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新鹿鼎记:理科生韦小宝 > 第205章 水利工程:黄河模型

就在农学署于皇庄试验田悄然掀起育种革命的同时,技术总局衙署内,另一项同样关乎国本、甚至更为紧迫的宏大工程,也在韦小葆的亲自督导下,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便是水利署的核心任务——治理黄河。

黄河,这条哺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喜怒无常、屡屡泛滥的“害河”。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下游数百万百姓的身家性命和漕运的畅通,历来是衡量王朝是否得天命、施仁政的重要标尺。康熙对此极为重视,年年投入巨资,但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堵口、疏浚,往往治标不治本。

韦小葆深知,传统的治河方法依赖于官员的个人经验和地方禀报,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全局规划。他决定引入一种全新的工具——物理模型,将整个黄河下游河道“搬”到技术总局,进行模拟实验。

水利署征用了一间最为宽敞的库房,地面经过特殊加固和防水处理。韦小葆召集了初步到任的几位精通算学、地理的吏员,以及几位有着丰富经验的退休老河工。他摊开自己绘制的、尽可能精确的黄河下游及主要支流、湖泊地图,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构想:

“我们要在这里,按比例缩小,用木框、沙土、陶泥,重塑一条‘小黄河’。”

“大人……这,这有何用处?”一位老河工看着那巨大的空白场地,满脸困惑,“河工之事,在于实地勘察,在于民夫力役,在这屋里弄些沙土,岂能当真?”

韦小葆耐心解释:“老丈,实地勘察固然重要,但黄河千里,我们无法亲眼目睹每一处河势变化,更无法预知某种治河方案施行后,会对上下游、左右岸产生何种连锁反应。而这座模型,便是我们的‘预演战场’。”

他详细阐述其原理:“我们按比例塑造出河床地形,模拟出不同的水流速度、泥沙含量。然后,我们可以在这模型上,试验各种治河策略——比如,在不同河段修筑不同形状的堤坝、挑水坝,开挖引河、减水坝,观察水流如何变化,泥沙在何处淤积,何处会被冲刷。甚至可以模拟暴雨洪水,看我们的工程能否经受住考验。”

“这……这不就成了未卜先知?”一名算学生员惊讶道。

“并非未卜先知,而是格物致知。”韦小葆纠正道,“通过反复实验,寻找规律,验证想法,避免在真实的黄河上浪费民力财力,甚至酿成大祸。”

这个想法太过新奇,众人将信将疑。但在韦小葆的坚持和详细的技术指导下,工程还是启动了。他们根据档案和地方呈报的数据,确定比例尺,用木框界定河道范围,用精选的细沙、黏土精心塑造出河床的起伏、滩涂的形态,甚至用染色的陶泥标示出主要的险工段和城镇。

韦小葆还亲自设计了一套简易的供水循环系统,利用水车从院中水井提水至高处水箱,通过阀门控制流量,模拟黄河在不同季节的径流量。为了模拟泥沙,他让人研磨极细的红色陶土粉末,掺入水流。

建造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黄河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再认识。老河工们指着模型上的某处,能讲出当年哪里曾决口,哪里曾有险情;算学生员们则忙着计算比例、高程,学习使用韦小葆带来的简易水准仪和量尺。

半个月后,一个长约十丈,宽约三丈,细节丰富、栩栩如生的黄河下游沙盘模型,赫然呈现在众人面前。那蜿蜒的“河道”,起伏的“地形”,甚至主要的堤防、城镇标记,都清晰可见。

首次放水测试那天,韦小葆特意请来了康熙微服前来观看。当清澈(暂时未加沙)的水流从“上游”奔涌而出,沿着塑造好的河道奔腾向下,绕过“山峦”,漫过“滩涂”时,康熙也不禁为之动容。他虽不通具体技术,但这种直观、全局的展现方式,让他对黄河水势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概念。

“爱卿此法,确能直观河势!”康熙赞道。

随后,韦小葆开始了真正的实验。他让人在模型中游一段“宽浅河道”处,模拟泥沙淤积,然后提出问题:“若在此处,仿效前人‘束水攻沙’之策,修筑缕堤,收窄河道,会如何?”

老河工根据经验判断:“水流加速,或可冲刷河床。”

但模型实验显示,在特定地形和来水来沙条件下,盲目束水可能导致下游某些河段因流速骤变而产生新的淤积,甚至对堤防基础造成冲刷破坏。

韦小葆又提出另一种方案:“若不在主河道强行束水,而是在上游合适位置,修建减水坝,在洪水期分流部分水沙至预设的滞洪区或引河呢?”

他们在模型上模拟了这一方案。当“洪水”来临时,开启“减水坝”,部分浑水涌入“引河”,有效降低了主河道的洪峰水位和泥沙负荷。虽然引河本身会淤积,但这是可预测和可控的,可以通过定期疏浚来解决,代价远小于主河道决口。

“此乃‘分疏杀势,以清释浑’之策!”韦小葆结合模型现象,向康熙解释道,“治黄河,不仅要治水,更要治沙。需上中下游、左右岸统筹考虑,蓄泄兼筹,标本兼治。单纯的堵或疏,都非万全之策。需依据不同河段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堤防、水库、引河、放淤等多种手段,形成一个系统工程。”

他指着模型,阐述了一套结合了“束水攻沙”、“蓄清刷黄”、“分洪滞沙”等理念的综合性治理蓝图。这套思路,超越了当时主流治河官员的认知范畴,其系统性和前瞻性,让随行的几位工部官员都陷入了沉思。

康熙看着那在模型中按照人的意志或奔腾或驯服的“黄河”,再听着韦小葆条理分明、有理有据的分析,眼中异彩连连。他看到了解决这个困扰帝国多年难题的新希望。

黄河模型的成功,不仅为技术总局赢得了皇帝的进一步信任,更重要的是,它树立了一种全新的问题解决范式:基于实证的、系统化的、可重复验证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正悄然渗透进这个古老帝国的治理肌理之中。韦小葆的“帝国”里,理性的基石,又加固了一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