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的到访与认可,如同在“灵犀”团队沉闷的奋斗氛围中投入了一颗活力四射的深水炸弹,其激起的波澜久久未能平息。那种被行业巨头、被真正具备战略眼光的人物所重视的感觉,极大地提振了团队的士气,尤其是之前在外屡屡碰壁、自信心备受打击的赵昊,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重新焕发了斗志。
“华为都看好咱们!我看那帮土鳖厂商还敢狗眼看人低!”赵昊腰杆挺得笔直,说话底气都足了几分。
然而,林见鹿却显得异常冷静。在短暂的团队庆祝后,他立刻将众人的注意力拉回了现实。
“余总的认可,是机遇,更是鞭策。”林见鹿站在白板前,语气沉稳,“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技术演示或UI定制。我们必须展现出与这份认可相匹配的**格局和深度**。华为看重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Demo或者一套优化算法。”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了两个大字:**生态**。
“下一次与华为代表的正式会晤,我们需要清晰地阐述,‘灵犀’追求的,不是一个封闭的操作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繁荣的移动应用生态系统**。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核心价值,也是能够吸引华为这类巨头进行深度合作的基石。”
这个提法,让团队成员精神一振,同时也感到了更深的挑战。生态,这个词听起来就比“操作系统”要宏大和复杂得多。
接下来的几周,团队进入了更加紧张和富有创造性的准备阶段。技术组在陈默的带领下,在完成科峰项目适配的间隙,开始着手设计“灵犀OS”应用开发框架(API)的初版,并尝试编写了几个简单的示范应用(如计算器、便签等)。而林见鹿则闭关梳理“生态”构建的整体思路,从开发者吸引、开发工具提供、应用分发到商业模式,构建了一个初步的逻辑闭环。
就在团队紧锣密鼓准备之时,华为战略与发展部的一位高级技术专家,姓梁,受余承东委派,前来北江与“灵犀”团队进行第一次正式的技术交流。这既是上次会晤的延续,也是一次更深入的考察。
会面地点依旧在那家茶室。梁工年纪约莫四十,戴着黑框眼镜,气质儒雅,言谈举止间透着技术专家特有的严谨与审慎。同行的还有一位负责投资分析的年轻经理。
寒暄过后,梁工开门见山:“林同学,余总对你们评价很高。我这次来,主要是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你们在技术架构,尤其是**系统可扩展性和未来生态构建**方面的思考。我们都知道,一个没有应用的操作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
问题直接命中了林见鹿准备的核心。
林见鹿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先让陈默展示了基于“灵犀OS”框架开发的几个示范应用在OMAP开发板上的运行效果。虽然应用本身极其简单,但其流畅的启动速度、统一的界面风格以及与系统底层(如通知、设置)的无缝集成,已经初步展现了一个“平台”的雏形。
梁工看得很仔细,不时点头。
演示完毕,林见鹿接过话题,他没有停留在技术细节,而是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
“梁工,您说得非常对,生态是操作系统的灵魂。”林见鹿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我们认为,构建生态的关键,在于**降低开发门槛,放大创新价值**。”
他在带来的稿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首先,是**开发体验**。我们正在设计的应用开发框架,将提供一套简洁、一致、功能强大的API。开发者无需关心复杂的底层驱动和内存管理,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构建出体验良好的应用。同时,我们将提供模拟器、调试工具和一站式的文档支持。”
“其次,是**分发与盈利**。”林见鹿指向图的另一端,“我们构想建立一个官方的‘**灵犀应用商店**’(App Store)。任何开发者,都可以将自己开发的应用上传到这里,面向所有‘灵犀OS’用户。用户可以直接在商店里浏览、下载、安装、更新应用。而商店将提供安全的支付渠道,支持付费应用、应用内购买等多种商业模式,开发者可以获得其应用收入的绝大部分。”
“应用商店?”梁工和旁边的投资经理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在2005年,这绝对是一个极其超前的概念!主流的功能机几乎没有自主安装应用的概念,更不用说如此成熟的应用分发和盈利体系了。
“是的,应用商店。”林见鹿肯定地点头,“这不仅仅是应用分发的渠道,更是**连接开发者与用户的桥梁,是生态价值循环的核心**。它能让优秀的应用迅速被用户发现,让开发者的创意和劳动获得应有的回报,从而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灵犀’生态的开发中来,形成一个正向的飞轮效应。”
他进一步阐述:“想象一下,一个学生开发者,利用我们的工具,花几周时间开发出一款有趣的小游戏,上传到应用商店,可能就能获得成千上万用户的下载,甚至带来可观的收入。这种可能性,将极大地激发创造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