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一鸣那场看似偶然的会面,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林见鹿关于“意图理解”、“场景感知”和“算法价值观”的论述,仿佛一把钥匙,为张一鸣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维度算法世界的大门。会面结束后,张一鸣几乎是带着一种朝圣般的激动与紧迫感回到了自己那个拥挤的初创办公室,立刻召集了仅有的几名技术骨干,将白板上那些抽象的线条和圆圈,转化为具体的技术攻关方向和产品迭代思路。
而林见鹿这边,则在会面结束后,对周薇和沈渊做出了明确的指示:“这个项目,跟进优先级提到最高。张一鸣这个人,对技术的敏感度和执行力,可能会超出我们目前的预期。”
沈渊有些不解:“林总,从现有数据看,‘今日头条’的用户增长只能算平稳,商业化更是遥遥无期。其技术路径虽然新颖,但不确定性极高。我们是否值得投入过多精力?按照标准流程,放在观察池里跟踪一段时间更为稳妥。”
林见鹿摇了摇头,目光深远:“有些机会,就像河床下的金砂,等所有人都看到金光闪闪的时候,早已被瓜分殆尽。张一鸣的思路,触及的是信息分发的本质变革。他现在缺的,不是技术构想,而是将构想大规模落地、并持续迭代优化的资源和环境。我们能看到的‘不确定性’,恰恰是早期介入的最大价值所在。”
他看向周薇:“薇姐,准备一份可转债的投资条款清单(Term Sheet),金额不用太大,但条款要友好,给他足够的空间去试错和成长。另外,以‘见鹿资本’和‘灵犀生态’的名义,向他开放我们部分非核心的云计算资源和数据脱敏后的用户行为分析工具(在符合**法规的前提下),帮助他优化算法模型。”
这份支持,远远超出了张一鸣的预期。他原本只是希望能获得一些资金,缓解研发的燃眉之急,却没想到林见鹿不仅给出了资金,更提供了宝贵的计算资源和数据洞察支持!这无异于雪中送炭,而且送的是最能解渴的“炭”!
张一鸣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签署了那份条件优厚的可转债协议。这笔资金和资源,如同及时雨,让“今日头条”的团队得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算法的深度优化和产品体验的打磨中。他们开始尝试引入更复杂的用户画像模型,探索基于时间和地理位置的场景化推荐,甚至在林见鹿的提醒下,开始小心翼翼地设计一些初步的内容质量评估模块。
几个月后,效果开始初步显现。改版后的“今日头条”,其推荐内容的相关性和吸引力有了明显提升,用户粘性和日均使用时长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虽然绝对用户量依旧无法与门户网站相比,但其增长曲线却呈现出一种健康而强劲的势头。
也就在这时,市场的风向开始微妙地转变。一些嗅觉敏锐的早期风险投资机构,开始注意到了这个不走寻常路的“算法推荐”新闻App。有几家机构通过不同渠道联系上了张一鸣,表达了投资意向。
其中,一家以风格激进、出手阔绰着称的美元基金,甚至给出了一个让张一鸣团队心跳加速的估值报价,并且承诺可以立刻进行大额投资,帮助“今日头条”进行大规模市场推广,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更具诱惑力的橄榄枝,张一鸣陷入了短暂的犹豫和挣扎。那家美元基金开出的条件,无论是估值还是资金规模,都远超“见鹿资本”此前的那笔可转债。资本的狂热,似乎预示着一条可以更快走向“成功”的捷径。
他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再次来到了“见鹿资本”,这次,他希望能与林见鹿进行一次更深入的交流,也想试探一下“见鹿资本”的态度。
林见鹿在办公室里接待了他。张一鸣没有隐瞒,坦诚地说明了目前有其他机构给出更高估值寻求投资的情况。
“林总,我很感激您和‘见鹿资本’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的支持。没有您当时的点拨和资源,我们走不到今天。”张一鸣的语气十分诚恳,“但现在的情况……对方给出的条件确实非常优厚,而且承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扩张。团队里也有一些声音,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林见鹿安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不悦或者意外的表情。他给张一鸣倒了杯水,语气平和地问道:“一鸣,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讨论的关于算法‘价值观’和‘长期目标’的问题吗?”
张一鸣愣了一下,点了点头。
“那家基金承诺帮你快速扩张,他们追求的扩张,是什么样的扩张?”林见鹿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是依靠补贴和轰炸式广告,短期内拉高用户数字?还是沉下心来,继续打磨你的算法内核,优化用户体验,构建健康的内容生态,实现有机的、可持续的增长?”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资本是双刃剑。过于激进、追求短期回报的资本,可能会迫使你为了漂亮的增长数据,去妥协你算法的长期优化目标,甚至可能为了吸引眼球,在内容审核上放松标准。那样换来的‘成功’,是你真正想要的吗?那样的平台,最终会变成你理想中的‘智慧花园’,还是你曾经担忧的‘垃圾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