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鹿资本”领投京东物流B轮融资的消息,如同一声响亮的号角,不仅在资本圈确立了其“敢于下注未来、定义新价值”的独特标签,更在更广阔的科技创业领域引发了连锁反应。那些埋头于技术突破、商业模式创新,却苦于不被传统资本理解的创业者们,仿佛在迷雾中看到了一座新的灯塔。一时间,寻求与“见鹿资本”接触的项目书,如同雪片般飞来。
在这纷至沓来的机会中,一份来自一个名为“字节跳动”的初创公司的商业计划书,引起了沈渊的注意。这家公司成立不到两年,主打一款名为“今日头条”的新闻聚合App,其核心是利用算法进行个性化内容推荐。创始人张一鸣,一个看起来还有些青涩、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在附件的团队介绍里,眼神中却透着一股技术人特有的执着与专注。
沈渊将这份计划书放在了周薇的案头,并附上了自己的初步意见:“项目尚处早期,用户量不大,商业模式模糊。但其‘算法推荐’的核心思路有别于传统编辑分发,有一定技术新颖性。创始人张一鸣是技术背景,对数据敏感。建议可作初步接触,观察其潜力。”
周薇翻阅后,觉得这个项目虽然看起来不如京东物流那般体量庞大,但其技术路径确实独特,便将其纳入了潜在观察名单。在一次与林见鹿的非正式工作餐叙中,她随口提起了这个项目和那个名叫张一鸣的年轻人。
“算法推荐?”林见鹿放下筷子,对这个词产生了明显的兴趣。在“灵犀OS”的设计中,如何更智能地理解用户意图、分配资源,本身就是核心课题之一。“约个时间,我见见他。”
会面安排在了“见鹿资本”一间小型会议室。张一鸣提前了十五分钟到达,穿着简单的牛仔裤和格子衬衫,背着双肩包,看起来更像一个刚出校园的研究生。他显得有些拘谨,但当他开始介绍“今日头条”时,眼神立刻变得明亮而专注。
“林总,我们认为,信息分发的未来不应该是编辑决定用户看什么,而应该是**让信息去找人**。”张一鸣打开笔记本电脑,展示着粗糙的后台数据界面,“我们通过算法分析用户的点击、停留、搜索等行为,建立用户画像,然后从海量内容中匹配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信息。这样效率更高,用户体验也更好。”
他演示了早期版本的推荐引擎,虽然界面简陋,推荐结果也时有偏差,但林见鹿能清晰地看到其背后的逻辑框架——一种基于协同过滤和内容特征分析的初步尝试。
“很有意思的思路。”林见鹿点了点头,肯定道,“打破人工编辑的信息茧房,用数据驱动分发,这确实是未来的方向之一。”
得到林见鹿的肯定,张一鸣显得有些兴奋,但他随即又流露出困惑:“但是林总,我们现在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如何更精准地理解内容?如何避免推荐同质化信息让用户厌倦?还有,很多人质疑我们,说算法没有价值观,容易传播低俗或偏见内容……”
林见鹿没有立刻回答,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张一鸣和周薇都好奇地看着他。
“你刚才提到,‘让信息去找人’。”林见鹿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点,代表用户,又在周围画了无数个小点,代表信息,“这个思路没错。但关键在于,你如何定义这个‘找’的过程?它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关键词匹配或者协同过滤。”
他笔尖移动,从用户点延伸出几条线,指向不同的信息点。“用户的兴趣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动态变化的。你的算法,不能只把他当成一个数据包,而要尝试去**理解他行为背后的‘意图’和‘场景’**。”
他看向张一鸣,目光深邃:“比如,一个用户早上通勤时,可能更关注时事要闻;午休时,可能想看些轻松有趣的短视频;晚上睡前,或许愿意读点深度分析。同样是这个用户,他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甚至不同心境下,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你的算法,能否捕捉到这种时空和场景的维度?”
张一鸣听得入了神,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身体微微前倾。这个问题,切中了他目前算法的盲区。
“再者,关于内容理解。”林见鹿在白板上又画了几个圈,代表不同类型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关键词和标签。一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事实陈述还是观点输出?一个视频是搞笑的还是科普的?这些更深层次的语义理解,需要更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这不仅仅是工程优化,更涉及到对**内容本质的建模**。”
他顿了顿,抛出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至于你提到的价值观问题……这恰恰是算法分发模式能否走远的核心。”他的语气变得严肃,“算法本身确实没有价值观,但**设计算法的人有,喂养算法的数据也有**。你不能逃避这个责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