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东晋风华 > 第32章 帘内私语有余韵

东晋风华 第32章 帘内私语有余韵

作者:冒泡的龙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6:37:17

暮色如纱,缓缓笼罩了巍峨的建康城,却掩不住乌衣巷深宅内里涌动的暗流与私语。谢府东院的绣阁里,烛影摇红,沉香细细,氤氲的香气与窗外渗入的夜雾交融,弥漫着一股难以言说的静谧与深沉。

谢道韫屏退了侍女,独自倚在窗边的软榻上。窗外新月如钩,清辉泠泠,斜斜映在她沉静如玉的侧颜,却似乎照不进她那深潭般的眼眸。她指尖无意识地描摹着青瓷茶盏上冰凉的缠枝莲纹,白日里中正堂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如同烙印般清晰,在她眼前反复上演。

然而此刻萦绕在她心间的,并非最后那“上中”的品第结果,而是陆昶在整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近乎璀璨的智识光华与那份超越年龄的沉毅。

她清晰地记得,当副中正周闵与王党之人骤然发难,以“门楣狂言”、“结交妖道”、“蛊惑贵胄”等捕风捉影的风闻之词,如淬毒的冷矢般,铺天盖地射向那孤立堂中的青衣少年,欲从根子上毁其德行、断其仕途时,堂内气氛是如何瞬间凝滞,降至冰点。那已非考教,而是**裸的诛心与围猎!高门子弟席间的窃笑,寒门士子区域的死寂,品评官们或冷漠或审视的目光,构成一幅令人窒息的图景。

她也记得,陆昶最初是如何以惊人的冷静,直面这滔天恶意。他并未惊慌失措,也未愤怒失态,只是再次躬身一礼,声音清晰而沉稳地开场:“明公息怒。风闻之事,素来真伪混杂,三人成虎,曾参杀人。晚生不敢怨怼明公垂询,然,亦不敢不自辩清白,以正视听。” 先以古喻定下基调,旋即逐一辨析驳斥,言辞逻辑缜密,引据得当,不卑不亢,于惊涛骇浪中,竟将那一泼泼污水稳稳荡开,显出磐石般的根基与应变之才。

但真正让她心潮难平、甚至暗自称快的转折,是司徒府长史的到来。那突如其来的、关乎国策的北伐战略三问,如同天外掷下的巨斧,悍然劈开了那污浊粘腻的泥潭,将考核强行拉回了才学高下的正面战场。司马昱此举,无论其初衷是制衡、是利用,或是真为国求贤,客观上却宛若天启,给了陆昶一个最纯粹、最公平的展示舞台。

而陆昶,抓住了这个机会,并以一种近乎狂暴的方式,绽放出令满堂皆惊的华彩!

他的声音似乎还在耳畔回响,清朗而沉静,却字字千钧,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与洞见:

“答司徒公第一问,粮秣之困…晚生以为,除常规屯田外,可行‘换防屯垦’之策,精选江北军镇士卒,分批次轮替至江淮安全区域,专事垦殖,朝廷供给粮种耕牛,此乃‘以兵养兵’,既不减前线兵力,又可快速得粮;可施‘商贾助饷’之令,明发谕令,许豪商纳粮于指定军仓,换取盐引、茶引或北地光复后商贸特许,以利驱动,‘以商补军’,快速汇集民间蓄积;可用‘以工代赈’之法,招募流民贫户,朝廷供给饮食,疏浚河道,修筑陂塘,既兴水利保丰收,又安流民防生乱,‘以民力筑根基’…”

“答司徒公第二问,民心向背…首在‘诚信’与‘实惠’,绝非空言!王师北进,须严令秋毫无犯,公平买卖,遇遗民困苦,即刻赈济,此行动之诚;对主动归附之坞堡村落,即刻承认其首领,赐予官职印信,允其自治,减免赋税,对阵前归顺者,量才录用,一视同仁,此予其实惠;檄文需具体易懂,广昭天下:凡迎王师者既往不咎,有擒杀胡酋献城者封侯赏爵,起兵响应者按功行赏,并明言光复后均田亩、轻徭赋,使民休养生息,此望之实…”

“答司徒公第三问,凝聚共识…需刚柔并济,双管齐下!刚者,需‘正名’与‘立威’!请陛下明诏,宣告北伐为最高国策,不容置疑,凡敢公开非议、阻挠者,无论身居何职,出身何门,皆以‘沮坏国事’论处,严惩不贷!同时,大力擢拔寒门才俊、军中锐士于关键职位,形成推动北伐之强劲势力;柔者,需‘晓利’与‘煽情’!让朝野军民明北伐之实利——将士得封赏,百姓获田宅,商户通丝路;更需煽动国仇家恨,组织耆老讲述胡虏暴行,令文人创作诗词戏剧,宣扬祖逖、刘琨等英烈事迹,激发同仇敌忾之心!然,一切前提,在于庙堂诸公自身确有坚定不移之决心!若上层犹疑反复,则万般谋划,皆为空谈!”

每一问,他都并非空谈玄理,而是给出了具体、可行、环环相扣甚至堪称老辣的策略方略!其思维之缜密,视野之开阔,对军政、经济、民心的理解之深刻透彻,完全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绝非寻常埋首经卷的士子所能企及。这分明是胸有丘壑、洞悉世情的宰辅之才!

