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把那枚纽扣通讯器递回去时,指尖在边缘多停留了一瞬。公安人员没留意,他却记住了刻痕的角度——像道斜斜的刀口,正好对着"04"两个数字的右上角。
半小时后,一辆深灰色轿车停在校门口。车窗摇下一半,穿藏蓝制服的公安探出头:"可以出发了。"
他没多问,拎起工具包就钻进后座。苏雪已经在里面坐着,笔记本摊在膝头,笔尖悬在纸面上方,等着他开口。
车子启动后,她才轻声问:"你真要亲自带队?"
"不算带队。"陈默靠在椅背上,语气平静得像在聊天气,"就是给他们指个路。"
前排副驾转过头来,是昨晚指挥行动的那位队长。"我们查了港城西区所有废弃建筑的登记资料,光变电站就有七个,到底哪个才是接头点?"
陈默从口袋里摸出张折成小方块的纸,展开,正是昨晚从病房带出来的坐标修正值。
"不用找废弃的。"他说,"找还在供电的。"
"还在用的?那不早该被查过了?"
"正因为查过,才最安全。"他笑了笑,"他们最爱玩灯下黑。"
车队驶上主路,一路向南。经过一座立交桥时,桥墩旁立着块锈迹斑斑的铁牌,写着"西区三号变电所"。陈默看了眼手表,十一点十七分,阳光正斜照在铁牌右侧第三颗螺丝上。
他突然抬手:"停车。"
车稳稳停住,所有人都看向他。
"就是这儿。"他推门下车,径直走向铁牌背面。其他人跟上来,只见布满涂鸦的水泥墙上,被人用炭笔画了个极小的箭头,指向桥下排水管入口。
"这个标记……"队长皱眉,"三天前巡查时还没见着。"
"现在有了。"陈默蹲下身,手指轻触箭头下方的一道划痕,"新鲜的,不超过六小时。"
他们顺着排水管往里走,不到五十米就发现一扇伪装成检修门的钢板。撬开后,里面是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桌上摆着台老式传真机,旁边压着份刚接收的文件。
纸页泛黄,边角卷曲,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代号和日期。最显眼的是左上角的印章——一个被墨水反复涂抹过的徽记,只留下模糊轮廓。
陈默一眼认出:和档案室那份涂黑卷宗上的印泥完全一致。
"这是什么?"苏雪低声问。
"三十年来的联络记录。"他拿起纸张,翻到末尾,"他们用季节更替做加密周期,春分发报用蓝墨,冬至用红,中间夹杂假信息干扰追踪。"
队长瞪大眼睛:"你怎么知道的?"
陈默没回答,只是把纸轻轻放回桌上,闭眼三秒。
脑海中闪过一段画面:零九年某次国际反谍会议的投影幻灯片,标题是《冷战时期东欧情报网字符映射规律研究》。其中一页提到,克格勃七十年代曾利用莫斯科供暖系统启停时间作为解码密钥——每年十一月四日锅炉点火,对应字母表偏移 7。
这段记忆来自前世一次旁听讲座,当时只当是学术趣闻。
此刻,它成了钥匙。
他睁开眼,抽出随身带的红笔,在另一张白纸上写下几行符号,然后逐个替换。七分钟后,第一份完整名单浮现出来。
十七个地点,九个名字。
其中一个赫然写着:"赵天虎,代号'铁牛',哈尔滨联络站备用信使,每月十五日接收指令。"
"赵天虎?"队长猛地抬头,"那个被判刑的校霸?他不是早就退出了吗?"
"退出不代表断线。"陈默把名单递过去,"有人还在用他的旧身份收消息。"
苏雪盯着纸上最后一个名字,轻声念出来:"王振国……挂名顾问,实际负责人。"
空气一下子凝重起来。
"现在信我能带队了吗?"陈默收起笔,语气依旧平淡。
没人说话。
两小时后,境外公司总部大楼前停了五辆警车。董事长办公室在十八层,整层只有他一人有门禁权限。
电梯门开,陈默走在最前面。西装革履的董事长站在办公桌后,金丝眼镜反射着顶灯的光。
"诸位来意我不清楚,但我公司依法注册,所有业务公开透明。"他语气温和,眼神却冷冰冰的。
"那您应该不介意我们看看墙上的画。"陈默指了指身后一幅风景油画。
"那是装饰品。"
"可它的挂钩歪了。"陈默走过去,伸手一推,画框应声脱落,露出后面嵌入墙体的金属夹层。
撬开后,一本黑色封皮的册子静静躺在里面。
材质粗糙,纸张发脆,边角有虫蛀痕迹。翻开第一页,满纸都是看似无序的数字与符号。
"又是这套。"陈默笑了,"你们还挺念旧。"
"这不过是内部账本。"董事长仍站着,"你们若强行搜查,律师团会立刻起诉。"
"不用麻烦了。"陈默已经坐下,拿出笔开始抄录,"七分钟内,我会让你见识什么叫真正的账本。"
他闭上眼,再次调取那段关于供暖周期的记忆。脑中浮现字符对照表:11月= 7,12月= 9,1月=-3……结合页码年份错位规则,逆向推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