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了所有社团招揽的林见鹿,在周遭同学眼中,愈发显得特立独行。他如同一个精准的时钟,规律地穿梭于教室、图书馆、食堂和宿舍之间,大部分时间沉默而专注。课程对他而言游刃有余,他将节省下来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对专业前沿的深挖,以及对脑海中那个庞大蓝图的细化之中。江西铜业的股价已然稳健地站上8元平台,为他的“潜龙在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本底气。
这天下午,一则消息在校园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学校宣传部和经管学院联合举办一场高端形势政策报告会,主题为“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新机遇”,主讲嘉宾阵容颇为亮眼,除了本校的知名学者,还特邀了省发改委的年轻干部、被誉为“政坛新星”的苏晚晴。
海报贴在公告栏最显眼的位置,苏晚晴的名字和简介吸引了不少目光。“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之一”、“政策研究功底深厚”、“视野开阔”……这些标签让她在充斥着学术气息的校园里,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光彩。
“苏晚晴?就是那个省长千金?”李立看着海报,咋舌道,“这么年轻就来给我们做报告?”
周浩轩整理着衣领,一副了然的样子:“这种活动才是真正拓展人脉的地方,能接触到平时接触不到的人。听说学生会和各班干部都有票,普通学生想去还得申请。”
王浩对这类报告兴趣不大,嘟囔着要去球场活动筋骨。
林见鹿的目光扫过海报上苏晚晴那张冷静而睿智的证件照,眼神微动。距离上次市办公厅李秘书那通电话已过去一段时间,他并未主动联系,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再遇”。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近距离观察这位未来可能的重要“战略协同”伙伴的机会。
他并非想要攀附,而是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去确认系统中描述的“灵魂伴侣”是否名副其实。他需要的是真正能理解并支撑他星辰大海的同行者,而非仅仅是一个身份显赫的合作对象。
通过一点简单的渠道——他如今“省状元”和“预言者”的名头在院系老师那里还是有些分量的——林见鹿轻易拿到了一张报告会的门票。
报告会当天,能容纳数百人的大报告厅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了不少人。前排是校领导、院系领导和特邀嘉宾,后面则是充满好奇的学生,其中不乏像周浩轩这样抱着结交人脉目的而来的。
林见鹿选择了一个居中靠后的位置,既不显眼,又能清晰地观察全场。他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衬衫,身形挺拔,气质沉静,在喧闹的人群中仿佛自带一种隔离感。
很快,嘉宾入场。当苏晚晴随着一行人步入报告厅时,场内出现了一阵细微的骚动。她穿着一身得体的藏青色职业套裙,身姿挺拔,步履从容,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既不失亲和,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她的美丽并非张扬夺目,而是一种浸润了学识与阅历的沉静气质,尤其是那双眼睛,明亮、清澈,仿佛能洞悉表象之下的本质。
她的出现,瞬间将台上其他几位略显年长的学者和官员的气场都压下去几分。
报告会开始,几位学者先后发言,内容多是宏观的经济数据分析和理论阐述,虽然扎实,但对于台下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免有些枯燥。轮到苏晚晴时,她调整了一下话筒,没有冗长的开场白,直接切入主题。
她的声音清越,语速平稳,条理清晰。她没有堆砌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从当下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经济现象入手——互联网的兴起、外贸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然后层层剖析背后的政策逻辑、国际环境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她谈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强调了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国家竞争中的战略意义,其观点与林见鹿那晚“宿舍论道”时所阐述的方向,竟隐隐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她的表述更符合官方语境,更侧重于政策引导和宏观布局。
“……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技术的竞争。我们不仅要拥抱全球化,更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并夯实我们自己的立足点与发力点……”苏晚晴的声音在报告厅里回荡,逻辑严密,视野开阔,引得台下听众,包括不少老师,都频频点头。
林见鹿安静地听着,心中对苏晚晴的评价高了几分。此女并非依靠家世的花瓶,确有真才实学,对经济发展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格局不凡。
报告进入互动提问环节。不少学生举手,问题多是关于就业选择、行业前景等个人发展方面。苏晚晴的回答既务实又富有启发性,既不空谈理想,也不局限于眼前利益。
就在这时,林见鹿缓缓举起了手。
他的动作并不急切,却带着一种莫名的坚定。负责递话筒的工作人员似乎犹豫了一下,因为林见鹿的位置并不靠前,但最终还是将话筒递了过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