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六月,暑气初蒸,清华大学校园里却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离愁别绪与壮志豪情的特殊氛围。毕业季,如同一条喧嚣的河流,裹挟着无数青春的梦想与未来的不确定性,奔涌向前。
在经管学院那座充满现代感的报告厅里,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正在庄重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苏晚晴身披深蓝色的博士袍,头戴方形博士帽,流苏垂在一侧,站在舞台侧翼的等候区。她身姿挺拔,面容沉静,那双聪慧的眼眸在镜片后闪烁着不易察觉的复杂光芒。作为本届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她即将上台发言。
台下,林见鹿坐在家属观礼区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他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衬衫,气质卓然,引来周围些许探寻的目光,但他浑然不觉,只是专注地望着台上那个光彩照人的身影。他的心情,同样复杂。他为苏晚晴感到由衷的骄傲,这个女孩凭借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在学术道路上走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但与此同时,一种淡淡的、难以言喻的离别愁绪,也如丝如缕般缠绕在心头。他知道,毕业对于苏晚晴而言,并非一段旅程的结束,而是另一条更具挑战、也更为宏大的道路的起点。
“……回首在清华园的这些年,我们不仅汲取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承担责任。”苏晚晴清越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报告厅,她的发言条理清晰,视野开阔,既有对全球化经济格局的冷静剖析,也有对家国情怀的真诚抒发,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站在这个时代的路口,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于我而言,学术的象牙塔固然令人沉醉,但我更渴望将所学付诸实践,去参与、去推动那些能够影响千千万万人生活的变革……”
林见鹿静静地听着,嘴角泛起一丝了然的微笑。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苏晚晴温婉外表下那颗济世安民的心。她的选择,早已有迹可循。
仪式结束后,毕业生们如同放飞的信鸽,在草坪上、在标志性建筑前抛洒着帽子,合影留念,空气中充满了欢声笑语。苏晚晴好不容易才从簇拥着她的同学和老师中脱身,朝着林见鹿等待的那棵古老银杏树下走来。
夕阳的金辉透过层叠的叶片,在她深蓝色的博士袍上跳跃,为她整个人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她手里捧着学位证书,脸上带着一丝卸下重担后的轻松和迈向新生活的憧憬。
“恭喜,苏博士。”林见鹿迎上前,将早已准备好的一束淡雅的百合递到她手中,语气真诚而带着他特有的温和调侃,“发言很精彩,格局宏大,心系苍生,不愧是未来的‘苏司长’。”
苏晚晴接过花,低头轻嗅,脸颊微红,嗔怪地看了他一眼:“别瞎说,刚起步的小兵而已。”她抬起头,望向生活了数年的校园,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不舍,“真快啊,感觉昨天才刚入学,今天就要离开了。”
“是啊,时光荏苒。”林见鹿也感慨道,随即话锋一转,带着关切,“手续都办妥了?那边……都安排好了?”他指的是苏晚晴即将入职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一个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重大项目决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部委。
“嗯。”苏晚晴点了点头,神色变得认真起来,“下周一正式报到。可能会先在一些司局轮岗,熟悉情况。”她顿了顿,看向林见鹿,眼神清澈而坚定,“见鹿,我知道你担心什么。放心吧,我知道分寸。我会尽快适应新的角色,也会……守住那条线。”
她所说的“线”,是横亘在他们两人之间,清晰而又微妙的界限。一边是蓬勃发展的民营科技巨头,一边是手握政策制定和执行权力的国家部委。他们的关系,注定不能再像校园里那般单纯。过多的私下接触可能引来不必要的猜疑,商业信息的传递更需要极度谨慎,避免任何可能的“利益输送”嫌疑。这份感情,未来将更多地依靠彼此的默契、信任和在各自领域内遥相呼应的成就来维系。
林见鹿看着她眼中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清醒,心中既欣慰又有些心疼。他懂得她选择这条道路的抱负,也明白这其中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坚守的原则。
“我相信你。”他简单而有力地说道,然后故作轻松地笑了笑,“以后见面,是不是得提前打报告,约定在指定地点,还得有第三人在场了?”
苏晚晴被他逗笑了,眼波流转:“那倒不至于,但‘瓜田李下’,总要避嫌。以后啊,我可能要多在官方新闻里关注你了,林总。”
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尽在不言中。那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和共同价值观的信任,足以跨越身份转变带来的距离感。
“走吧,”林见鹿接过她手中沉重的书本袋,“苏伯伯和阿姨晚上不是订了餐厅给你庆祝?我送你们过去。”
“好。”
晚餐是在一家格调高雅的中餐厅包间进行的。苏父苏母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不断给女儿夹菜,询问着入职后的生活安排,絮叨着要注意身体。林见鹿作为受邀的“重要朋友”,自然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苏父,一位儒雅的学者,端着酒杯,语重心长地对林见鹿说:“见鹿啊,晚晴选择了这条路,以后你们俩……都要更加谨慎。企业做大不容易,尤其是在科技领域,牵涉甚广。一定要合规经营,守住底线,这才是长久之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