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窗外的梧桐树褪去了大半金黄,枝丫开始显露出冬日的疏朗。阳光穿过变得稀疏的叶片,在工作室的地板上投下斑驳晃动的光影,少了些夏日的炽烈,多了几分澄澈与通透。
“团队震撼”的余波,并未随着那次会议的结束而消散,反而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在不断扩散、深化。工作室里的气氛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往那种带着些许迷茫、主要依靠林见鹿个人牵引的动力模式,正在被一种更加内敛、更加主动的集体探索欲所取代。
陈默的变化最为明显。他几乎把自己焊在了电脑前,原本就略显凌乱的头发现在更是如同顶了个鸟窝。他的电脑屏幕上,不再是单一的代码编辑器,而是同时打开了多个终端窗口,不断切换着各种晦涩难懂的技术文档、开源项目页面和自行绘制的系统架构草图。手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对微内核与宏内核优劣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内存管理、进程调度等底层机制的思考。
他偶尔会猛地抬起头,眼神放空,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某种复杂的节奏,嘴里喃喃自语:“……Minix的微内核设计确实优雅,但性能瓶颈……Linux的宏内核生态丰富,但臃肿……或许混合内核才是出路?”每当这时,坐在他对面的赵昊都会识趣地闭上嘴,连敲击键盘的声音都会放轻几分。
赵昊也没闲着。他利用跑灯具店装修事宜的间隙,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关于操作系统、尤其是移动设备系统的公开资料。诺基亚的Symbian、微软的Windows Mobile、甚至一些掌上电脑使用的Palm OS,都成了他研究的对象。他还托家里关系,弄来了一些国内高校计算机系关于操作系统的内部讲义和论文,虽然很多内容对他这个商业头脑远胜技术细胞的人来说如同天书,但他硬是靠着查资料和厚着脸皮向陈默、林见鹿请教,努力理解着“生态”、“API”、“开发工具链”这些概念背后的商业逻辑。
“昊子,你这笔记做得……挺别致啊。”王浩有一次好奇地凑过去,看到赵昊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歪歪扭扭的框图,旁边标注着“皇帝(系统)”、“大臣(应用)”、“百姓(用户)”、“圣旨(API)”之类的比喻,忍不住笑出声。
赵昊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去去去,你懂什么?这叫形象化理解!老子得先把自己讲明白了,以后才能去忽悠……不对,是去吸引那些真正的技术大牛!”
就连王浩和李立,也不再是纯粹的旁观者。王浩主动承包了工作室所有的外勤和体力活,保证技术核心们能心无旁骛。李立则开始更加拼命地自学编程,从最基础的C语言语法开始啃起,遇到不懂的,先是自己琢磨,琢磨不透就小心翼翼地请教陈默,偶尔也会鼓起勇气向林见鹿提问。林见鹿对此总是给予耐心的解答,甚至会引申出一些相关的、更深入的概念,让李立感觉每次请教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林见鹿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欣慰。他知道,“灵犀构想”这剂猛药正在起效,它成功地激发了团队内在的驱动力和学习热情。但他更清楚,宏大的愿景需要坚实的起点,否则很容易沦为空中楼阁。是时候,将那指向未来的“北极星”,转化为地面上可以迈出的第一步了。
又是一个周五的下午,秋阳暖融,光线斜照,将工作室染上一层淡淡的金色。林见鹿没有像往常一样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而是走到了房间中央那块空着的白板前,拿起了一支蓝色的记号笔。
这个动作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陈默从堆满文档的屏幕上抬起头,赵昊合上了他那本画满“朝廷架构”的笔记本,王浩和李立也停下了手中的事情,目光齐刷刷地聚焦过来。
“各位,”林见鹿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郑重,“这几周,大家辛苦了。看了很多,想了很多,也讨论了很多。”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带着求知欲和些许疲惫的脸。
“我知道,‘灵犀OS’这个概念很大,很远,甚至听起来有些吓人。”他微微一笑,语气轻松了些,“但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仰望星空的阶段。再宏伟的宫殿,也要从第一块砖开始垒砌。再复杂的系统,也要从第一行代码开始书写。”
“第一行代码?”陈默下意识地重复,身体微微前倾,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起来。他等待这个时刻已经很久了。
“对,第一行代码。”林见鹿转身,在白板最顶端写下了“**灵犀OS - 奠基之路**”,然后在下面画了一条水平线,“这条线,代表我们理想中完整的‘灵犀OS’。它功能强大,生态繁荣,智能贴心。”他在线的右端标注上“未来”。
接着,他在水平线的最左端,画了一个小小的点,标注上“**今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