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斜照在走廊的墙上,把海报上的卫星剪影映得发亮。陈默前脚刚踏出法院大门,展览安保负责人就急匆匆迎了上来,手里捏着份文件,眉头皱得紧紧的。
“陈工,安检系统刚才捕捉到一段异常电磁信号,”他把文件递过来,声音压得很低,“频率跳来跳去,很不正常,像有人在试探什么。我们查了三遍,源头不固定,像是在漂移。”
陈默接过文件,目光扫过波形图。那起伏的曲线让他想起前世实验室被远程引爆前十七分钟的数据。他没说话,只是从外衣口袋里掏出那块停摆的怀表看了一眼。裂缝横贯表盘,时间永远停在了十一点五十九分。
“关闭展馆非必要电源,”他合上文件,声音平静,“所有备用线路切换到独立供电模块。现在带我去屋顶。”
安保负责人愣了一下:“您怀疑是遥控引信?可这展览还没开始,谁会……”
“不是‘可能’,是已经开始了。”陈默抬脚就走,“他们要的不是炸死人,是让展览开不成。”
一行人迅速抵达顶层。风有点大,吹得安全网微微晃动。陈默站在边缘,视线扫过整个展馆结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组清晰的技术构型——不是推导,不是学习,就那么自然地出现在记忆里:一组环形电磁线圈,特定匝数与电流方向组合,能形成被动式干扰场,扰乱远程信号锁定。
“按这个图纸布线。”他掏出随身小本子,几笔画出线圈排布方式,递给技术员,“用铜缆,阻抗调到最低。十分钟内必须通电测试。”
“这……能行吗?”技术员有些迟疑。
“不行你就当给自己铺了个避雷网。”陈默摘下眼镜擦了擦,“反正雷也怕绕路。”
线圈铺设的同时,苏雪站在展馆外的台阶上,没有进去。她靠着廊柱,手里握着录音笔,目光始终盯着那栋灯火渐暗的大楼。风吹起她的发梢,她忽然想起昨夜法庭上陈默撕开诗集时的神情——平静得不像在揭发一场阴谋,倒像在拆一封旧信。
屋顶的装置在二十分钟后完成。陈默亲自接通主控开关,指示灯由红转绿。他抬头望天,云层稀薄,月亮半隐。
“今晚不会太平。”他对身边人说。
凌晨两点十七分,监控室热成像画面突然跳出一个移动光点,正从东南方向低空逼近。轨迹稳定,高度恒定,不像飞鸟。
“滑翔机,”陈默盯着屏幕,“带载荷的。”
话音未落,那光点进入展馆上空三百米范围,突然偏离航线,像被无形的手猛地推开,直直坠向西侧草坪。轰的一声闷响,火光腾起一人高,随即熄灭。
陈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焦黑的残骸散落一地,一股烧糊的塑料味混着金属腥气。他蹲下身,用手电逐寸扫过碎片堆,最终拾起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金属片——边缘卷曲,表面有细微刻痕。
他翻过来,借光看清了序列号格式:СР-714-М。
苏联七十年代军工厂的标准继电器编号体系。
“老东西,”他低声说,“还挺念旧。”
他把碎片装进证物袋,转身对公安技术员说:“封存所有残骸,送化验室。另外,启动全市短波频段扫描,重点排查K波段以下的脉冲信号源。他们这次失手了,但不会停。”
回到监控中心,他正准备调取周边摄像头回放,手机响了。
来电显示是林晚晴。
“喂?”他接通。
“有个戴圆框眼镜的男人进了主展厅,”她的声音干脆利落,“穿灰夹克,右手插兜,走路时不看路标,只盯展品底座。他已经绕通信卫星模型转了两圈,还低头拍了三次基座螺丝。”
陈默眼神一凝。
圆框眼镜——图书馆那次,王振国手下也是这个特征。偷拍螺丝?那是新型抗干扰天线的固定接口设计,尚未公开。
“你在哪里?”他问。
“酒店房间,用我自己的摄像头看着呢。”她说,“我让人把主厅南侧通道的实时画面推给你,三秒后上线。”
屏幕一闪,右侧多出一个窗口。画面中,一名男子背对镜头,正蹲在卫星模型旁,手伸进外罩缝隙。
陈默立刻按下内线通话键:“通知安保组,以设备调试为由,逐步清空南区观众。便衣人员从B通道进入,伪装成维修工,目标控制在五米内,不要惊动。”
“要不要现在抓?”安保负责人凑过来问。
“抓什么?他还没动手。”陈默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一下,一下,像在计算节奏,“我们现在冲进去,他最多算误入禁区。可要是等他真把东西拿走了——”
“那就是现行犯。”
“对。”陈默点头,“而且,他背后还有人在收信号。”
他盯着屏幕里的男人,忽然注意到对方左耳垂有个反光点——耳钉?不,太规则了。像是微型接收器。
“他在等人远程指令,”陈默低声说,“等一个启动信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