初步结论。语气平淡,但陆小龙能感觉到其中的分量。
桌上散落着各种来源的信息:前线侦察兵的目击报告、无线电监听片段、当地线人的零碎消息、甚至还有几张模糊的航拍照片。所有线索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吴登部队的后勤补给线近期出现了异常调动。
上个月平均每天有12支运输队通过4号公路,这周突然降到5支。陆小龙用红笔在地图上画出一条曲线,但奇怪的是,燃料和弹药的运输量反而增加了30%。
他站起身,走到墙上的大幅战区地图前。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敌我态势,不同颜色的箭头和符号组成复杂的战场画卷。陆小龙的目光在SNLA控制的区域和吴登的地盘之间来回移动。
减少运输次数,增加单次运输量...他喃喃自语,这是在为某种大规模行动储备物资?
岩迈的信突然浮现在他脑海——前线战友提到吴登部队近期活动异常,小规模冲突明显减少,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陆小龙走到档案柜前,翻出最近三个月的情报汇总。
一个模式逐渐清晰:每次吴登发动较大规模进攻前,都会出现类似的补给线调整。但这次有些不同——运输队不仅增加了载重,还改变了惯常路线,绕开了几个容易埋伏的地段。
像是在为长途运输做准备。陆小龙眉头紧锁,但他们要运到哪里去?
他回到桌前,开始整理时间线。异常调动始于十天前,恰好是政府军在一次边境冲突中后撤的时候。太巧合了?陆小龙不相信巧合。
深夜的分析室只剩下他一人。陆小龙泡了第三杯浓茶,继续奋战。他把所有关于吴登部队燃料消耗的数据摊开对比,发现一个矛盾点:运输量增加,但前线部队的燃料配给却没有相应提高。
多出来的燃料去哪了?这个问题困扰着他。
凌晨三点,一个大胆的念头突然击中他。陆小龙猛地站起来,几乎碰翻了茶杯。他快速走到地图前,手指沿着SNLA的防线移动,最终停在一个偏远的后勤基地上——7号补给站。
7号站位于SNLA防线相对靠后的位置,靠近边境山脉的南端。它储存着大量弹药、燃料和医疗物资,是为前线提供支援的重要枢纽。正因为位置相对安全,防守力量并不算强。
陆小龙迅速翻阅地形资料和气象报告。这个季节,边境山脉北侧正值雨季,道路泥泞难行。而南侧相对干燥,适合机动部队快速推进。
如果他们绕过正面防线,从南侧山区穿插...陆小龙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一条迂回路线,7号站就在攻击范围内。
他为自己的推断感到一阵寒意。这太大胆了,吴登很少采取这种长途迂回战术。但数据不会说谎——异常调动、燃料去向不明、路线变更,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结论:吴登可能在准备一次针对SNLA后勤系统的远程突袭。
黎明时分,陆小龙带着初步分析报告敲响了林参谋办公室的门。
远程突袭7号站?林参谋放下报告,眼镜后的眼睛微微眯起,证据呢?
陆小龙陈述了自己的发现和推理过程。他讲得很仔细,每个结论都有数据支撑。
林参谋沉默片刻,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你知道如果这个判断错误,我们会把宝贵兵力调离真正需要的地方。
我知道,长官。陆小龙站得笔直,但所有迹象都表明——
迹象不等于证据。林参谋打断他,我需要更确凿的东西。继续分析,四十八小时后给我最终报告。
接下来的两天,陆小龙几乎住在分析室里。他调用了一切可用的资源:卫星图像分析、无线电定向定位、甚至审讯俘虏的记录。每个线索都进一步证实他的推断。
最关键的证据来自一张高空侦察照片——在边境山脉南麓一个偏僻山谷中,发现了疑似临时燃料储存点的痕迹。位置正好在假设的迂回路线上。
最终报告完成时,已是第二天的深夜。陆小龙在结论部分写道:综合所有情报分析,有充分理由相信吴登部队正在准备一次针对7号后勤基地的远程突袭行动。建议立即加强该地区防御,并派侦察部队核实山区路线情况。
提交报告后,陆小龙却感到不安。他的推断虽然逻辑严密,但毕竟建立在零碎情报上。万一错了,后果不堪设想。
这种不安在第二天的情报会议上得到了印证。
远程突袭?完全是无稽之谈!情报处副处长梭温嗤之以鼻,吴登的部队缺乏长途机动能力,更别说在山区行动了。这份报告纯粹是臆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