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新鹿鼎记:理科生韦小宝 > 第41章 御膳房的熵增定律

新鹿鼎记:理科生韦小宝 第41章 御膳房的熵增定律

作者:开欣果99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7:43:44

西山玉泉湖畔与疑似天地会人物的会面,被韦小葆以一番关于“效率与民生”的务实论述暂时搁置。他并未明确拒绝,也未轻易承诺,只言道“待观其行,非听其言”,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那位未曾露面的说客(他推测很可能是陈近南麾下的重要人物)带着满腹的思虑离去。韦小葆则带着收集到的“江湖组织行为模式初探”数据,安然返回了京城。

他深知,与这些秉持着传统道义与激烈手段的江湖组织打交道,远比在朝堂上应对那些老学究要复杂和危险得多。在没有建立足够的自保能力和理清自身道路之前,保持距离、持续观察是最优策略。

回到紫禁城,他继续履行御前侍卫副总管的职责,同时暗中推进他的“紫禁城安防优化项目”。新巡逻路线在试点区域运行良好,多隆等人从最初的将信将疑,到如今已是对这位年轻上司的“奇思妙想”佩服了不少,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然而,康熙皇帝似乎觉得对他的“磨炼”还远远不够。

这一日,康熙在乾清宫西暖阁单独召见韦小葆。暖阁内飘着淡淡的龙涎香,康熙放下手中的朱笔,看着恭敬行礼的韦小葆,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

“韦卿,你上任也有些时日了。侍卫处的事务,朕看你也算上手了。”康熙缓缓开口。

“全赖皇上信任,多隆大人及诸位同僚帮衬,臣方能勉强应对。”韦小葆谨慎地回答,心中快速推演着皇帝接下来的意图。

“嗯。”康熙点了点头,话锋突然一转,“朕近日听闻,御膳房那边,颇有些不成体统。采买耗费巨大,却仍时有短缺;人手不少,却每每在大型宴饮时捉襟见肘,延误、错漏时有发生。内务府报上来的账目,朕看着都头疼。你可知道此事?”

韦小葆心中一动,立刻调取脑海中关于御膳房的零星信息。那是一个典型的、依靠旧例和经验运行的庞大机构,人员冗杂,流程混乱,效率低下,几乎是所有传统大型组织的通病。用他前世的科学术语来说,就是一个熵增极其显着的封闭系统——无序度在自发地不断增加。

“臣……略有耳闻。”韦小葆如实回答,隐约猜到了皇帝的用意。

果然,康熙下一句话便印证了他的猜测:“朕思来想去,满朝文武,精通刑名钱谷者有之,善于兵事韬略者有之,但似你这般,善于以‘奇术’优化流程、提升效率者,却寥寥无几。朕有意让你暂管御膳房一段时日,替朕整顿一番,你可愿意?”

任务分析:

目标: 整顿御膳房,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效率,确保供应(尤其是大型活动时)稳定可靠。

挑战: 1. 系统庞大复杂,涉及采购、仓储、加工、配送、人员管理等多个环节。2. 利益盘根错节(采买回扣、人情关系)。3. 从业人员观念保守,抵触变革。4. 时间压力(皇帝显然期待看到效果)。

机遇: 1. 验证管理学理论在具体复杂系统中的应用。2. 积累项目管理与变革管理实践经验。3. 成功则可进一步巩固帝心,展示“科学”的广泛适用性。4. 御膳房作为后勤部门,相对远离政治漩涡中心,是理想的试验田。

风险评估: 失败可能被视为能力不足,影响声誉。但风险可控,最坏结果无非是调离。

电光石火间,韦小葆已完成利弊权衡。他躬身道:“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梳理御膳房事务。只是,臣年轻资浅,恐难以服众,恳请皇上赐予临机专断之权,并允许臣按自己的方法行事。”

“准了。”康熙大手一挥,“朕给你三个月时间。御膳房一应人等,皆归你节制。若有阳奉阴违、懈怠阻挠者,你可先行处置,再行禀报!朕只要结果。”

