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谷的硝烟与生死一线的紧张感,如同附着在骨髓里的寒气,并非一次饱睡和热水澡就能轻易驱散。正式休整的命令下达后,营地生活恢复了表面上的规律作息,但陆小龙感到某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在他内心深处扎下了根。
最大的变化来自周围人的目光。当他走在营地的土路上,不再是那个需要被额外关注的“岩坎教官带来的华人小子”,而是“参与了秃鹂谷侦察、立了功的陆小龙”。普通士兵投来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敬畏和好奇,甚至有些同期或早几期的学员,会主动和他打招呼,语气带着不易察觉的讨好。这种微妙的态度转变,让陆小龙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战功”二字在军队这个崇尚实力的环境里的分量。他并未因此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谨言慎行,因为他清楚,这一切都建立在一次侥幸成功的任务基础上,远未到可以骄傲的时候。
岩坎教官对他的训练要求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体能和基础技能的训练依旧严苛,但岩坎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战术推演和临机决断的培养上。他不再仅仅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经常在训练中设置复杂的突发情况,逼迫陆小龙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和选择,然后与他一起复盘每一个决策的利弊。
一次夜间渗透模拟训练后,岩坎指着地图上陆小龙选择的一条迂回路线问:“为什么选这条路?比直接穿越灌木丛多花了近十分钟。”
陆小龙抹了把汗,答道:“直接穿越速度快,但灌木丛太密,动作稍大就容易发出声响,而且视野极差,无法预知另一侧的情况。迂回路线虽然长,但沿溪流边缘,水声可以掩盖脚步声,而且地势略高,能提前观察前方开阔地。”
岩坎点了点头,又追问:“如果时间是决定性因素,比如必须在拂晓前抵达指定位置,你还会这么选吗?”
陆小龙沉思片刻,摇了摇头:“不会。那时必须冒险,但我会更谨慎,可能采用更低姿态的匍匐,或者先投石问路。”
“嗯。”岩坎脸上看不出喜怒,“记住,战场上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基于当前情报、任务优先级和风险评估的最优解。要学会权衡,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这种启发式的教导,让陆小龙开始习惯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再拘泥于教条。他开始明白,优秀的士兵服从命令,而优秀的指挥官则需要在复杂局势中创造性地理解和执行命令。
真正的反思发生在寂静的深夜。陆小龙拿出了岩坎送给他的那个皮质笔记本。借着昏暗的油灯光,他第一次郑重地打开它,铅笔尖在粗糙的纸面上划过。
他并没有急于记录秃鹫谷的惊险过程,而是先写下了几个关键词:“警惕性”、“意外处理”、“团队信任”、“情报价值”。
然后,他开始围绕这些关键词,回溯任务中的每一个细节:
警惕性: 毒蛇踩断树枝的失误,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疲劳导致的疏忽,还是对复杂环境风险评估不足?自己当时是否也存在着潜在的松懈?如何才能在长期潜伏中保持绝对的专注?
意外处理: 当意外发生时,岩坎教官的处置堪称典范:瞬间判断、果断分兵、制造混乱、利用烟雾、迅速撤离。自己当时的反应如何?除了执行命令,是否还能想到更多?如果当时岩坎不在,自己有能力带领小队脱险吗?
团队信任: 山猫毫不犹豫地执行了诱敌任务,毒蛇在失误后也能迅速调整配合撤离。这种在生死关头将后背交给同伴的信任是如何建立的?仅仅是日常训练吗?还是共同经历生死后产生的默契?自己是否已经完全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情报价值: 看到营地指挥官和岩坎教官如何将那些枯燥的观察数据转化为凌厉的进攻方案时,他受到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他详细记录下了自己观察到的据点细节,并在旁边标注:“此处若强攻,伤亡必大;若夜间从此悬崖缝隙渗透,或有奇效。” 他开始尝试像指挥官一样思考,而不仅仅是侦察兵。
笔尖沙沙作响,将混乱的经历和模糊的感悟逐渐梳理成清晰的条理。每一次记录和反问,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淬炼。他意识到,战斗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枪法是否精准、体力是否充沛,更取决于头脑是否清醒、思维是否缜密、对战场态势的理解是否深刻。
几天后,岩坎将陆小龙单独叫到自己的小屋,桌上摊开着那张标满了秃鹫谷信息的地图。
“说说看,如果让你带队,指挥一个排的兵力,利用我们带回来的情报,你会怎么打?”岩坎抛出了一个远超陆小龙当前身份的问题。
陆小龙心脏猛地一跳,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走到地图前,指着自己笔记本上标注的悬崖缝隙:“教官,我不会选择正面强攻。我会利用夜色,派一个精锐小组从这里秘密攀爬渗透,直插据点核心的弹药库和指挥所。同时,主力在正面佯动,制造声势,吸引守军注意力。只要渗透小组成功制造爆炸和混乱,正面部队再趁势压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