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东晋风华 > 第43章 颖川荀氏的招揽

东晋风华 第43章 颖川荀氏的招揽

作者:冒泡的龙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6:37:17

王府赏花宴的试探无功而返,陆昶以“功业未立,无心家室”为由,滴水不漏地挡回了联姻之议,这在建康顶层圈子里并非秘密。琅琊王氏的碰壁,反而让另一些一直在暗中观察、实力稍逊却又野心勃勃的家族,看到了不同的机会。既然顶级高门的橄榄枝会被谨慎对待,那么,一种更务实、更基于“共同利益”而非“婚姻捆绑”的招揽,或许更能被这位志向高远又极其清醒的寒门才子所接受?

这日午后,春雨初歇,空气中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和草木清香。一位客人未带随从,低调地徒步来到了永福里这处略显冷清的小院前。他约莫四十余岁年纪,面容清癯,目光温润而睿智,三缕长须修剪得一丝不苟,更添几分儒雅之气。身着半新不旧的藏青色细麻襕衫,头戴同色方巾,脚踩青布鞋,全身上下无一件奢华配饰,看起来更像一位学问精深的博士祭酒,或是某家书院的山长,而非豪门说客。

他轻叩门环,态度谦和。阿罗开门后,他递上一份素雅的名帖,纸质绵厚,墨迹沉稳,落款是“**颍川荀优**”。颍川荀氏,亦是汉晋以来绵延数百年的名门望族,虽不如王谢袁萧那般权势熏天、位列顶阶,却世代以经学传家,门风清正,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台阁,尤其在清流文官与学术体系中,有着根深蒂固且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陆昶闻讯迎出,将荀羡请入书房。书房狭小简陋,除了一榻、一案、两席和几箱书卷,别无长物,与王府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却自有一股书香墨韵的宁静气息。阿罗奉上两盏清茶,白汽袅袅,茶香清苦。

荀优并未立刻说明来意,而是目光扫过那几箱显然被频繁翻阅的书籍,眼中流露出真诚的赞赏:“陆着作郎居所清简,而学养丰赡,真乃颜回之乐,在于道而不在陋巷也,令人钦佩。”

“荀先生过誉了,寒舍简陋,唯这几卷书还能入眼。”陆昶谦逊回应,心中已提起警惕。来者气度不凡,绝非寻常访客。

荀优微微一笑,从随身携带的一个半旧锦匣中,小心翼翼地取出几页用柔软丝绢衬着的帛书残片。那帛书明显年代久远,泛黄脆弱,边缘有虫蛀痕迹,上面的墨迹是古朴的汉隶,虽部分漫漶不清,但风骨犹存。“实不相瞒,荀某今日冒昧叨扰,是有一事相求。敝族家中藏有数卷疑为**东汉大儒郑玄**康成公亲笔批注的《春秋左传》残卷,乃先祖所传,惜年代久远,保管不易,多有蠹损,字迹漫漶之处甚多,句读释义,颇多疑难。”

他指着其中一处断裂模糊的地方,语气带着学者般的纯粹热忱:“族中长者与几位专攻郑学的大儒多次勘验,对此处几个关键断字始终莫衷一是,深恐误解先贤微言大义。素闻陆郎君不仅于经国策论上有高见,于经史训诂、校雠之学亦功力深厚,尤精《春秋》三传。故特命在下携此残卷前来,冒昧请教,望郎君能不吝赐教,助我等辨析一二,若能复原片语,亦为学界存一瑰宝,功德无量。”

理由冠冕堂皇,以学术交流为名,姿态放得极低,甚至带着几分“求助”的意味,极易博得好感。

陆昶于学问一事向来认真,见涉及郑玄遗稿,神色也郑重起来。他仔细净手后,才接过残片,就着窗前的光线,凝神细观。手指轻轻拂过古老的帛面,目光如炬,逐字辨析。

片刻后,他抬起眼,指向荀优方才所指那处疑难:“先生请看,此处虽损,然观其笔画残存走势,与上一字‘礼’的收笔,以及下文‘则’字的起笔关联,再结合《周礼·春官》所述及郑注《论语》中相关释义,昶愚见,此处缺失的,极可能是‘**序**’字。‘礼序’一词,正合郑君强调礼制等级秩序之意。”

接着,他又就另外几处疑难征引《谷梁传》、《说文解字》乃至近期出土的某些竹简记载,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推断,言之有物,逻辑清晰,并非凭空猜测。

荀优听得频频颔首,眼中赞赏之色愈浓:“妙哉!郎君果然名不虚传!学养深厚,心思缜密,能于残损处见真章,融汇贯通,令人茅塞顿开!佩服,佩服!”这番赞誉,倒是发自内心。

学术探讨的气氛变得融洽而热烈。两人又就郑玄经学与王肃之学的异同、今古文经的融合等话题讨论了片刻,颇有些惺惺相惜之感。

茶过三巡,窗外的阳光微微西斜。荀羡的话锋才自然而然地,如同水流漫过堤岸般,转向了另一个方向。他轻轻叹息一声,语气变得推心置腹,少了些学者的超然,多了几分世情的感慨:

“如郎君所见,我颍川荀氏,世代耕读传家,于经义典章略有积淀,于朝中亦有些许清誉虚名。然族中长者常叹,当今朝局纷繁,经纬万端,能如郎君这般既深通经史大义、明晓圣人教化,又洞察时务、谙熟军国经济的年轻英才,实乃凤毛麟角,国之瑰宝。”