“臣,领旨谢恩!”韦小葆心中一定。有了尚方宝剑,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

次日,韦小葆便走马上任,正式兼任“御膳房总管事”。他没有大张旗鼓,也没有立刻召集所有人训话,而是换上了一身普通的棉袍,带着两名识字的、被他临时征调来当“实习助理”的年轻侍卫,如同一个寻常的观摩者,悄无声息地踏入了位于紫禁城东北角、终日烟火缭绕、人声鼎沸的御膳房区域。

甫一进入,一股混杂着各种食物气味、油烟、以及一丝隐约馊味的复杂气息便扑面而来。眼前是一片巨大的、由多个院落和棚屋连接而成的区域,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挑水的杂役喊着号子小跑而过,险些撞上捧着高高蒸笼的厨役;洗菜的宫女在井边围成一片,说笑声、泼水声不绝于耳;库房门口,几个管事模样的太监正对着账本争吵着什么;而在主要的灶间区域,数十口大小灶台同时开火,厨师们挥汗如雨,吆喝声、锅铲碰撞声、油锅滋啦声交织成一曲混乱的交响乐。

韦小葆静静地站在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目光如同最精准的扫描仪,迅速捕捉着这一切。

初步观察记录(视觉\/听觉数据采集):

物流动线: 人员、物料流动路径交叉严重,存在大量无效折返与拥堵点。例如,清洗后的蔬菜需穿过忙碌的切配区才能送到灶台。

工序衔接: 各环节(洗、切、配、烹、传)缺乏有效协调,存在明显等待时间。部分灶台闲置,部分灶台排长队。

物料管理: 蔬菜、肉类随意堆放,未见明显分区与标识。有疑似不新鲜食材混入。

人员状态: 忙闲不均现象突出。部分人员无所事事,聚众闲聊;关键岗位(如掌勺厨师)则疲于奔命,情绪焦躁。

信息传递: 依赖口头传达与个人经验,无标准化流程。经常听到“王师傅说要xx”、“李公公吩咐做yy”等模糊指令。

“典型的低效率、高能耗、强耦合、弱管理的复杂系统。”韦小葆在心中默默下了第一个判断。这里的混乱,并非源于个别人的懒惰或恶意,而是整个系统缺乏科学的设计与管理。

他走到库房附近,听到那几个太监还在争吵。

“上个月光粳米就超支了五十石!你怎么记的账?”

“胡说!宴请多了一次,自然用得多!”

“宴请多少人有定例!定例!你懂不懂?!”

韦小葆没有介入,只是示意身后的“实习助理”将他们的争吵要点记录下来。这是宝贵的一手数据,关于预算与实际消耗的脱节问题。

他又来到灶间,看到一位老师傅正对着一个帮厨发火:“火候!火候跟你说了多少次了!这海参再过火就老了!废物!”

那帮厨唯唯诺诺,一脸委屈。

韦小葆注意到,灶台旁并没有明确的、关于不同菜品火候与时间的指导说明,全凭师傅的个人经验和感觉传承。这种依赖于“老师傅”的模式,稳定性差,且难以规模化复制。

转悠了大半天,韦小葆心中已然有数。他回到临时给他安排的一间僻静办公房,对两名年轻侍卫说道:

“从明天起,我们开始进行数据化调研。”

“数据化……调研?”两名侍卫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韦小葆铺开一张巨大的白纸,拿起炭笔,开始勾勒。

“我们需要绘制几张图。”

“第一张,御膳房区域平面图,标注所有功能区域、通道、水源、灶台位置。”

“第二张,人员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图。”

“第三张,一顿标准御膳从采买到呈上的完整流程时序图。”

“另外,你们分头行动,用一周时间,记录以下数据:”

“1. 每日各类食材入库、出库、损耗数量。”

“2. 各主要工序(洗、切、配、烹)平均耗时,以及等待时间。”

“3. 人员在不同区域间的移动路径与频率。”

“4. 记录所有出现的差错、延误事件及其原因。”

他的指令清晰、具体,带着不容置疑的逻辑性。两名侍卫虽然觉得这差事古怪,但不敢违抗,连忙应下。

韦小葆看着纸上逐渐成型的框架,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御膳房这个混乱的“高熵系统”,正是他验证科学管理方法的最佳实验场。他要在这里,用理性的力量,建立起新的秩序。

“首先,要让数据说话。”他轻声自语,仿佛在宣布一场静默革命的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