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在蓝皮本子上划下的那道红痕还清晰可见,陈默却已不再看它。他合上本子放回保险柜,顺手从抽屉里取出一部老式对讲机,按下通话键,声音平静:"南风行动,现在开始。"
苏雪坐在终端前,听见这句话,立即调出港英政府最新的电子产品管理条例。她手指在键盘上轻敲几下,眉头微动:"上周刚放宽了进口审批,音频设备只要通过安全认证就能上市。我们的时间窗口很短,最多十天。"
"够了。"陈默靠在桌边,语气轻松,"他们改政策是因为本地厂商吵着要引进新技术,咱们不过是顺水推舟。林晚晴那边怎么样了?"
"昨天就到香港了,住在半岛酒店。"苏雪看了眼屏幕,"她说今天上午十点,在中环街头做公开演示。"
陈默笑了笑:"正好和王振国落地时间撞上了。一个进,一个出,倒是热闹。"
苏雪抬头看他:"你不担心两边同时进行会顾不过来?"
"怕什么?"他耸耸肩,"一个过气间谍头子,一个当红女明星,谁更吸引眼球?"
话音刚落,对讲机传来一阵杂音,接着是林晚晴清亮的声音:"喂,能听见吗?我这边已经开始布置了。"
"很清楚。"陈默拿起话筒,"按计划来,别提专利归属,也别扯技术原理,就说这收音机能听全国电台,还能自动搜台。"
"行啊。"林晚晴笑了一声,"我还准备了句台词——'这不是机器,是自由的声音',怎么样?"
"太浮夸。"陈默摇头,"改成'这玩意儿不用换电池,插电就能用',实在点。"
"你真是毫无浪漫细胞。"她哼了声,"算了,听你的。反正你们要的是销量,不是掌声。"
信号断开后,苏雪忍不住笑了:"她倒是真敢干。"
"不然怎么让她去?"陈默走到监控屏前,调出香港中环的实时画面。镜头里,林晚晴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米色风衣,正指挥工人搭展台。一台台银灰色的收音机整齐排列,外壳上有清晰的中文标识。
"她一个人露面,不怕被盯上?"苏雪问。
"怕才怪。"陈默轻笑,"她是明星,公开活动天经地义。而且她越张扬,别人就越不会想到背后有我们在推。再说——"他顿了顿,"她投的钱可不少,这点风险都不担,还叫什么合伙人?"
苏雪没接话,只是盯着屏幕。几分钟后,第一个路人停下脚步,好奇地拿起一台收音机摆弄。林晚晴立刻上前,笑着说了几句,那人点点头,掏出钱包。
"成交了。"陈默抬手看了看表,"九点四十七分,第一单。"
苏雪迅速记下时间,又打开舆情监测窗口。起初只有零星报道,但随着现场人群聚集,几家本地小报记者也赶了过来。镜头扫过展台,特写落在产品铭牌上:"中国制造·专利编号:CN81-0726"。
"有人开始问背景了。"苏雪指着一条弹窗新闻,"《明报》记者追问她是否与内地官方合作。"
"来了。"陈默不慌不忙,"等的就是这一出。"
他重新接通对讲机:"林小姐,媒体要是问起来源,你就说——这是你私人投资的科技项目,所有技术都来自合法授权,合同和付款记录随时可查。"
"然后呢?"
"然后告诉他们,你之所以选这个产品,是因为它改变了你对华语广播的看法。"他顿了顿,"顺便提一句,你最喜欢的节目是《午夜心声》,主持人声音温柔,像小时候妈妈讲故事。"
苏雪愣了一下:"这也能编进去?"
"这不是编。"陈默笑了笑,"是人情味。人家要的是八卦,不是论文答辩。你说一堆技术参数,没人听;你说一个女人因为一台收音机找回了乡音,故事就有了温度。"
对讲机那头沉默两秒,林晚晴才开口:"你还真懂媒体。"
"我不懂媒体。"陈默靠在椅背上,"我只懂人心。"
信号再次中断。苏雪看着屏幕上越来越多的围观人群,忽然发现有两家外媒记者混在现场,正在拍摄展台全景。
"有点麻烦。"她低声说,"美联社和路透社的人到了,标题可能会往'政治象征'方向引。"
陈默站起身,走到她身后看了一眼:"让他们拍。我们现在不怕曝光,怕的是没人注意。"
"可万一他们说这是国家行为呢?"
"那就给他们证据。"他伸手点了点键盘,"把上次港商签约的公证视频放出去,转账记录也挂上。记住,只发给本地媒体,别主动递到外国记者手里——让他们自己'挖'出来,才显得真实。"
苏雪照做。不到半小时,几家本地论坛开始转载那份签约仪式的影像。画面里,林晚晴亲手签下名字,随后将支票交予代表。评论区迅速热了起来:
"原来真是私人投资?"
"这女明星还挺拼啊。"
"关键是价格便宜,音质还不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