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全国各地恐怖民间故事 > 第591章 南岳古庙:子时开庙的神秘规训

南岳衡山的雾,总比别处沉些。尤其是正月十五的夜,山风卷着松针掠过石阶,把千年古庙的飞檐藏进浓云里,只留檐角那盏铜铃,在暗夜里摇着细碎的响 —— 那是唐朝传下来的旧物,据说每一声铃响,都是南岳大帝在清点人间的祈愿。

这座始建于贞观年间的古庙,像颗被时光裹住的琥珀。青砖上刻着模糊的 “福” 字,门槛被信徒的布鞋磨得发亮,唯有庙门始终沉肃:三百六十四条日夜里,它都紧掩着,只在正月十五子时,才会随着第一声更鼓缓缓敞开。老人们说,这是天官赐福的时辰,大帝会亲自守在门后,把诚心人的祈愿收进案前的青铜鼎里。

这年的正月十五,李福揣着半块凉透的红薯,在暮色里踏上了登山的路。他的粗布衫沾着灶灰,裤脚卷到膝盖,露出被山路磨破的草鞋 —— 家里的土坯房漏着雨,妻子躺在床上咳了半个月,坡上的麦子连穗都没结就枯了,听说衡山的神灵能解灾厄,他攥着攒了三个月的香油钱,一步一挪往山顶赶。

石阶上结着薄霜,李福的脚底板早磨出了血泡,每走一步都像踩在针尖上。山风越来越急,把他的喘息卷得七零八落,远处村落的花灯亮了,暖黄的光在山谷里飘着,可他连抬头看一眼的力气都没有。“再快些,再快些”,他咬着牙念,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直到看见古庙那扇黑沉沉的木门时,天边忽然传来了子时的更鼓 ——“咚” 的一声,像块石头砸在他心上。

李福扑过去,指节敲在老木门上,发出沉闷的 “咚咚” 声,混着山风卷来的松涛,倒像把他的祈求撕成了碎片。“大帝开恩啊!” 他的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我媳妇还躺着,麦子全枯了,求您让我进去磕个头……” 门后静悄悄的,只有铜铃在风里晃着,像是无声的应答。

他跪下来,额头抵着冰凉的门槛,直到膝盖麻得没了知觉,才恍惚听见门内传来细碎的声响 —— 不是风声,不是虫鸣,是千万声叹息,轻得像雾,却裹着说不出的沉。那叹息绕着他的耳朵转,又钻进衣领里,把他的眼泪都逼了出来。等他再睁眼时,天已经亮了,几个提着灯笼的香客蹲在他身边,有人递过一碗热粥,有人轻声说:“后生,怎么在这儿睡着了?”

李福攥着空荡荡的手心,只记得那千万声叹息。这事很快在山下传开了,茶摊上的老人捻着胡子说:“是心太急了,大帝要的是诚心,不是慌慌张张的求告。” 也有人说,那叹息是历代没赶上时辰的香客留下的,提醒后来人要守规矩。从那以后,再有人登山,都揣着十二分的谨慎:手里的灯笼要端平,脚步要轻,没人敢回头 —— 老人们说,回头的瞬间,心就散了,大帝就听不见祈愿了;更没人敢乱说话,若是对着山石骂了句 “路难走”,保不齐下山就会摔个跟头。

有次村里的二柱,登山时随口说了句 “这庙门怕不是钉死了”,刚说完就被他娘拧了胳膊。当晚二柱就发起高烧,梦里总看见黑沉沉的木门,门后有个模糊的影子看着他。后来他娘带着他往山上跑,在庙前跪了整整一天,烧才退下去。这事让 “不回头、不妄言” 的规矩,更像刻在山里的石头,没人再敢碰。

如今每年正月十五,还是有无数人往衡山赶。他们提着灯笼,踩着薄霜,脚步声在山里连成线,却静得只有风在动。古庙的门会在子时准时开,又准时关,像个守着时光的老人。有人说见过门后有微光,有人说听见过大帝的咳嗽声,可更多人只记得,登山时那股揣着诚心的郑重 —— 就像李福后来常跟人说的,那天没进成庙,可下山时看见坡上的草冒出了绿芽,妻子的咳嗽也轻了些,“或许神灵的恩,不是在门后,是在赶路的心里”。

这些规矩就这么传了下来,像衡山的雾,裹着千年的故事,把人与山、与神灵,都缠成了分不开的结。直到现在,山下的孩子刚会走路,大人就会教:“往衡山去,要走稳,别回头,心里有啥话,慢慢说给风听 —— 大帝都听得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