他目光诚恳地看向陆昶:“陆郎君,恕荀某交浅言深。君子趋时而动,明者因机而发。郎君虽有惊世之才,然寒门立身,终究艰难。前番王府之举,或显急切,然其虑亦非无因。自古而来,独木难支大厦,孤掌难以鸣响啊。”

他观察着陆昶的神色,见其依旧平静如水,便继续深入,言辞愈发恳切:“我荀氏虽无王氏之显赫权势,亦无桓氏之雄厚兵甲,却胜在门风清正,尤重才学德操,与郎君之风骨志向,更为相契。于吏部铨选、秘书监着书、国子监讲学乃至御史台清议等清要之所,敝族多年经营,尚能说得上几句话,亦有几分香火情面。”

“若郎君愿意,”荀优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些,却字字清晰,“敝族可倾力相助。无论是‘待选’之期的打点延誉,还是日后官职的迁转升擢,乃至着书立说、聚徒讲学、弘扬阁下之学说政见,荀氏皆愿成为郎君最坚实的后盾。彼此扶持,共谋发展,以郎君之才,辅以荀氏之力,假以时日,必能于朝堂之上拥有一席之地,一展胸中抱负,岂不胜过孤身一人,独行于这荆棘遍布、虎狼环伺之路?”

这番说辞,比王府的联姻之议显得高明了许多,也更具诱惑力。它承认并高度赞扬了陆昶的独立价值,以“学术同道”、“事业伙伴”的姿态出现,提供的支持也更具体、更符合一个既有政治抱负又不失学术理想的士人需求——稳定的官职晋升通道、清流中的声誉、以及传播自身思想的平台。

荀优目光灼灼,充满期待地看着陆昶:“郎君乃聪明绝顶、洞察世情之人,当知在下今日所言,句句发自肺腑,皆为郎君之前程与抱负计。此举绝非欲驱驰郎君如鹰犬,实是惜才爱才之心切切,盼能与郎君携手,共图一番利国利民之事业,亦使我荀氏门楣,得附青云而益显。”

书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小泥炉上煮水的陶壶发出轻微的滋滋声,以及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

陆昶缓缓放下手中的茶盏,目光清明如镜,看向荀优,拱手施了一礼,语气诚恳而沉稳:“荀公厚爱,金玉之言,昶,感激不尽,亦惶恐不已。颍川荀氏,清流世家,学问渊薮,昶自幼读荀卿、仲豫公之书,心向往之。公之所言句句在理,亦确为昶当下所处之困局,洞若观火。”

他话锋一转,语气依旧温和,却带着不容动摇的坚定,如同磐石:“然,昶一寒微之士,侥幸得蒙天恩,获此‘上中’品第,心中所念所畏,唯有竭忠尽智,以所学报效朝廷,以酬万一。前程官职,自有朝廷法度与中正考评裁量,昶不敢亦不愿以私谊干求公器。至于学问之道,昶确有心与天下同道共研共进,然此乃天下之公器,万民之共学,非一姓一氏之私产。若借学问之名,行结党营私之实,非昶所愿,亦有负荀氏清流美名,更恐玷污先贤郑君求真务实之精神。”

他再次强调,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昶之心志,唯在公义,不在私门。唯有立于公心,不偏不倚,方能行得正,坐得直,俯仰无愧于天地,不负圣贤教诲与平生所学。荀公今日美意,昶只能心领,恕难从命。还望公海涵。”

又一次拒绝。但这一次的拒绝,比拒绝王府时更显恳切与尊重,也更清晰地、毫无转圜地表达了他的立身之道——不依附任何私门,只效忠于朝廷公器与心中的道义。

荀优凝视陆昶良久,见他眼神澄澈坚定,态度谦和却毫无犹豫,已知事不可为。他脸上掠过一丝极为复杂的表情,有深深的惋惜,有难以理解的不解,最终尽数化为一声悠长的叹息,其中意味难名:“陆郎君之风骨志节,皎如明月,洁若冰雪。老夫…今日方知何为真正的国士之心。佩服,实在是佩服。只是…”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无尽的遗憾:“…只是在这淤泥般的世道中,独守清流,何其艰难!可惜了,可惜了…”

他不再多言,小心翼翼地将那几页郑玄残卷收回锦匣,如同收起一份被拒绝的、沉重的期待。起身告辞时,他那原本挺拔的背影,似乎也略显佝偻,流露出几分落寞。

送走荀优,陆昶独立于小院之中,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空气中还残留着方才的茶香与墨香,以及那无声却沉重的压力。颍川荀氏的招揽,代表着一股更隐蔽、更聪明、也可能更持久的力量开始介入。他们的方式更令人难以拒绝,其背后所代表的清流舆论力量,若不能为其所用,将来也可能成为无形的阻碍。

“树欲静而风不止…”他望着墙角那株顽强吐露新芽的石榴树,低声自语。每一次拒绝,都意味着一条看似便捷的道路被切断,也意味着未来的路将更加孤寂与险峻。

然而,他的目光依旧清澈而坚定。

就在他沉思之际,院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而沉重的马蹄声,以及一声中气十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军中煞气的呼喝,骤然打破了小巷的宁静:

“陆昶陆着作郎可在?征西大将军府使者到!速速开门接令!”

陆昶心神猛地一凛,霍然抬头。

真正的风暴,终于不再掩饰,以最霸道直接的方式,呼啸而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