尤其是最后那句“破江东惰性,首在破庙堂之惰性”,更是石破天惊,直指核心,近乎训斥!那一刻,谢道韫看到连端坐主位、素来刚正的顾雍,抚须的手指都顿住了,眼角难以抑制地微微抽动。

随后的舌战群儒,他更是将才学与急智发挥到了极致。无论那些品评官如何引经据典、刁钻苛刻地追问细节、质疑可行性,他总能从容应对,纵横捭阖,或引《孙子》兵法,或据《管子》论述,或析当前局势,言辞犀利而精准,往往能抓住对方逻辑弱点一击即中,又或是提出更深入的解决思路,化险为夷。那份风采,确如孤松独立于雪崖,任尔狂风骤雪,我自岿然;又如玉山巍然于前,华光璀璨,令人不敢逼视。

“如此之才…竟生于寒微…”谢道韫轻轻吁出一口气,试图平复胸腔中那股难以言喻的澎湃情绪。那是一种极致的惊艳与赞赏,是对智慧与勇气本身的纯粹钦佩,或许,还夹杂着一丝极为隐晦的惋惜——并非为他寒门出身,而是为这个惯于磨灭锋芒、讲究门户资历的世道,竟险些让这样一块“国士之璞”蒙尘甚至夭折。他前途之上的荆棘,此刻只怕比方才堂上更为密布。

与谢府这片沉静思索、暗流涌动的氛围截然不同,琅琊王氏府邸的深闺中,此刻正弥漫着一种混合着兴奋、不可思议与某种躁动的热切气息。

王璎早已卸下白日里的华服珠翠,只着一身娇艳欲滴的杏子红绫罗寝衣,乌黑长发如云瀑般披散下来,更衬得肌肤莹白如玉。她却毫无睡意,趴在铺着柔软苏绣软缎的沉香木阔榻上,一双玲珑玉足因兴奋而在身后轻轻晃动着,对着被她的侍女匆匆请来、听她讲述今日“盛况”的堂妹,眼眸亮得灼人,仿佛落入了整条星河。

“阿瑜!阿瑜!你今日没去真是亏大了!天哪!你真是没看见!太厉害了!真是太解气了!”她几乎要手舞足蹈,声音因激动而比平日又清脆拔高了几分,“那几个跟着王坦之起哄的老家伙,脸都快绿了!尤其是周闵,哼,平时瞧着他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结果被陆郎君堵得一句话都回不上来,脸色变了又变,笑死我了!”

她抓起一旁缠丝白玉盘中冰镇着的葡萄,迫不及待地塞了一颗进嘴里,冰凉甜润的汁液似乎更助长了她的谈兴,继续喋喋不休:“最最精彩的是司徒府的人来了以后!我的天,你是没听到陆郎君回答那三个问题!说什么屯田、商贾、民心、朝堂…哎呀呀,虽然好些词儿太深奥我听不太懂,但是听起来就觉得好生厉害!条条是道,句句在理,比他们整天就知道之乎者也、空谈玄理强了百倍千倍!顾公和那么多官员都听得愣住了!”

她顿了顿,绘声绘色地模仿着当时场景,纤纤玉指比划着:“还有后来,那些人不服气,接着又问了好多刁难人的问题,结果呢?嘿!被他一个个驳得哑口无言!脸红脖子粗的!你没看见周闵那表情…啧啧,真是大快人心!让他总是帮着王坦之欺负人!”她说着,娇俏地皱了皱鼻子,哼了一声。

然而,说着说着,她亢奋的语速渐渐慢了下来,脸上兴奋的红晕未褪,却悄然染上了一层别的意味,眼神也飘忽了些许,语气变得有些朦胧:“而且…阿瑜,你不觉得吗…他站在那里说话的样子…真是…跟那些人完全不同…不是父亲、叔伯他们那种威严,也不是献之哥哥那种风流…也不是…嗯…反正就是不一样…很沉静,可是又好像藏着很大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去听,去看…”她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指尖无意识地卷着垂落榻边的流苏,露出一丝小女儿的情态。

而在另一处的庾府,绣阁内的气氛则静谧得多。

庾清萱安静地坐在一盏精巧的雁足灯旁,手中虽拿着绣绷,上面绷着一方未完成的蝶恋花绢帕,但那根细小的银针却迟迟未落下。跳跃的烛光在她柔美的侧脸投下长长的睫影,一如她此刻纷乱的心绪。她听着窗外隐约传来的更漏声,想的却全是白日定品堂上的景象。

那个青衣少年从容不迫、挥洒自如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他面对诘难时的镇定自若,剖析国策时的睿智锋芒,引经据典时的博学自信,还有那份于万千压力下依旧挺直的脊梁…每一幕都清晰无比。她想得出神,脸颊不由得微微发热,如同染上了灯罩上那层淡淡的胭脂色。最终,她也只是低下头,望着绢帕上那只孤零零的绣蝶,极轻极轻地叹了一声。那叹息又轻又软,消散在温暖的空气中,里面裹着几分朦胧的仰慕,几分自知遥不可及的怅然,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对自身命运的淡淡迷茫。

这一夜,陆昶之名,不再仅仅是“那个走了大运得了上中品第的寒门士子”,而是与“舌战群儒”、“精擅北伐战略”、“得司徒垂询、谢安赠书”等更具冲击力、更富传奇色彩的事迹紧密相连,在建康城最顶级的贵女圈层中,激起了远比以往更加汹涌、更加复杂的波澜。好奇、惊叹、仰慕、探究、乃至一丝不甘与较量之心…种种情绪交织蔓延,悄然改变着许多人对这个寒门少年的观感,也如同无形的手,为他本就波澜云诡、前路莫测的命运,悄然增添了更多难以预料的变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